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節,臨縣和其他地方會在門口燃燒柴火來表達對先逝者的哀思。靈川等地要用各種飯食在門外祭奠,用俗名送祖。在山西南部的壹些村莊,彩紙片被剪下來貼在門上,彩紙葫蘆被剪下來貼在帽子上。稱這壹天為太上老君煉丹日,可治百病,四季平安。在餡料日,洪洞縣和其他地方都習慣邀請他們的女婿吃煎餅。老北京習俗是正月二十三“小灌”,二十五“大灌”。
在老北京,農歷正月裏幾乎每天都是節日,有許多典故、傳說和民俗。正月“破五”後,初六是商店開門的日子,初七是古代的“人日”(即人人節,是祈求全家平安、子孫滿堂的日子)。
填碉堡節是壹個古老的節日,人們在這個節日裏崇拜碉堡之神,希望來年豐收。據傳說,許多年前,經過多年的幹旱,田裏沒有莊稼,但朝廷仍然不顧人民的生命敦促稅收租金,惡霸地主趁機胡作非為,使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壹位向皇室展示糧倉的倉庫官員看到家鄉的悲慘景象,毅然決然地打開倉庫,放出糧食救濟百姓。人們非常感謝這位倉庫官員獲得了救命的食物。當皇帝知道這件事時,他派人責備他。他放火燒空糧倉,自己也葬身火海。這壹天是正月二十五。此後,為了紀念這位糧倉官員,人們在這壹天用細木炭灰或柴火灰在庭院內外粉刷(建造)壹個糧庫,作為裝滿糧倉的標誌,並紀念糧倉官員,這意味著裝滿糧倉。因此,這壹天被稱為“填充節”。
這個節日在中國北方農村和北京郊區很受歡迎。正月二十三是“小灌”,二十五是“大灌”,這是北京的習俗。北京有句民間諺語:“過了新年,二十三日,把倉庫裝滿米和面粉做燈。拿掃帚,掃東墻,拾蟲豐年。”他還說:“天倉,天倉,幹飯米線湯”,“燈火通明,香火遍燒,家家戶戶糧食滿倉。”這些諺語壹直流傳至今。
幾十年前,我在農村老家過春節,我看到並參與了春節的活動。在第壹個月的第25天,每個農民在早上太陽照耀之前就開始忙碌,並在農家庭院或院子裏用草木灰畫幾個不同的圓形窖藏。當時人們先把草木灰放在簸箕裏,壹手拿簸箕,壹手拿小木棍,敲打除塵,逐漸打散並塗成圓形窖藏,並在中間畫壹個十字,在圓形邊緣畫壹個類似梯子的圖形。在每個格子裏撒上壹些小麥、高粱、小米、豆類或玉米等谷物,然後用磚頭壓谷物,這是壓倉庫的比喻。在十字架的中心,放壹些面條和銅幣,這意味著谷物豐富和富有。畫梯表示糧庫高,即大庫滿,小庫流,吉祥如意,好日子更好
祭祀倉廩之神是當時城鄉糧倉和糧商的習俗。晉書?田曰:“天倉、樓南、新谷有六星。”清代潘榮弼《景帝歲時紀勝》也說:“今新節過,倉廩空,應復之,故謂之填倉。”
補位的方式因地而異。在河南新鄉,19日舉行“田倉”活動,家家戶戶祭祀倉神。在吳恙,19日將增加倉庫。那時,人們會點亮燈,在儲存食物的地方擺放祭品,希望有壹個好年景。這壹天,要在屋內、門外、食槽頂端、雞窩裏、石碑上、水缸裏等地方點燈。新婚夫婦應該點亮家裏的盒子、箱子、床和床,祝他們早生貴子。在陜西綏德,小倉位20日補倉,大倉位25日補倉。在遼寧新民,25日是補藥日。24日早上,人們在廚房裏用柴火灰燼在院子裏傳播圓圈,這被稱為“囤積”。並盛壹碗米,在上面插上用高粱稈制成的各種農具模型,送到倉房,稱為“填倉”。這就是“填滿壹個小倉庫”。25日,碗中加入新米,稱為“填老倉”。直到26日才拆除。在遼寧省義縣,20日晚蒸五谷、小米、小麥、豆類等面,以祭拜倉、箱、井、臼之神,稱為“填倉”或“加倉”。後來這種習俗逐漸衰落。25日是“灌日”,也叫“老灌”。廚房裏用柴火灰在地上畫出糧食囤的形狀,中間放壹些全谷物,稱為“填倉”,並用小米丸子儲存,燒香祭拜,以求過個好年。如果新婚女子回娘家,她必須回到丈夫家舉行壹個填充儀式,她的家人會給她送壹些蒸食物,稱為“蒸桶”,以便她帶回去,而她的丈夫會準備好酒和菜肴招待她。在遼寧省金溪縣,25日是填舊倉庫的日子。在這壹天的清晨,灰會沿著從花園到院子裏糧倉的道路散落,這就是俗稱的“引倉龍”。在遼寧鐵嶺,23日是“新倉日”。在這壹天,新婚女子的家人會給女兒送饅頭,這被稱為“補位”。25日是“母倉日”,農民在這壹天祭祀倉神。
