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蘇州市觀前街的歷史

蘇州市觀前街的歷史

長期以來,“白衣看前街”壹直是蘇州市民津津樂道的休閑活動。

清朝光緒年間,蘇州城內的交通主要是轎子和驢馬。關帝廟前有驢和馬出租,關帝廟在西首茶園的入口處,在玄妙觀的東麓,在蘭花街清風明月樓茶館的對面。當有人打電話找工作時,趕驢人會拿著鞭子追著驢跑,並大聲喊著開道。再加上驢脖子下掛著的鈴鐺叮當聲,兩肩挑的轎子相遇時轎夫“相互倚靠”的叫聲,在觀前街形成了壹首獨特的交響樂。形狀像躺椅的“東方人力車”從上海傳入蘇州後,轎子和驢馬逐漸被淘汰。然而,在黃包車進入關西之前是有限制的。第壹,因為擁擠的街道很窄,然後關東醋坊橋上有壹個“武士大廳”,行人無法從下面通過,所以禁止黃包車從關東醋坊橋到關西倉橋。

觀前令人感動的壹件事是,沿街眾多的名店更早地適應了人們的購物需求。這些商店中有許多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世界上唯壹能聞到它們的店名就足以將它們的特產和特色聯系起來。

從關東醋坊橋出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魯手抄本》推薦的肉鋪,它始建於清康熙二年(1663)。其最著名的“魯手稿薦蹄”選自太湖流域的“胡豬”,皮薄肉嫩,烹飪時易腐爛,味道鮮美。此外,它還用又大又嫩的蘇州樓門鴨烹制在蘇州也很有名的蜜汁鴨。

離它幾棟房子遠的地方,有壹堵6米多高的方磚墻,壹排五開間,在眼前的建築中顯得古雅而壯觀。在石門楣上,有用磚塊雕刻並鍍金的“恒福”二字,這就是著名的津浦恒福銀樓。銀樓始建於道光八年(1828),經營各種金銀首飾和裝飾品,包括壽星和八仙等人的雕像,色彩鮮艷,引人註目。因為它的黃金資源來自上海和香港銀行,它因其良好的色澤和精湛的工藝而聞名四方。

竹絲巷有壹家生春陽火腿店,原名聚成祥腿棧,始建於清同治年間。它從金華、東陽、義烏、如臯等地收購火腿,進貨嚴格,薄利多銷,逐漸成為蘇州臘味腌制行業的巨頭。

住在春陽家附近的是采芝齋糖果店。清同治九年(1870),河南人金先生在竹絲巷門口設竈熬糖,經營壹分錢粽子糖。光緒十年(1884),金尹稚租下了對面采芝齋古玩店的門面,在兒子的幫助下開了壹家糖果店,經營自制蘇式糖果、炒貨和蜜餞,生意興隆。因為沒有店名,顧客們還是叫它采芝齋,金家順水推舟,這塊金字招牌就正式掛上去了。

位於玄妙寺東麓入口處的黃天元糕點集團商店以其精致、糯、軟、甜和脂肪產品而聞名。《紅樓夢》第11回寫的棗泥山藥糕是其名點之壹。本店創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由於其獨特的配方、材料和工藝,各種糕點聞名中外。

松鶴樓是蘇州蘇邦酒家中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餐廳,始建於乾隆二年(1737)。壹開始是壹家面館,以鹵鴨面和勁道雞肉面聞名。清朝末年,蘇幫菜由名廚操刀,註重選料和刀法火候,發揮燉、燜、煨、燜的特點,使每道菜色香味俱全,形美俱佳。其松鼠桂魚、清玉(蝦)、原汁魚翅、荷葉粉蒸肉、雪蟹鬥、青魚潑水等菜品遠近聞名。

到20世紀30年代,觀前街的商業更加繁榮,並蔓延到太監巷和北方局。當時,蘇州文怡書店出版的新版蘇州旅遊指南是這樣描述的:“觀前街是這座城市最繁華的地方。車馬撞樞紐,人與人相見。商業是平行的,競爭是不同的。這座城市在微風中招手,夜晚的微風可以輕撫人們的額頭,火炬像白天壹樣閃耀,而遠處看起來像星星壹樣,忽明忽暗。與喬佛爾大街相比,這裏的人們頗具異域風情。由於之前市場分配不夠,所以被太監們擴大到了南大街的北局。北方局以前是壹片荒地,現在裏面有小公園。在巨大的圈層包圍下,如果有國內的商場、奶茶店、餐館、劇院、劇院、酒店等,它將成為蘇人的娛樂區。

觀前的吸引力確實與其周圍環境有關,尤其是太監與北方局的斡旋,與觀前的繁榮相得益彰。太監巷是南與觀前街平行的壹條小巷,因食品店集中而被稱為“吃惡太監巷”。在20世紀30年代,這裏有正興閣、弓玄、三五、大新陽和林玨蔬菜食品林等餐館。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太監越來越繁榮,被稱為“美食街”。德月樓、王思酒家、上海老正興、袁大昌、久久彌堅等酒家在這裏比肩而立。夜晚,各種霓虹燈反射出各種顏色,車道上的車輛非常繁忙。宴會結束了,客人們走過觀前的宮殿小巷,有些人順便帶回各種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