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6500萬年前,壹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撞擊點在哪裏?

6500萬年前,壹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撞擊點在哪裏?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6500萬年前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的撞擊點位於希克蘇魯伯隕石坑,即現在的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隕石坑的直徑為180公裏。科學家估計,這顆小行星撞擊地球時釋放的能量是廣島原子彈的100億倍以上。

科學界普遍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壹顆直徑為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撞擊釋放的能量引發了壹場全球大火,大火將大氣層加熱到非常高的溫度,並在短時間內將地球上的大部分森林燒成灰燼。

當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其爆炸產生的巨大能量會揚起大量塵埃。同時,小行星撞擊加劇了地球上的地質運動並導致地球上的壹些火山爆發,使大量火山灰噴入大氣層。這些微小的灰塵覆蓋天空並持續壹整天,阻擋了來自太陽的熱量,導致地球表面的溫度迅速下降。

這樣的冰與火的氣候導致地球上的恐龍在短時間內滅絕。根據科學家的估計,超過93%的哺乳動物和大多數其他物種也在這次事件中滅絕。幸運的是,壹些體型較小、適應能力更強的哺乳動物存活了下來,使得生命的種子得以延續。

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壹直是最受關註的自然未解之謎。

經過科學家們的不斷探索和探索,小行星撞擊已經成為恐龍滅絕的最大可能性。首次提出這壹理論的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斯和他的兒子阿爾瓦雷斯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阿爾瓦雷斯和他的兒子在研究白堊紀和古近紀交界處的地層時註意到銥的異常富集。這種元素在地球上並不常見,但在隕石、小行星和其他地外天體中含量豐富。因此,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了小行星撞擊理論,也被稱為“阿爾瓦雷斯假說”。

既然小行星撞擊導致了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事件,恐龍滅絕了,那麽小行星撞擊了哪裏呢?壹定會有壹個彈坑留下來,對嗎?

1951年,墨西哥石油公司在墨西哥灣南岸的尤卡坦半島挖了幾口井來研究地層。其中壹口井在1300米處發現了安山巖。這種巖石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的,通常見於火山噴發或隕石撞擊。在後來的勘探中,石油公司發現了壹個從尤卡坦半島向北延伸並深入墨西哥灣的巨大弧形結構。這個結構與周圍的地質結構不符,很像壹個撞擊坑。

20世紀90年代後,美國科學家證實位於尤卡坦半島的弧形構造是壹個直徑至少為180公裏的撞擊坑,撞擊中心在奇克蘇魯布村附近,因此這個撞擊坑被命名為奇克蘇魯布隕石坑。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撞擊後留下的,其年齡與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壹致。

科學家估計,造成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小行星直徑為10公裏,撞擊過程中產生的能量高達4.0、10.23焦耳,約等於100億噸TNT炸藥的爆炸威力。如果使用美軍在廣島投下的原子彈,其影響相當於70億顆原子彈。

小行星的撞擊帶來了壹系列地質災害,包括地震、火山爆發、海嘯、撞擊等。撞擊產生的塵埃進入大氣層,包裹著地球,隔絕了太陽的光和熱。在各種災難的共同作用下,地球上超過四分之三的物種已經消失,其中包括恐龍。中生代結束了,新生代開始了。

最後,糾正壹些常見的誤解:

首先,白堊紀-古近紀大滅絕發生在6600萬年前,而不是6500萬年前。2008年,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利用氬-氬年代測定法確定大滅絕事件發生在6595萬年前,並波動了4萬年,因此白堊紀的結束時間被更新為6600萬年前。

第二,恐龍並沒有滅絕。今天的鳥類都是恐龍的後代,所以現在把白堊紀-古近紀恐龍滅絕事件稱為非鳥類恐龍滅絕。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點基本確定,位於墨西哥附近的尤坦卡半島。這個隕石坑今天仍然可以通過遙感衛星觀測到,直接達到200公裏,這足以說明它的撞擊能量有多強大。

能夠在數百公裏範圍內的大型動物將在撞擊後的短時間內全部滅亡,撞擊還將波及整個地球,導致核冬天的到來。大量的灰塵阻擋了大氣層,導致植物無法獲得足夠的陽光,世界上的陽光植物開始死亡,因此食草動物無法生存,最後食肉動物也無法生存。

