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如何論證達爾文是壹個欺世盜名的騙子?

如何論證達爾文是壹個欺世盜名的騙子?

傳播:文化| 國學| 藝術| 哲理| 養生| 視覺| 美文| 雜談

作者:西涼樓主――田適之(俗稱甜柿子),90後,行吟詩人,漂泊於烏魯木齊。塞北之地壹介布衣,浪蕩世間,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求逍遙人世間。夜久頻挑燈,霜寒剪刀冷。寫小說,寫詩歌,學繪畫,兼治印。

真是不怎麽懂。壹切虛偽的東西比真實存在的還要受歡迎。

於丹的論語心得,交稿的時候(遞交了演講稿)是遠遠達不到出版要求的。

中華書局(國內最好的古籍出版社)為了做於丹這本書,專門組織了壹個編輯團隊,從章節體例設計,遣詞造句,到每壹處引文的核實,都做了大範圍的修改。

當然,結果是皆大歡喜,書賣了數百萬冊,版權銷售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並賺取更多市場利潤。

我國老百姓能吃上肉,穿暖和之後,很自然的產生了精神需求,除了郭德綱和肥皂劇外,老百姓還想要壹種文化產品:能不費勁的學懂某樣裝逼知識,用最低廉的價格,付出最少的腦細胞,買到文藝青年的感覺。

所以於丹運用而生。於丹市場定位精準,能恰到好處的滿足我國最廣大人民的需求,因此獲得了巨大的市場成功,此時於丹已經開始文縐縐地包裝自己了。

回頭來說於丹,其實她講的不是《論語》,而是講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政治宣傳,迎合某某時代的道德治國的論調,而《論語》只是載體而已,當然,她也可以講《詩經》、也可以講《尚書》,或許《論語》更廣為人知、也或許內容更口語化、更容易找到曲意迎合其主旨的內容。

所以,千萬不能將其看作壹個學術現象,頂多是壹個政治學術的投機者、或許也可以稱作高校學術心態的壹個典型代表,甚至可以說她是學術淪落的成功獲益者:高知名度(因為政治需要)、高收入(商業需要)、高政治待遇(吹鼓手也需要安撫的)。

於是,千千萬萬的於丹們蟄伏在高校豪華的辦公室裏,不是在搞學術,而是在思考如何才能實踐於丹的成功之路呢?

前面很多評論說到於丹的貢獻,竊以為非也,如果讓很多人被曲意地看了《論語》,何不如不看?在缺乏思辨的今天的社會中,曲意只會被放大,因為之所以成為雞湯--因為不需要動腦袋,以訛傳訛、以誤傳誤,這才是文章之不幸、學術之失敗,整個教育的失敗。

近日不聞秋鶴唳,亂蟬無數噪斜陽。看過幾期她講論語的百家講壇,可以看出她是真不太懂論語,懷疑她甚至都沒完整看過論語。對很多地方的理解已經不能用奇怪來形容,而是無法形容的怪。完全和別人的研究對不上路,從這個角度來說她還是挺厲害的,側面證明她也沒看過別人的論語研究資料。

另壹方面她是個很能說會道的人,是個滿口沒營養廢話的人,怎麽說呢,這種人在這個社會還是挺能混的,因為很多人在乎的是能說,至於說什麽就沒人在乎了。於丹這麽會灌雞湯,她不上百家講壇也可以在諸如傳銷業之類的地方混得很好,不說笑,這是真的。因為她有這方面良好的天賦存在。滔滔不絕、舌燦蓮花。

已故的復旦大學教授朱維錚先生批評於丹不懂《論語》,缺乏相關的常識。雖然朱維錚在專業上遠勝於丹,但讀者寧可選擇相信於丹。如果於丹不懂《論語》,意味著讀者等而下之,讀者不願意這樣自我定位,因此他們會埋怨學者過於較真,選擇相信於丹能夠讀懂經典,自己也因為讀懂了於丹而讀懂了《論語》,讀懂了《莊子》,讀懂了人間,讀懂了婚姻。

儒學,或者說更廣義的傳統文化想要復興,不是靠國學大師在鏡頭面前侃侃而談,推銷安利,也不是經學家在書齋裏皓首窮經,將板凳坐爛,而是生,盡可能多生。每壹位儒學愛好者,生兩百個孩子,傳統文化復興就有望了。

《史記》裏有壹個詞很好的形容的以郭沫若為代表,當代於丹這壹類人,那就是“優孟”,《史記》有雲:“優孟,楚之樂人也”,所以“優孟”就是唱戲的戲子,也可以說是壹種傀儡。這種折人脊梁的文人培養方案,終究會不會敗壞整個民族還不得而知,但至少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吧。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贊

覺得不錯,請在下方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