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浙江遊記

浙江遊記

這壹次浙江旅行,我在湖州德清的新市古鎮發現了壹種“奇怪”的小吃,它的名字叫:茶糕。

第壹次吃茶糕,是在新市古鎮對面的壹個大酒店裏,他們家在當地小有名氣。

當我們提出來幾道“特色菜”時,服務員向我們推薦了它。因為,茶糕是“我們這兒獨有的小吃,遊客必點”。

再加上 酒店畫冊對茶糕的展示真的非常誘人 :白白的外皮隱約透出內裏紅潤潤的餡料,絲絲熱氣幾乎要飄到鼻尖, 隔著圖片都能感覺到香甜可口。 畢竟我們這壹桌有老人和孩子,要壹份軟糯松酥的點心也算是個不錯的選擇。那行吧,那就來壹份吧。 但是萬萬沒有想到——

茶糕上桌之後,它居然是肉餡兒的。

啊這……

怎麽說呢,妳看啊,這小糕點方方正、水靈靈的,外皮是甜點常用的那種米糕面兒,照理說,這裏頭包的 這個咖啡色的餡兒咋著都應該是豆沙呀 ,對吧?再不就是棗泥、紅糖、紫薯也合乎邏輯……總之, 於情於理都“不應該”是醬香味兒的。 這操作……實在是太意外了。

定定神,穩著勁兒吃了壹個。妳還別說,雖然這茶糕的做法怪怪的,但是味道還怪好的。

米糊的“糯”和肉餡兒的“泥”伴著口腔生津 這麽壹調和,吃著有點像肉粽子,但口感比粽子考究;有點像肉包子,但後勁兒比包子要鮮香。

我把茶糕裏面的肉丸吃掉之後,發現外面這個帶著肉餡湯的“外殼”單獨吃更好吃,絲絲的甜味, 是糯米自帶的回甘。

店員說:這茶糕 出了新市古鎮就“再也吃不到”了,周邊同類型江南古鎮都沒有。

確實,我們由北向南這壹路,吃過的“米糕”幾乎都是甜的,很少看到肉餡兒。但不得不說,我們每個人對江南小糕點的工藝之精致、儀式之講究也都印象極為深刻。譬如:

南潯古鎮橘紅糕的做法,就以特制的蜜汁金桔打底,糕好做,金桔難求;

紹興的米糕看似不起眼,但 歷史 久遠可追溯至漢朝,迄今已衍生出十數種做法;

還有壹種長得像玫瑰花壹樣的糕點,玫紅色,顏值頗高,漂亮死個人兒。

實物看著很“假”,但人家說這糕完全沒有人工添加劑,是用火龍果的汁液(去籽之後)給稻米面上的色……妳就不得不感嘆魚米之鄉的“天選”之素材給予江南人民這“鬼斧神工”的無限創造力。

再後來就習慣了,每到壹個旅行地第壹件事就是先“搞定” 美食 :該吃什麽、怎麽吃、為什麽要吃……江浙滬精彩紛呈的人文意趣,讓我們這群北方遊客見識頗多。

可是 光“見識”怎麽夠呢,咱得鬧明白這新市茶糕到底是怎麽來的,“江南獨壹份兒”的根源在哪, 這壹趟才算是沒白來呀。

茶糕,顧名思義,壹種與茶有關的小食品。 算了算,從公元1517年《仙潭誌》將其列為“新市物產”之時,它就已經是這鎮上的老特產了。

據說它最早起源於南宋,但這個說法無史實可考。退壹萬步講, 即便從明朝開始算,那也得有600年左右的 歷史 了 ——

那咱們就從明朝那會兒開始說。

明朝初期正處於京杭大運河日漸興盛的年代。 我在前幾天的遊記中分享過,如今的新市古鎮壹到清明時節就會出現壹個江南“獨壹無二”的大集市(蠶花廟會)。

這集市每年舉辦壹次,萬人空巷,場面極其壯觀——但妳能想象嗎,新市人告訴我說:這樣的集市算啥呀?擱明朝、清朝那會兒根本都不新鮮,香市、早市、夜市……妳想到的想不到的“市”我們這兒都有,可以說是“新市天天見”。

