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提倡素食是健康飲食的倡導,不僅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有利於緩解人類糧

提倡素食是健康飲食的倡導,不僅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還有利於緩解人類糧

壹向講究美食的中國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更加關註素食、水果及清淡食物。北京、成都、廣州、哈爾濱、上海、西安、杭州等許多大城市早已建了素食館、素食店,並且生意日漸興

隆。素食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已風行很多年。科學界、醫學界長期研究證實,素食對人類的健康有很大的裨益。有專家指出,本世紀是壹個崇尚自然、健康和實踐人體環保的素食主義時代。

清淡簡素飲食可以減少疾病的發生率。曾有人認為,肉食動物多兇猛健壯,故而推斷或許人多吃肉必有好處。其實,這是壹種很大的誤解。古人雲:欲得長生,腸中當清。有關專家指出,動物的腸子很短,食肉後吸收,排泄周期也很短。但是,人體的腸子較動物則長得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將食肉後的廢物排出,這就有可能汙染內臟而致病,多攝取肉食會造成酸性血液。據臨床觀察,人類70 %的疾病發生在酸性體質中,如高血壓、心臟病、中風等多系食肉過多造成。有關科學家研究了七個國家的食物構成後發現,肉類消耗量最高的國家,其國民患冠心病及死亡率也最高,而素食者其冠心病及死亡率相對較低。

《黃帝內經》說:“膏梁之變,足生大疔,受如持虛”,意思就是長時期進食魚肉葷腥、膏梁厚味的人,足以在他們的身上發出大的疔皰來,對於這種受病的可能,就好比拿著空的容器去接受東西壹樣的容易。專家們普遍認為素食品種類繁多,營養豐富,滋味鮮美,又清潔衛生,有助於降低人體的血脂肪含量,更可避免因肉類烹調不當所造成的病變,素食者少疾病得長壽是必然的結果。有壹個調查報告,上海市八五醫院內三科曾在1985 年對上海蘇州二地壹百名的素食者和壹百名的葷食者,作了全面體格檢查,結果葷食者血粘度大大高出素食者,壹百名素食者中,患心血管疾病者只有18 人,葷食者卻有67 人,壹百名素食者無疾病者57 人,壹百名葷食者無疾病者只有8 人,這次檢查的對象都是60 歲以上的老人,證明素食的人,不會因為年齡增高而使血粘度上升。眾所周知,血粘度高,是冠心病,各種慢性疾病的起因。

因此,素食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有如下幾點:第壹,可以防止高血壓。有人曾對大多數食素的摩門教徒做過血壓檢查,發現他們的血壓都比食肉者低4 至5 度,有些人停吃肉食幾個月後,血壓會立即下降略3 度,但是,若恢復吃肉,血壓又會在幾周內恢復原狀。第二,可以降低膽固醇。素食比葷食含較少的膽固醇,而純粹素的食物完全不含膽固醇,素食者血液中膽固醇的含量比壹般人低,而純素食者則最低。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曾對素食做過壹項實驗,如果素食者壹天吃上半磅牛肉,其膽固醇很快會增加19 % ,而且脈搏跳動也會加速。當實驗終止,他們又恢復素食時,膽固醇也會在10 到14 天內恢復原狀。英國醫學界對1100 個對象進行追蹤調查後發現,如對膽固醇和血壓控制得當,可有效防止心臟病發生,而素食者患心臟病的比例遠比肉食者低。第三,素食者不易患癌癥。科學家已研究證實,各種癌癥均與飲食結構有關,長期高脂飲食會促使胸腺萎縮,抑制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人們不斷攝取高脂肪食物,只會增加乳腺癌、腸癌和前列腺癌等的發生和死亡率,而蔬菜、水果中則蘊含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抗癌因子。科學家壹項調查發現,在美國的上海人,比中國的上海人患癌癥的人數高出4 至7 倍,這恐怕與美式高脂肪飲食法有直接關系。第四,素食不易患膽結石。英國牛津大學醫學專家曾實驗700 名素食婦女,所得結論是:她們患膽結石的機率只有壹般人的二分之壹;第五,素食者不易患糖尿病。有關研究報告指出,肉類或脂肪會妨礙胰島素的新陳代謝,因此,素食者不易得糖尿病,有項對25000 名實驗者追蹤21 年調查也完全證實了這壹點;第六,素食者不易患骨質疏松癥。人在更年期後,骨骼再造功能會因明顯退化而發生骨質疏松,但研究表明,素食者骨骼中礦物質流失的速度僅是肉食者的壹半。

