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風和送行吃的東西
“送行餃子接風面”是北方的習俗。家人、朋友來到要吃面,此謂"長接"。親朋好友要出遠門了,最後送行的飯要吃餃子,此謂"短送"。壹長壹短,表示了企盼團聚,希望外出的人快快歸來。
包餃子比較麻煩,割肉買菜剁餡搟皮,再壹只壹只包起來,需要充分的時間,出行的事先預知性,讓這壹切做起來顯得從容而輕松。
送行吃餃子還有討吉利的意思。餃子有餡,說是吃了“有肚囊”,壹個人出門在外要應對許多突發事件,有肚囊就是有心眼、有智慧。不僅如此,餃子還有“囫圇完整”的含義,暗隱著親人的殷殷期盼與美好祝福,所以送行餃子意義深遠。
出門人的歸來卻往往顯得有些突然,不確定因素太多,火車晚點了,汽車拋錨了,行程延誤了,或者個人的壹個臨時決定,單位的壹個招回急電,都可能是踏上歸途的原因。在通訊和交通尚不十分發達的年代尤其如此,遠行人突然返家了,甚或是三更半夜,驚喜之余,也給這家主婦出了壹道難題,事先沒有準備,家裏甚至找不出壹點像樣的菜,於是面條便成為壹種最佳選擇。
車馬勞頓,風塵仆仆,男人饑腸轆轆口幹舌燥,壹大碗有湯有水的面條兒無疑最對口味。面條做起來也方便快捷,男人洗把臉、喝杯茶、抽支煙的工夫,女人就把面條端上來了。吃了多日沒滋沒味的小飯店大食堂,再嘗壹口具有自家風味的家常飯,真是壹種享受哇。
主婦搟面條之前壹般會先征求壹下男人的意見。如果男人說肚裏缺油水了,就做壹碗打囪面,雖然沒買下豬肉,雞蛋卻是現成的,用熱水快速泡壹把木耳,再掐幾棵蒜苗當青頭,熱油熗鍋,蔥姜出味,滋拉拉爆上幾滴醬油,木耳加鹽略炒,續水燒沸,雞蛋打散攪勻,轉著圈兒倒入湯內,那略帶醬色的鹵汁裏頓然翻起層層淡黃色的雲朵,隨手撒下碧綠的蒜苗,澆到煮好的面條裏,男人還沒吃呢,已讓那迷人的“色相”炫暈了。
如果男人說近日腸胃上火,想多吃壹點蔬菜,那就做懶鍋子面條,也叫混湯面——就是菜和面混在壹起煮。搟混湯面壹般要摻點兒粗糧進去,純白面的面條不經煮,湯也容易渾,摻上壹點粗糧就不壹樣了。摻了豆面的面條搟出來略微發綠,摻了紅面的面條搟出來稍稍發紅,味道也完全不壹樣,吃豆面吃紅面任由男人“點戲”。蔥姜爆鍋,加菜炒熟,續水燒開,下入面條,很省事——所以叫“懶鍋子面條”。
吃懶鍋子面條壹定得就小鹹菜,且吃什麽面條就什麽鹹菜,很講究,比方說吃紅面面條最好就辣疙瘩鹹菜,老濰坊甚至有這樣的童謠:“紅面湯‘處拉拉’,辣疙瘩鹹菜‘布達達’”。
倘若男人沒提具體要求,那麽主婦最可能做雞黃面。面餅搟得薄如紙,面條切得細如絲,下到鍋裏湯水清澈面條金黃,像壹縷西施浣的紗;臨起鍋撒下壹把青蔥,倒上幾滴香油,盛在碗裏湯清面韌香氣撲鼻,吃到嘴裏彈性十足咬勁頗大,有時候吃到最後碗底下還藏著壹份驚喜——兩只白白胖胖的荷包蛋臥在裏面,像媳婦兒壹種含蓄的表達。
男人吃完面,無不心滿意足,放松身心躺下來休息,由衷地贊嘆:家真好,老婆真好!