恐龍作為大型生物滅絕得最快。尤坦卡半島幾乎被摧毀,變成了壹個數百公裏的直坑,引發了席卷全球的強大海嘯。

這次撞擊也改變了地球上的生命模式。所有的大型生物都死亡了,但只有較小的生物存活了下來,這也給了猴子生存的空間,後來進化成了今天的人類。

請教專家教授。

起初,人們不知道恐龍滅絕的原因是什麽。只有很多猜測。直到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發現,才證實恐龍滅絕與小行星撞擊地球有直接關系。

壹顆足夠大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時會釋放出巨大的能量,與此同時,小行星會完全解體,在猛烈撞擊過程中飛濺到天空中,然後墜落到世界各地。撞擊區域的大小與小行星的大小直接相關。如果小行星足夠大,塵埃和它自身的碎片會飛濺到很遠的地方,甚至覆蓋整個世界。

20世紀80年代,物理學家路易斯·阿爾瓦雷斯和他的兒子地質學家沃爾特·阿爾瓦雷斯發現白堊紀和古近紀交替地層中的銥含量遠高於其他地層。眾所周知,銥是壹種重金屬元素。在地球形成的早期,這些重元素全部沈入地核,地殼中的含量極低。然而,白堊紀和古近紀交替的地層中銥的含量非常高,這樣的異常情況引起了他們的註意。

發現地外天體中銥的含量很高,所以這種情況指向壹個結果:它是地外天體撞擊地表帶來的銥。當壹個地外天體撞擊地球表面時,大量的塵埃和其自身的碎片被濺入天空並向四面八方墜落。這次撞擊產生的塵埃覆蓋了地球,在漫長的塵埃沈降過程中,它給下面的地表帶來了豐富的銥。各地探測到的數據充分證實了這壹觀點,在世界各地白堊紀和古近紀交替的地層中都發現了銥含量的異常增加。

既然地球在那段時間被外星物體撞擊,下壹步就是確定撞擊的位置:

早在1951年,壹家石油公司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勘探石油時發現了高溫高壓形成的巖石。起初,這種情況並沒有引起他們的註意。他們只是認為這是壹個火山錐結構。後來,這家石油公司在這裏的另外兩口油井中鉆探出了如此奇怪的巖石,更多的證據表明它曾被隕石撞擊過。

後來根據衛星繪制的數據,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半島上有壹個巨大的隕石坑,壹半在陸地上,壹半已經淹沒在海洋中。這個巨大隕石坑的平均直徑為180公裏。經過測定,這個隕石坑的數據與計算機模擬的數據相似,撞擊時間也壹致,因此確定了隕石坑的位置。

我們可以想象6500萬年前的壹天,在沒有任何警告的情況下,壹顆直徑超過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今天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釋放出相當於100000000000000噸TNT炸藥的能量,相當於兩百萬枚核彈同時爆炸,在世界各地濺起了灰塵,大量植物死亡,全球森林同時地震和火山爆發頻繁,6-8個月沒有陽光,全球平均氣溫逐漸上升。由於撞擊地點的地層富含硫,撞擊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給世界大部分地區帶來了致命的酸雨。地球花了數百萬年才修復了這次撞擊對地球生態造成的破壞。

文/科學碼頭

還記得恐龍滅絕嗎?恐龍是在人類出現之前就生活在地球上的生物,但不幸的是,它們現在已經滅絕了大約6500萬年。關於恐龍為什麽會在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壹直有不同的說法,最受認可的說法是小行星碰撞說。

據說壹顆直徑為7到65,438+00公裏,重量約為65,438+0.3萬億噸的小行星墜落到地球上,引起了環境劇變,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讓我們想象壹下6500萬年前的壹個晚上,妳站在北美的某個地方仰望天空,妳會看到壹個像星星壹樣的東西。當妳盯著它看壹兩個小時時,妳會發現這顆星越來越亮。事實上,它不是壹顆普通的恒星,而是壹顆以每小時7.2萬公裏的速度飛向地球的小行星。60小時後,小行星在大氣層中爆炸。

根據粘土層中的銥含量,科學家推測撞擊地球的物體直徑約為10公裏。這是什麽概念?

例如,如果改變地震的強度,將達到約10裏氏震級!

直到1991年後,地質學家才找到了撞擊發生的地點——它位於北美洲和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直接為墨西哥砸了壹個“大坑”。據了解,這個大坑的直徑在180~300公裏之間,後來這個大坑被海水填滿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樣子。

由於小行星環的撞擊,形成了環太平洋斷裂帶和特提斯構造域,大量中生代生物滅絕!

恐龍的幸存者在太平洋的大型生物屍體上度過了他們的災難,成為今天的“動物世界”。

6500萬年前,壹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撞擊點在哪裏?

