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的糕點叫“甜媽”,像酒杯印、煎堆、艾糍、狗脷仔等;鹹的糕點則叫“鹹媽”,有烙腐餅、蘿蔔糕、缽仔糕、鹹水角等。
還有的“媽”同時有鹹的也有甜的,例如葉貼。葉貼是將包好餡的糯米團在壹片樹菠蘿的葉子上壓扁,然後放進鍋裏蒸熟。鹹的葉貼壹般呈糯米的白色;甜的葉貼則呈黃色,因為揉面粉時往裏添加了黃糖。鹹甜的餡不同,鹹的葉貼壹般會用眉豆或花生、蘿蔔幹做餡,甜的葉貼是用花生、椰絲和白糖做餡。
粽子也算“媽”,習慣叫裹粽,裹粽也是可甜可鹹。甜裹粽又稱灰裹粽或堿水粽,是用含堿的草木灰水,壹般用禾稈草燒成灰制作,將黍米浸泡後再用粽葉包裹,中間還會插進去壹根火柴棍般大小的蘇木芯。用柴火大鐵鍋來煮,滿屋飄香。熟透煮爛的糯米會變得軟糯,呈現半透明的金黃色或淺棕色,蘇木芯把粽子中間的糯米染成絳紅,從裏向外逐漸變淡,咬開鮮艷美觀,蘸著蜜糖或白糖吃,壹口下去清香爽口,甜滋滋的。
鹹裹粽又叫白裹粽,特別的地方是在糯米的中間,會放上壹塊用蛤蔞葉包著的滾過芝麻的五花腩肉,蛤萎葉的作用是包住五花腩肉減少豬油溢出,鎖住豬油香。傳統的做法還會放壹片紅蘭葉,這樣白裹粽煮熟之後內裏有壹塊呈現紫紅色,葉含芳香油,不僅能增味調色,聽說還有藥用價值,剩下主要的配料就是去殼的綠豆和鹹蛋黃。在這個基礎上,每家每戶還會根據自己的口味增加其他喜愛的材料,因此每家的包出的白裹粽鹹淡不壹,風味不同。外婆包的白裹粽最好吃,而她的手藝三姨學得最好,現在外婆是極少出手了。
舊時過年過節的時候,人們很喜歡壹大家子圍在壹起制作各種“媽”,像芋頭糕、白糖糕、松糕,酥角,粉酥等。做好要現吃的就放在餐桌上,可以長期保存的就放進玻璃罐子裏。那時候的小朋友就是靠著這些當零食過活了,如果在正餐與正餐之間肚子餓了,大人就會說去吃塊“媽”吧,小朋友拍拍手,打開玻璃罐子或者在桌上蒸盤裏拿壹塊“媽”,吃完又撒丫子亂跑出去。
現在是甚少有家庭還自己制作各種“媽”了,想吃的時候就出去買,甚至點開美團外賣在家裏等就行。但有兩樣在家裏是很難做出純正風味的,還就得出門到現場吃,壹個是陽西儒洞的“魚媽”,壹個是雅韶笏朝的“媽仔”。
“魚媽”是用陽西上岸新鮮的海貨,如鮮魷魚、蠔仔、鮮蝦或鱔魚等沾上面粉,放進滾燙的油鍋裏炸熟即可,現點、現炸、現吃最好。剛剛出油鍋的“魚媽”香噴噴的,沾點椒鹽、孜然、辣椒粉等香料,熱得燙嘴,香得留油,外面卡蹦脆,海鮮躲在香脆裏面柔軟鮮嫩,美味得無法停口。
而“媽仔”其實嚴格來說不算“媽”,但作為跟豬腸碌齊名的地方小吃,名字又帶了“媽”,那就在這篇裏壹起講,當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好吃。“媽仔”又叫粉媽仔、刀切仔。用米粉搓成塊狀,再用刀切成壹條條,然後加上各種各樣的配料下鍋裏放水燒開,勾芡灑蔥即可。最經典的是放蝦皮和瘦肉粒來煮,制作簡單,鹹香惹味,壹般早餐和宵夜比較常見。在不願睡覺的月夜或者掙紮起床的淩晨,吃壹碗“媽仔”,就能得到動力的源泉。
寫了這麽些,壹直在吞口水,那就暫到這。朋友們要是去到這個中國最能浪的城市,記得“吃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