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嫁作江永媳婦已經有十四載,而距離上次去江永還是在十二年前。印象中,江永的山水漂亮,有幾分桂林的秀美;美食尚可,基本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爽民風,對江永的悠久女書文化也早有所耳聞。但是可能正因為不難得,無需專程,在我的旅行規劃裏,我從未將江永列入視野。今年暑假,女兒同學三家約著壹起出遊,綜合各方因素,在先生的推薦下我們選擇了以他的老家作為目的地,壹行老小十七人浩浩蕩蕩的南下,壹路上,我對本次出行的愉快體驗充滿著信心,想著這麽多人出去,到哪裏都是好玩,但心中並沒有抱有太多驚喜期待。然而幾天下來,居然收獲滿滿。我們在這個湘南小縣城裏溜達的同時,順帶還出了壹下省到達了廣西富川,壹路收獲了千年古村、古老瑤寨、深厚狀元村各壹枚。現在想來,仍覺回味無窮。? 村、寨、鎮都是人們聚集生活的單位名稱,壹方水土養壹方人,壹方人物又造就壹方水土。古人在擇地而居時,大多講究風水,村落與屋舍的布局都能說道上幾分,歷經歲月滄桑所保留下來的這些古村落無壹不體現著他們的用心,而所積澱的名人傳奇與文化習俗更能見證著他們的智慧與預見。
許是個人專業與興趣所致,每每到壹個地方或壹個建築,我對地名的出處和淵源特別感興趣,覺得壹個好的名字寄托著這壹族人的祖先對此地、此支的祝福與希冀。江永的上甘棠千年古村、勾藍瑤寨和富川秀水狀元村,光從名字上看就覺得很是美麗。“甘棠“壹名源自《詩經》“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蘢”壹句,取其清廉之意。而另壹說則是,甘棠本意指的壹種甘甜的水果,可為梨可為蘋果,相傳在此地開枝散葉的周姓人祖籍山東,躲避戰禍擇此地而居,為表達對家鄉思念之情,便將此地命名為“甘棠”,從地理位置上相對應講還有“下甘棠”。而勾藍瑤寨的“勾藍”則因為村子裏的美景,有史書記載此地“山勾聯透,溪水伏流,色藍於靛”,我們在村子裏行走時,也確實感受到了這壹點。另外還有壹個說法,因為勾藍瑤寨有招郎入贅的習俗,“好女不出石墻門“,“勾藍”與“勾郎”音近,為了避免這種過於直白的叫法,傳承下來的就是相對文氣的“勾藍”了吧。“秀水”狀元村原名為“秀峰”,毛氏宗族的始祖毛衷,是唐開元年間進士,選擇在此建村立寨時,便覺此地鐘靈毓秀,以峰為靠山,以水為滋養,“秀水”壹名聽來便多生出幾分靈氣來。三地遊覽,相同的是古樸的民風,悠久的建築以及緩慢的節奏,不同的是風水的布局和文化的偏重。?