“送行餃子接風面”是山東的壹句老話,也是壹種老食俗,並且很符合生活常理,因為壹個人打算出門或者壹位客人準備辭行,壹般都是能夠預知的;能夠預知便可以早做準備,事無巨細方方面面,當然也包括壹頓送行飯。
送行要吃餃子的原因
壹、 餃子諧音“教子”
在孩子臨出門之前,父親諄諄教誨,母親聲聲叮嚀,只為孩子出門在外,好好做事,平安順利,早日還家。
二、 餃子形似元寶,利於外出求財
餃子的外形和古代的金銀元寶有幾分相像,出門前吃餃子,意為讓孩子就像吃餃子那樣輕松愉快地獲得財富,滿載而歸。
三、 餃子的寓意豐富
餃子皮是圓形的,包好餡後,餡也成圓球狀,皮和餡就相當於“回”字,形似“回”字,臨行前壹家人吃餃子,是對遠行者的祝福,希望早日平安順利歸來。
四、 餃子營養豐富
餃子皮是用面粉來做的,餃子餡則可以由肉類、蔬菜、海鮮、雞蛋等各種食材來做,而且還要用到植物油等多種調味料,內容很多,營養豐富,很耐饑。臨行前吃餃子,相當於帶上媽媽的味道上路,胃口、精神都是充實的。
五、 包餃子的過程,本身就是親情的凝聚
包餃子的工序比較復雜,要經過和面、搟餃子皮、剁碎餃子餡、和餃子餡、包餃子,所以壹般都是家裏人壹起動手。臨行前,家人圍坐在壹起包餃子,聊聊家常,氣氛溫馨;吃餃子時的香甜,本身就是壹種愛,凝聚著親情。
接風酒習俗
接風酒,壹般簡稱“接風”。《辭海》對“接風”的解釋是“設宴款待遠來的客人”,《辭源》的解釋是“設宴招待遠來親友賓客”。相比之下,《辭源》的解釋要全面壹些。展開來說,“接風”的對象必是“遠來”之人——這“遠來”之人,可以是親友,也可以是家人。可以是初次晤面者,也可以是交往至熟者。可以是異地之來者,也可以是遠出而歸者。如《紅樓夢》第四回,薛姨媽帶薛蟠、寶釵等人投奔榮國府,榮府“合家俱廝見過,又治席接風”。這“接”的便是遠地而來的親戚。同書第六十九回,賈璉去平安州辦事兩個來月後回到家中,鳳姐“命擺酒接風”。這“接”的則是遠出而歸的丈夫。《水滸傳》第五十回,宋江率隊打祝家莊得勝回山,“寨裏頭領晁蓋等眾人擂鼓吹笛,下山來迎接,把了接風酒”。這“接”的是征戰歸來的義軍功臣。同書第五十四回,戴宗、李逵接公孫勝和湯隆來到正在攻打高唐州的宋江軍中,“宋江、吳用等出寨迎接。各施禮罷,擺了接風酒”。這 “接”的是久別歸來的舊弟兄(公孫勝)和初來投軍的新弟兄(湯隆)。
“接風”最早見於元曲,如石子章《竹塢聽琴》第壹折的“便安排酒肴,與孩兒接風去來”即是。與“接風”同義的,還有“洗塵”與“洗泥”兩語。“洗塵”與“洗泥”,比“接風”的出現略早。如蘇軾《和錢穆父送別並求頓遞酒次韻》詩有“佇聞東府開賓閣,便乞西湖洗塞塵”之句,《大宋宣和遺事》享集有“多年不相見,來幾日,也不曾為洗塵;今日辦了幾杯淡酒,與洗泥則個”之句,可知兩語在宋代已有。
所謂“洗塵”或“洗泥”,就是洗除旅途塵泥,解除跋涉勞乏的意思。在明清作品中,此兩語常與“接風”並見。如《紅樓夢》壹書,有時用“接風”,有時則用“洗塵”。還以鳳姐迎接賈璉歸來為例:前舉第六十九回用的是“接風”,而第十六回則用的是“洗塵” ——鳳姐“笑道:‘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壹路的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壹杯水酒洗塵,不知可賜光謬領否?”又如《水滸傳》壹書,也是有時用“接風”,有時則用“洗塵”或“洗泥”。用“接風”的例子見前,這裏只舉用“洗塵”或“洗泥”的例子——三十三同,宋江來到清風鎮花榮駐地,彼此拜見後,花榮“請宋江更換衣裳鞋襪,香湯沐浴,在後堂安排筵席洗塵”。第二十六回,武松出差回來後,為弄清武大死因,特請鄰居們吃酒,鄰居們說:“小人們都不曾與都頭洗泥接風,如今倒來反擾。”這後壹例中,“洗泥”與“接風”連用,更顯得格外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