茶糕這種小吃,就是伴隨著“運河集市”的發展壯大應運而生的。

最早,茶糕只在新市古鎮的茶樓中售賣,但那時候(大概)還不是肉餡兒,就是普通的米糕,甜味兒的,或者根本就沒有餡兒。傳說, 最早把肉餡包進米糕中的這種做法實屬偶然

新市人對清明節極為重視,這源自當地桑蠶業的發達——那會兒新市鎮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植桑,而每年春季的春蠶育種幾乎決定了這壹年的收成。

所以 每到清明,新市(及周邊地區)人便紛紛自發地給“蠶花娘娘”上炷香, 祈願全家事事順利。

某壹年清明節,比以往時候來得更晚壹些,停靠在……新式岸邊的壹戶人家的煮婦在某種機緣巧合下,用壹個無意間的小小舉動,發明了茶糕這種小吃。

這位煮婦在供“蠶神”的時候突發奇想: 何不把這祭品做成“自家不舍得吃”的樣子上供呢, 那“神仙”吃了壹定開心呀,我們家這壹年的收成壹定好。OK,說做就做:

她“斥巨資”準備了家裏逢年過節才舍得吃壹次的眾多食材。先是把上等的糯米用石磨碾成粉,然後把大大的肉餡兒加上筍丁兒和皮凍包裹進米面兒中,上鍋蒸。

江南米糕經過新市人這麽壹改良,從此擁有了“高級的味道” :主婦發現,熱鍋中的蒸汽將肉糕的表皮沖開了壹個小口,嫩豬油的湯汁順著糕體流下來,香氣撲鼻,格外誘人。

隨即,這種米糕的做法就被開茶樓的鄰居學了去, 很快就風靡了整個新市古鎮。

新市古鎮作為江南運河上的重要交通樞紐,茶樓自然不在少數。

我發現,新市人喝茶的習慣和廣東人吃早茶的習慣有點類似,新市鎮上的老人也喜歡大清早三三兩兩地湊壹桌,壹邊聊天壹邊吃個小點心—— 縱觀全國各地,碼頭上的生活習俗,總是有著南北***通的特點, 那麽這嶄新的“新市民俗”也就伴隨著這壹塊小小的茶糕逐漸成型,繼而,又伴隨著明朝的清明香市、清代京杭大運河的繁榮、民國初年的“茶館文化”,壹直流傳到今天。

就像紹興人喝小酒要配壹碟茴香豆,新市人如今飲茶要配上壹塊茶糕,這壹天的生活才能算是落壹個完整、齊全。

值得壹提的是,新市古鎮的茶糕自第壹天誕生以來,就叫這麽個名字,就是這個形狀,裏面包的大差不差就是這麽個肉餡兒,從未更名,從未改樣,從未變料。

也曾有人嘗試將其改良,但均未成功。

從這壹點可以看出, “茶糕”二字不僅是壹種食品,還是新市人心目中的壹份認定。或許我們更可以這麽理解: 茶糕,是新市人對自己家鄉文化的壹份篤定和堅持。

在我這北方遊客眼裏,新市古鎮茶糕是在湖州德清旅行路上最好的壹份“伴手禮”。

如今,新市茶糕早已不是茶樓裏的專屬。

作為新市人日常生活中、飯桌上的必備之品, 茶糕走入了小餐館兒,也登上了大廳堂。 或許將來,新市茶糕作為壹種江南古鎮獨有的特產也會如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般被保護起來。

在漫長的 歷史 長河中,在璀璨的中華 美食 文化名錄中,茶糕的身影雖不醒目,“名分”卻不可或缺。

壹塊小小的茶糕,就是壹部新市古鎮的運河“水鄉進化史”。

我是大紅姐姐,有聲電臺 旅遊 頻道主播,職業旅行玩家,專註小眾玩法,分享冷門目的地。旅行不是壹種態度,而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