?到達上甘棠古村時,已是下午四、五點左右的光景。壹行人站在村頭,仔細打量著這個有著幾分破舊而又稍顯神秘的村落,壹座破敗的橋,壹個醒目的閣,壹邊疑惑著她的歷史,卻也被眼前這幅秀美的風景圖所吸引,古老的建築、遠處青山環抱,近處河水淌淌,孩子們紛紛拿起相機拍照,老人們也開始爭相留影。
在村裏導遊的講解下,這個古村落的韻味逐漸清晰。眼前看到的那座已垮掉壹小半的石橋叫做步瀛橋,青青的藤蔓從石罅長出來,垂吊在石壁或空間,讓石橋顯出壹種異樣的蒼老和美麗。這座周氏族人築於北宋靖康元年的古橋,迄今已有870多年歷史了。 這橋的壹小半垮於何時,村人也不知道。在他們眼裏,這橋本來就是這樣。也許那傳說是真的:橋落成慶典,八仙喜笑而過。鐵拐李壹腳過重,造就了古橋的“殘缺美”。
而從橋下流過的這條河名為謝沐河,它緊挨著村前流過,壹條長長的防洪石墻將河與村隔開,這河和墻給村落形成了壹道屏障。擡頭望去的兩座山壹座叫龜山,壹座叫昂山,立在村子的不遠處,不高,卻各具風韻。遠方更有壹層層的青山,濃重的如潑墨,輕淡的如壹抹雲。而近處的這座閣名為文昌閣,始建於南宋,如今是已經過翻修了。
穿過步瀛橋,就進入到村子裏,映入眼簾的是壹條被打磨得發亮的古道,散發幽幽的光澤。 這條上千年的古道壹直通到村裏,踩著它去親近上甘棠的古民居,真讓人浮想聯翩:唐時的馬蹄急促地扣擊著青石板、宋時村姑的倩影映照在光潔的青石上、清時玩童追逐的喜笑永遠留在了細密的石紋中……我們並沒有著急進村,而是右拐來到了位於謝沐河左側的月陂亭,說是亭,其實是天然石廊:頂上石崖如蓋,山壁上若幹摩崖石刻壹路排開。這些石碑有著非常珍貴的文物價值和考古價值,可謂上甘棠的“檔案庫”,如其中《修建步瀛橋碑記》,就把村口古橋的史料真實地保留下來。 歲月噬咬著古碑刻,碑上不少字已依稀模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塊碑刻,壹塊刻有“忠孝廉節”四個字,高近兩米,寬壹米多,筆力遒勁大氣,赫赫壯觀。咋壹看,覺得有幾分熟悉之氣,似曾相識。導遊介紹,這四字為南宋文天祥的手跡。文時任湖南提行節制,曾到江永壹帶平息瑤民起義。上甘棠周氏族人周得源官為杭州(南宋臨安府)太守,與文天祥情誼甚篤,得文墨寶回故裏留予後人,乾隆二十八年鐫於壁上。“忠孝廉節”的教化之光沐浴著周氏家族,讓這個家族朝朝代代湧現出不少的優秀人物。我恍然大悟我的熟悉之感原來是來自於嶽麓書院裏這四個字,原來出自同壹人手筆。另外還有壹塊碑,是壹塊無字碑。周氏祖先聰慧,留壹塊空白待後人填寫,江山代有人才出,可誰能載入這史冊,自是沒有固定的標準,而以此為目標激勵著後輩人努力也算是前人的良苦用心吧。
參觀完月陂亭,我們調轉往村裏走,正是夕陽西下,古道兩邊的民宅參差不齊地排列,壹些 商號還存有壹些遺風,沿路的上甘棠博物館將這個寨子的發展淵源記載得非常清晰,壹個村級的博物館能夠達到如此的規模也實屬不易。來不及仔細將文獻仔細瀏覽清楚,孩子們就已經向村子裏更深處跑去。在博物館的門口,遇到晚歸的農民牽著壹頭老黃牛緩緩而過,那壹刻感覺到時光停滯,歷經千年的歲月輪回裏,這種最為原始的耕作圖依舊存在,今夕何夕,生活最本真的意義莫過於壹簞食壹瓢飲?
恍惚間,突如其來的壹場大雨打破了我們在上甘棠的行程,我們躲在壹個門樓下避。上甘棠周氏***有十族,每壹族自主幹道分支壹條次幹道進住房,次幹道與主幹道交界處建有門樓,從每壹個門樓縱深進去,就是這壹支人的聚集與延續。與老人聊天,與小孩嬉戲,看著當地的老人與孩子完全無懼雨水,直接穿雨而過,迥異於城裏人害怕淋雨帶來感冒的拘謹,這完全是壹種與自然友好相處的方式,大自然“野”與“雅”、大氣與秀美只有停下來,才能好好感受。在這場酣暢淋漓的大雨裏,意猶未盡地結束了上甘棠古村之旅,正是因為這些許的遺憾,又能成為下次再來古村的理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