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酒店謀殺案》從主創陣容到內容,確實可以用生動、香艷來形容。除了錘子兄弟,這部電影還主演了《五十度》三部曲的性感女主角達科塔·約翰遜,經典美劇《廣告狂人》中的帥氣男演員喬·哈姆,同時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獎的“杜葉”傑夫·布裏吉斯,以及托尼獎和格萊美獎雙料得主辛西婭·艾弗裏。就連在戛納電影節上非常受歡迎的法國美女少年、導演兼演員澤維爾·多蘭(xavier dolan)也在其中客串。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多才多藝的德魯·高達,他曾執導經典恐怖片《林中小屋》,並擔任《火星救援》的編劇。《皇家酒店謀殺案》也是高達時隔6年後自編自導的第二部作品。正是樹林裏的小屋,挖掘出了當時差點離開好萊塢的“錘哥”。
除了強大的陣容之外,影片最精彩之處在於其懸疑的劇情和背後無數的隱喻。
《皇家酒店謀殺案》采用非線性多線敘事結構。通過倒敘和交叉平行的故事線,妳會發現每個人背後都有壹個巨大的秘密。他們聚集在壹個有著黑暗歷史的孤獨旅館裏,他們互相猜忌,互相傷害。妳永遠猜不到下壹個人會是誰。
故事背景是1969。眾所周知,那個時代的美國正處於壹個動蕩的大變革時期,陷入了冷戰,面臨著越南戰爭的巨大影響。那也是壹個充滿迷人矛盾的時代。正如高達所說,“那個時代就像壹個培養皿。”“那些理想主義的偶像(肯尼迪)在他們面前倒下,被時代抹去,然後壹個完全相反的人(尼克松)接管了壹切。”
戰爭的陰影,無政府主義,種族矛盾,政治鬥爭,那個時代“大人物”的八卦,都可以從影片中看到。
比如電影中出現了尼克松總統關於“越南戰爭”的演講。酒店工作人員的真實身份其實是越戰中的壹名神槍手,因為那場戰爭壹共殺死了123人,成為了他永遠的噩夢。
影片的主要場景,全稱太浩湖皇家酒店,也有壹個真實的原型,即橫跨內華達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卡爾涅瓦酒店。
就像電影中展示其輝煌歷史的照片墻壹樣,在很長壹段時間裏,卡爾內瓦是壹個連接當時名流和富人的地方,因酗酒、賭博、性和醜聞而臭名昭著。
卡爾內瓦建於1926,原本是浪漫爵士時代的名人度假村。在1930的大蕭條時期,在著名女演員克拉拉·鮑(clara bow)欠下13000美元的消息傳出後,卡內瓦賭場壹夜成名,成為娛樂聖地。
美國著名演員兼歌手迪恩·馬丁(Dean martin)甚至在《壹首歌:與朱迪共度加州的壹半》(song: Half in California with Judy)中唱過,講述了他在這裏遇到無名的朱迪·嘉蘭的故事。1930年代,當時年僅13歲的加蘭在卡爾涅瓦演出時被米高梅星探發現,從此走上童星之路。
除了馬丁和加蘭,卡爾內娃的名人常客名單上還有很多名字:加蘭和導演文森特·明內利的女兒,以及後來憑借卡拉ok獲得奧斯卡金像獎的麗莎·明奈利;美國電影和音樂巨星弗蘭克·辛納屈和他的著名演唱組合“鼠幫”;喜劇演員托尼·柯蒂斯和他的妻子珍妮特·利,他們因激情而聞名;還有永遠的性感女神瑪麗蓮·夢露,當然還有1960當選總統的約翰·肯尼迪,還有他的哥哥羅伯特·肯尼迪,他是司法部長...
據傳肯尼迪總統和夢露經常在卡爾內瓦見面。為了避免被媒體和狗仔隊發現,據說卡爾涅娃直接從直升機場鋪設了壹條通往這裏的秘密通道。甚至有小道消息稱,夢露去世前的壹周就是在這家酒店度過的。
在影片中,這家酒店的神秘氣氛通過裝有攝像頭的秘密通道、窺視每個房間的雙面鏡子以及數不清的竊聽器展現出來。
這也有歷史背景可循。1960年,意大利移民辛納特拉和他的黑手黨老大朋友薩姆·吉安卡納(人稱“莫莫”)壹起買下了卡爾內瓦。後者是電影《教父》的原型之壹。
壹直有“陰謀論”認為肯尼迪之死與莫莫黑手黨有關。壹直有傳言說,在1960的美國總統大選中,正是在莫莫的運作下,肯尼迪成功入主白宮。後來肯尼迪當選後,未能兌現“放寬對黑手黨的政策”的承諾,兩人也就此發生了爭執。
許多人認為這部由喬·哈姆扮演聯邦調查局特工的電影壹直在尋找關於甘乃迪和夢露的酒店偷窺電影。但考慮到肯尼迪早在1963年就被暗殺了,而拍攝時間是1968年,這樣的猜測並不靠譜。
很有可能,那部電影的主角是當時黑人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金。歷史上,馬丁·路德·金得罪了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首任局長胡佛,胡佛秘密指派FBI特工跟進調查。他們偶然發現了馬丁·路德·金挪用公款,在他旅行的酒店嫖娼的事實,並把這壹切都錄在了磁帶上。
在影片的後半部分,由“錘哥”飾演的比利·李是現實中的原型,更有甚者,是在1960年代創立邪教的變態殺人犯查爾斯·曼森(Charles Manson),曼森壹家犯下的最轟動的罪行是殺害懷孕八個月的著名導演羅曼·波蘭斯基的女演員妻子莎倫·塔特(sharon tate)及其伴侶。影片中壹個火光閃現的血腥畫面似乎影射了這壹可怕的悲劇——而這個故事也將在昆汀今年的年度巨作《好萊塢往事》中呈現。
影片結尾,比利·李和他的手下消失了,這預示著瘋狂嬉皮士運動的最終衰落。
飽受越戰之苦的旅館兄弟的最後告白,標誌著戰爭的尷尬結束,也是留在幾代人心中的無言之痛;
最終幸存的假牧師和失意黑人女歌手把人人都想要的電影扔進了火裏,這意味著民權運動不會被卑鄙的伎倆所阻礙;
酒店成了壹場大火,壹個秘密監控點化為灰燼,宣告了胡佛乃至尼克松政府將竊聽作為政治武器的時代的終結。
美國的1960年代,留下了太多的謎團、困惑和不解,但畢竟這個充滿動蕩、顛覆和變革的時代,正在瘋狂地撕裂著所有人,最終將在舞臺上看到壹個新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