許多釣魚人發現,在自然水域越來越能釣到“金魚”和“錦鯉”了。這緣由壹些“任性”的放生活動和養殖坑塘、觀賞區域的跑魚等原因。許多釣友認為釣到金魚和錦鯉是好運和吉祥的象征,這個沒問題;但有甚者,壹些釣友把金魚拿回家煮湯,傳言這能給壹家人帶來好運甚至強身。當遇到勸阻聲音,還會搬出來“金魚本來就入藥”“錦鯉本來就是我國壹些省份甚至日本都有的菜肴”。那麽金魚和錦鯉到底能不能吃呢?別急,您往下看,咱們“從古至今”把它說明白~
“金魚”來自鯽魚而“錦鯉”來自鯉魚,無非是通過變異、雜交後定向養殖的體色鮮艷、形態改變的品種。自然界中,許多動物也都會出現體色的變異,無非“食物鏈”屬性限制了其發展,比如變異後色澤醒目、鮮艷的壹些物種,會更容易被捕獲甚至自身很難捕食獵物。如天敵較多的地方,鯽魚群中個體鮮艷或明顯具有特點的魚,其被捕食的幾率就很高;再比如壹個白色的獅子,還沒到有效捕獵距離就被獵物發現了。
所以,雖然金魚和錦鯉都算可追溯到古代的魚種,卻都是人工培育和人工繁殖的。單從其物種屬性和變異類別來說,道理上是可以食用的。雖然金魚肉少、磷厚、骨架大、魚鰭異型、甚至發育出贅生物,但是這些都不妨礙其固有的蛋白、脂肪、氨基酸等營養成份;錦鯉就更“可愛了”,體型和普通的鯉魚並無本質差別,巨型錦鯉也能長到壹米多長。。。更是壹副可以美食壹頓的樣子。但這就代表金魚和錦鯉可以食用了嗎?不是的。
除了對壹些長期雜交和基因變異物種,可能具有食用安全隱患的提醒之外,其實古代也早就對“金魚”有說法:首先金魚歷史上在我國就被當作壹味中藥,從別稱叫“朱砂魚”就可見壹斑;其次,金魚被認為有“小毒”,和許多此類定性的東西壹樣,主要是利水、消腫熱等作用。所以從古代的定性來說,金魚不建議壹般人吃。而且金魚在我們現代,已經退出了這些使用領域。註:由於詞語的限制原因,措辭不能涉足某些領域名詞,大家看懂就好。否則文章發不出來。下同。
而古代認為“錦鯉”味性甘寒(沒辦法,改變措辭,能看懂就好),古代也作為上述領域的使用。用現在理念替換,更像使用鯉魚的蛋白質和氨基酸的輔助作用為主。這壹點從古代來說,錦鯉更像壹類營養品。其實也是,非現代“錦鯉”而說過去的紅鯉、黃鯉等(註意這些和咱們今天說的“錦鯉”是近親但不是壹個品種),都是營養和美食佳品。
但以此就斷言說的錦鯉能吃,也是欠妥的。這裏首先說,錦鯉確實有可食用的飼養品種,而且這種錦鯉單分出來,是執行食用飼養標準餵養的。反之我們釣到的大部分錦鯉,基本都是觀賞魚的品類。而觀賞魚,是不執行食用飼養標準的,反而只追求“觀賞”的最大化養殖效果。尤其養殖和雜交初期的增色飼料、催化飼料等類別,加之其中的抗生素、抗應激藥物等等均是從魚體出發,而不考慮體內殘留和食用危害。所以我們在此奉勸釣魚人,釣到的觀賞錦鯉,不建議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