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春分節氣的由來及傳統美食

春分節氣的由來及傳統美食

春分節氣於每年公歷3月19~22日交節。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是農耕的重要時節。太陽直射地球赤道,晝夜幾乎相等。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春分節氣的由來及傳統美食,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分節氣的由來

春分,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四個節氣。“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壹個“分”字道出了晝夜、寒暑的界限。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歷書中記載“鬥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分通常特指太陽視黃經位於0°的時刻,在每年農歷二月十五前後(公歷約為3月19日~22日期間)。

春分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春分這壹天太陽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節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在南半球來說就是秋分。

春分,古時又稱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明史·歷壹》說:“分者,黃赤相交之點,太陽行至此,乃晝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義,壹是指壹天時間白天黑夜平分,各為12小時;二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關於春分的由來有兩種說法,壹說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而春分正處於春季三個月正中,平分了春,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而講究天人感應的董仲舒則在《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裏講:“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壹年中這壹天晝夜是基本相等的,另外壹天就是秋分。另外,從這天開始白晝比黑夜長了哦~

春分也是節日和祭祀慶典,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春分的傳統美食

1、吃春菜

昔日四邑有個不成節的習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壹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壹般家裏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慢慢地這也成了壹個習俗。壹年自春,人們祈求的還是家宅安寧,身壯力健。

2、蘿蔔

吃蘿蔔不但能上下通氣,還能起到去疾病、解春困的功效。春季養生保健的各種蔬菜中,效果最好的當屬蘿蔔。白蘿蔔具有清熱生津、理氣、消食化痰的作用,生吃偏於清熱生津,煮熟偏於行氣消食,春季食用,可用來防治痰多咳嗽、咽痛、傷食腹脹、便秘等病狀。

3、太陽糕

太陽糕既是春分祭日的貢品,也是節令食品,寓意“太陽高”。“太陽糕,步步高”。依照舊時老北京習俗,春分這天要祭拜太陽神,“請”吃太陽糕。不但“太陽糕”的寓意美好,而且糯米和內餡的設置也符合春季“宜省酸增甘”的養生理念。

4、驢打滾

按照老北京的習俗,春分得吃驢打滾,以求避邪祈福。驢打滾來歷不凡,光看它的加工材料包括大黃米面、黃豆面、紅豆沙、白糖、香油、桂花、青紅絲和瓜仁,足以符合營養膳食指南上的食材多樣化這壹條。它的制作分為制坯、和餡、成型三道工序。做好的“驢打滾”外層粘滿豆面,呈金黃色,豆香餡甜,入口綿軟,別具風味,是老少皆宜的美食。

春分節氣養生

給腸胃放假

人們的腸胃也需要休息。飯食吃進肚裏,除腸胃之外,人體多個臟腑都要為之忙碌,就連大腦都要為之退讓三分,首先要保證氣血滿足腸胃的需要,這就是飲食後會發生大腦昏昏然的原因所在。

如果每周都能讓腸胃有壹個休息日,便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排出體內積存的毒素。在雙休日只吃早晚兩餐,或以稀粥、水果、蜜糖水代替壹頓正餐的方法來減輕腸胃負荷。

多吃時令菜

在2000多年的孔子就教育我們“不時,不食”,就是說不是這個時節的食物不要吃。時令菜也是運氣菜。我們在吃食物的時候壹個要講究“氣”,壹個要講究“味”。因為很多我們吃進去的食物都是有氣味組成的。而這些藥物和食物只有用符合節氣的食物才能發揮好的作用。

春令時菜包括有養陽之用的韭菜;助長生機的豆芽、萵苣、蔥、豆苗、蒜苗;滋養肝肺的晚春水果,如草莓、青梅、杏、李、桑葚、櫻桃等。

養肝排毒

春應於肝、夏應於心、長夏應於脾、秋應於肺、冬應於腎,所以春天重在養肝。春天養肝的目的在於協調肝的陰陽平衡,在中醫裏,甘味食物能滋補脾胃,大棗和山藥就是不錯的選擇。

酒傷肝腸,因此春季更不應飲酒。菊花茶、金銀花甚至白開水才是適合春季的佳飲。

春令健康美食情報

法國人的餐桌上總有美酒相伴,廣東人的飯前飯後就少不了壹啖靚湯。湯水之甘香和養生功效眾所皆知,“真功夫”新近推出“鮮潤四珍湯”,從藥膳養生的角度出發,以雪耳、黃豆、豬後腿肉、鳳爪四款材料熬制的湯水貨真價實,能喝出“住家老火湯”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