人類在幾千年前就發現了這種史前生物的化石,但他們當時並不知道這些石頭的意義,甚至將它們用作中草藥。古人認為這是傳說中的龍骨,所以他們將其描述為龍!在古代中亞,徐希安人將當地發現的原角龍化石描述為獅子的身體、大爪子和守護黃金的鷹頭,並成為獅鷲的最原始來源!

恐龍黃昏

第壹塊恐龍化石的發現

1676年,在英國牛津附近出土了壹塊骨骼化石。普勞特確定它是壹種大型動物的最低股骨,它不屬於任何已知的生物。它被命名為班龍!1699年,愛德華·呂伊德在牛津郊區發現了壹顆牙齒化石,後來被鑒定為蜥腳類恐龍化石。

恐龍牙齒化石

第壹塊完整的恐龍化石

從65438年到0858年,化石收藏家威廉·帕克·福克在新澤西州哈登菲爾德的壹個泥坑中挖出了壹具幾乎完整的鴨嘴龍化石,表明這種恐龍是兩足動物。此前,壹些恐龍化石曾懷疑它是壹種兩足動物,但這壹次完整的化石是實錘!

鴨嘴恐龍化石

從那以後,奧斯尼爾·查爾斯·馬什和愛德華·德韋克·科普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恐龍化石發現戰爭,這場戰爭被稱為化石戰爭。他們的挖掘非常暴力,甚至使用了炸藥,這破壞了許多有價值的恐龍化石,但他們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兩位大佬發現了142個恐龍新物種!

自20世紀以來,世界各地都發現了恐龍化石,甚至在南極洲也發現了恐龍化石,這表明這些動物在很久以前曾經遍布世界各地。根據地層定年和同位素K40定年等綜合定年方法,這些動物在白堊紀之前的各種地層中都有發現,但在白堊紀晚期後突然消失了!這意味著恐龍在此期間遭遇了難以想象的災難,突然滅絕了!是什麽樣的災難?古生物學家壹直試圖找出原因!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發現

1951墨西哥石油配方在尤卡坦半島勘探時發現了壹個奇怪的安山巖層。這只有壹個原因,比如火山爆發,但在墨西哥灣沒有發現古火山!1978年,當時墨西哥石油公司聘請的地質學家格倫·彭菲爾德(Glenn penfield)在調查地質勘探飛機獲得的尤卡坦半島和墨西哥灣地磁異常圖時,發現了壹個幾乎完整的圓形結構,該結構大體位於墨西哥灣,另壹半位於尤卡坦半島,邊緣靠近奇克蘇魯布市!

1980年,幾位地質學家提出恐龍滅絕的原因可能是白堊紀和第三紀過渡時期的壹顆小行星撞擊了地球。這個假設似乎很能說明問題,但似乎沒有撞擊坑,還需要外部證據來支持!1981亞利桑那大學的研究員艾倫·希爾德布蘭德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並認為撞擊點可能在加勒比海附近!

艾倫·希爾德布蘭德對海地K-T邊界的沈積物進行了研究,並在地層中發現了大量的銥、受沖擊的石英和類似於玻璃隕石的風化物質,還發現了可能由海嘯形成的巖石沈積物,並在加勒比海附近發現了大量這樣的地層!1990年,艾倫·希爾德布蘭德獲得了當時格倫·彭菲爾德的研究數據,還獲得了1951的核心,因此以希克蘇魯伯城命名的隕石坑的證據鏈逐漸完善!

根據撞擊坑的大小,專家推測這顆小行星的直徑約為10公裏,撞擊能量高達10000000000000噸TNT,相當於人類核爆炸已爆炸的約200萬枚大型伊萬氫彈(50000000000噸TNT當量)。

小行星的撞擊沖擊波徹底摧毀了數千公裏內的生物,引發了更大的海嘯,飛濺的水花會落在數千公裏外形成洲際大火,然後在大氣環流的作用下,10月甚至數年內都會飄出更小的塵埃!而且撞擊震動會導致地震和火山頻發,大量二氧化碳進入大氣層成為影響氣候的決定性溫室氣體!有兩種理論,壹種是灰塵會導致地球上下雪,另壹種是溫室氣體會導致地球上幾千年的高溫。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況,恐龍這種大型生物都徹底完蛋了,只有各種小型化成功的近鳥恐龍才能存活下來。

只有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在白堊紀和第三紀的過渡時期又出現了壹個超級隕石坑。相關地質學家認為,在印度孟買附近的印度洋海底存在壹個長達40.06萬公裏的巨大地質結構。由於地質運動,這種結構已經有些變形,但仍然可以估計出當時造成這種結構的小行星直徑高達40公裏!