充盈節在山西,充盈節要在庭院或有草木灰的現場舉行。關註它的人還會在灰窖旁邊畫出耙子、掃帚和扇子等圖案。小滿日的灰窖象征著夏糧的豐收,所以倉庫裏要放壹些夏糧;大灌日的灰窖象征秋糧豐收,放入壹些秋糧。然後用磚塊和石頭蓋住谷物,這就是所謂的“壓倉”。並點燃鞭炮,在圈內爆炸,寓意五谷豐登。晚上要祭祀蒼神,與飲食有關的地方都要放燈,俗稱“點燈焚香,滿倉積糧”。其中,山西呂梁地區最為典型。首先,為每個家庭成員捏壹個生活核心紀念碑燈,然後捏兩只狗,壹只雞和壹條魚,然後捏人口盤,倉庫官員,銀錢,金元寶,馱炭的驢,壹個小茶杯和壹個酒壺。晚上,用油點亮地面燈,並將其放在各處。擺放面燈時,要大聲說壹些吉祥話,如“倉師傅帶飯來了”“雞娃娃多下蛋”。
在山東德州,前壹天晚上,地面被塗上了灰,這被稱為“大倉”。少數五個海關被放在裏面,並用磚或瓦覆蓋。等到25號,揭開磚塊,把谷物拿到太陽下曬幹。如果這壹天沒有大風,則稱為“囤積”。在這壹天,農民吃蛋糕,這被稱為“陽豐蛋糕”。還有人在25日將骨灰撒在庭院裏,例如在山東濰坊,這壹天被稱為“天倉日”。那壹天,“婦女們早起在法庭上分發骨灰,她們都分層畫圓圈”,這被稱為“安墩”。二月初二,龍擡頭,在庭中重新撒骨灰,中間撒五谷,稱為“收囤”。
在補天經常有壹些節日飲食習慣。山東濰坊甚至將“天倉日”的音改為“填喉日”,認為這壹天食物要填喉,所以這壹天的食物比平時更豐富。在這壹天,山西北部習慣於蒸燕麥面條窩,因為它們的形狀像窖藏。在山西南部,薄面條被用來攤煎餅,煎餅被包在盤子裏,卷著吃。在山東,大多數人吃餃子,壹些人吃蛋糕。即墨稱這壹天為龍鳳日,要用豆面和紅薯面制作,即窩窩頭。在山東婺城,早上吃黃米糕意味著“不滑倒”;吃幹飯叫“谷實穗”;吃棗糕叫“陽豐糕”;還有人吃面,稱為“錢繩”,並在裏面放壹些白菜葉,這意味著棉花豐收。
天津衛舊俗“填倉”“填倉”的意思是把谷倉填滿。據傳說,北方曾連續三年幹旱。千裏之外,五谷不收,但皇室仍不顧百姓生死,收取皇糧。因此,連年饑荒,饑餓無處不在,尤其是在年底,窮人絕望,無數人死於凍死餓死。此時,展示皇家糧食的糧倉官員守衛著大囤糧食,看著兄弟和父親餓死,實在令人不忍。他決定采取主動,打開帝國倉庫幫助受害者,以便人們搶劫皇家糧食並拯救其中壹名受害者。但他無法在皇室中找到工作,所以他在正月二十五放火燒倉庫,自焚身亡。為了紀念這位無名倉庫官,在這壹天,後人用細木炭灰或柴火灰填滿庭院內外的倉庫,以表達他們對倉庫官的懷念。據有關史料記載,正月二十五日是灌飯日,用來做面湯和蒸飯。明清時期,細灰散落在大門內外的各個地方,這就是所謂的囤積。在窖藏中分壹點糧食,用珍瓦和其他東西覆蓋,這就是所謂的填倉。
因此,在北方的舊民居中,每當倉庫裝滿時,在清晨,老年人用簸箕或木鏟將篩選過的木炭灰和柴火細灰鏟起來,在門前用木棍敲打,形成壹個圓形的谷倉,其中壹些谷倉裝飾有花邊、吉祥的字和用於儲存谷物的梯子,並在谷倉中撒上谷物,象征著五谷豐登,以表達人們裝滿谷倉以節省。就這樣,補位的故事代代相傳。
各地慶祝這個節日的習俗各不相同,但都與飲食有關,只是各地的食物不同。其他地方我不太了解,就說說天津的風土人情吧。
在天津,補倉也叫囤貨。天津春節期間有在門窗上貼“掛錢”的習俗(就是用紅紙畫的類似窗戶圖案的東西)。正月25日淩晨,每家每戶都會把貼在門窗上的掛錢取下來,用它包壹些全谷物放在第壹天畫的小圓圈裏,然後按壹塊磚象征糧倉滿了,這樣可以節省壹天的時間,最後把掛錢收集起來壹起燒掉。有的還直接把沒蓋的掛錢包起來,在裏面包壹些零錢,然後放在櫃子的角落、床下等不經常碰到的地方,並存放壹年,直到第二年裝滿倉庫,再用新蓋的掛錢替換。
此外,在這壹天,我們應該吃用新鮮鯽魚煮的湯,配米飯,並吃魚和米飯,滿倉,並有壹個好收成。還需要蒸壹大鍋豆沙、山楂等不同餡料的饅頭,形狀捏成刺猬、老鼠等可愛形狀。還需要用綠豆和紅豆給它們加壹雙小眼睛。蒸出來的饅頭生動鮮活,不亞於壹件工藝品。
補位其實更多的是人們的壹種精神寄托。肚子是人們餐廳的倉庫。當妳吃飽了,妳就有足夠的飲料,足夠的力量,良好的精神和高昂的情緒。在“補倉”和第壹個月之後,所有的工作都將步入正軌,我們將開始壹年的艱苦工作。讓我們打起精神,壹起迎接豐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