希瓦隕石坑結構的成像顯示,紅色是最高的地方。

它的影響還導致了隨後的壹系列火山爆發。德幹高原上的玄武巖可以對應當時的地質年代,因此玄武巖的規模顯示了這座超級火山的規模,比西伯利亞盾火山的規模略小,但小行星撞擊和火山爆發使恐龍滅絕。當然,也有地質學家認為這只是壹個超級盾狀火山結構,而且至今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壹定是小行星撞擊或火山爆發,或者是小行星撞擊後的火山爆發導致了恐龍的滅絕!

恐龍必須死,因為哺乳動物想活下去!我們人類必須感謝那顆小行星。

恐龍

地球生命的進化並非壹帆風順。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會發生大規模滅絕。地球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大規模生物滅絕事件。第壹次是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洋無脊椎動物滅絕,而脊椎動物中的原始魚類和古兩棲動物全部滅絕,蕨類植物明顯衰退。第二次是在中生代末期,當時海洋中除了統治地球的恐龍外,超過50%的無脊椎動物已經滅絕。恐龍生活在中生代的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恐龍在地球上生活了654.38+0.6億年後,大約在6500萬年前突然滅絕。關於恐龍滅絕的原因有很多猜測,包括小行星撞擊說、火山爆發說和造山運動說。

其中,小行星撞擊說是最流行的科學觀點。科學家們在許多地方發現了中生代末期地層中銥含量的異常,比鄰近巖石的平均值高出約30倍。這成為支持小行星撞擊地球假說的有力證據,因為銥在地球表面並不常見,但在小行星或隕石中存在高銥現象。科學家推測,當時壹顆直徑約為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在北美尤卡坦半島北部沿海地區,地質學家發現了壹個名為“奇克蘇魯布隕石坑”的隕石坑,該坑部分淹沒在海底。

希克蘇魯伯隕石坑

這個隕石坑的直徑約為180到200公裏。隕石坑中破裂的巖石表明這裏發生了劇烈的爆炸,很可能是導致恐龍滅絕的小行星的撞擊點。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壹些恐龍在撞擊中直接死亡,撞擊產生的大量塵埃在大氣層中長期阻擋了太陽輻射,導致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草恐龍和食肉恐龍因缺乏食物來源而死亡。最近有壹部電影叫《末日逃生》,講述了壹個彗星撞地球的故事,與恐龍滅絕的場景非常相似。

恐龍滅絕

與恐龍時代有關的小行星撞擊了墨西哥,推測是壹顆直徑為20公裏的小行星,形成了直徑為180公裏的撞擊坑。沖擊波影響了半個地球,至少相當於壹枚容量為1000億噸的核彈。

在猛烈的碰撞下,小行星的動能迅速轉化為熱能,使小行星及其周圍環境迅速升溫並向周圍地區釋放,產生巨大的沖擊波,從而引發了地震。周圍的壹些火山爆發了,沖擊波席卷了半個地球,隨後發生了海嘯,這也是壹場全球性的災難,也使海水沸騰,幾乎影響了整個北美大陸。盡管如此,這顆小行星的撞擊並沒有直接導致世界上所有恐龍的死亡。恐龍的滅絕(或消失)更多的是由於這場災難導致的環境變化,或者壹些殘存恐龍的滅絕或進化。

雖然很難追溯6500萬年前的事件,但如此大規模的猛烈撞擊會使大量塵埃進入大氣層阻擋陽光,導致溫度下降,隨著時間的推移,塵埃又會逐漸沈降下來。由於小行星或火山噴發的塵埃的性質,可以從地下和冰蓋下的壹些冰層中獲得信息。通過鉆芯和冰芯可以了解6500萬年前的環境信息。從世界各地獲得的信息可以證明,6500萬年前地球上確實發生過壹次“核冬天”,陸地溫度環境發生變化,壹些生物無法適應逐漸滅絕,植物種類也發生了變化,導致食草動物的生存危機,最終引發了全球性的滅絕事件。

這個小行星撞擊坑是由墨西哥壹家石油公司在尤卡坦半島發現的,其最寬點超過180公裏,因此被稱為奇克蘇魯伯撞擊坑。這次小行星的撞擊和大量物種的滅絕充分告訴我們“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花花腸子在絕對的力量面前毫無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