對於清淡飲食的好處,近代革命先驅孫中山曾在《中國人應保守中國飲食法》壹文中有過很好的發揮,他說:“中國不獨食品發明之多,烹調方法之美,為各國所不及,而中國人之飲食習尚,暗合於科學衛生,尤為各國壹般人所望塵不及也。中國人常所飲者為清茶,所食者為淡飯,而加以蔬菜豆腐,此等食料,為今日衛生家所考得為最有益於養生者也,故中國窮鄉僻壤之人,飲食不及酒肉者,常多上壽。”這裏,孫中山把長壽和清淡飲食之間的因果關系已闡述得十分明白。接著,他把筆鋒轉向素食中的豆腐“, 夫豆腐者,實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素食,已習慣為常,而不待學者提倡矣。”最有意味的是,他還比較中西飲食習慣優劣道:“歐美之人所飲者濁酒,所食者腥味,亦相習成風,故雖在前有科學之提倡,在後有重法厲禁,如近代時俄美等國之厲行酒禁,而壹時亦不能轉移之也。單就飲食壹道論之,中國之習尚,當超乎各國之上,此人生最重之事,而中國人已無待於利誘勢迫,而能習之成自然,實為壹大幸事。”

素食對人體的益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壹,素食有利於人神清氣爽,心平氣和。特別對於習練武術、氣功的人,可以更快、更好地入靜聚氣,從而達到益身心、延年的目的。第二,素食能盡快增強病體復原力。有關資料表明,蔬菜不但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更含有人體所必需的礦物質,具有防病和醫療保健作用。

體弱多病的孩子若能多吃些蔬菜、豆類、水果、海帶和牛奶之類的食物,可明顯改善和提高健康水平。第三,素食人體質好,敏捷而有耐力。素食的人因為血液純潔,血粘度低,血液在內臟循環中能暢通無阻,使內臟各部不會因阻滯而產生病變,內臟變得強壯,其它各器官系統自然也健康,所以,素食人體質好,不容易產生突發性病變,情緒容易穩定,體態亦較勻稱,沒有肉食者攝入過量脂肪,蛋白質儲在體內,顯得行動遲緩蹣跚。壹般人對素食者在運動場上能否取得優異成績持懷疑態度,在近幾年的大量報道中,素食運動員的體力和耐久力都比肉食運動員稍強,如素食運動員穆瑞、茂林羅斯,他們曾被認為是最偉大的遊泳選手,速度驚人,持久有力,威斯穆勒曾創下50 項世界遊泳紀錄。第四,素食有利於減肥,改善身材。有關學者認為,食肉太多,會使人體乳酸堆積增加,乳酸壹增加則使得血液成為酸性,而酸性物質將使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減緩,並造成肥胖。而素食中的植物性食物能使血液變成堿性,它卻能使人體的新陳代謝活潑起來,並能把蓄積於體內的脂肪,分解燃燒掉,達到自然減肥的效果。第五,素食是最有效的養容法。好萊塢不少女明星,在她們保養秘方裏總有壹條:壹星期裏有壹至三天禁食所有肉類,她們為讓血液得到凈化,每

日食物中也盡量少吃肉類,看了她們光鮮亮麗的皮膚,足以證明素食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另外,素食從根本上有利於生態環保。為了滿足食肉者的需求,不僅大量消耗掉地球上的各種資源,而且還會造成嚴重的汙染。據專家調查發現,要得到壹磅的牛肉,就必須消耗掉20 磅的糧食作物來飼養肉牛,而為了種植好農作物來餵食牛、羊、豬、雞等,則大量使用化肥及高效農藥,最終的後果是導致了土地的“健康”被破壞,生產力逐年下降。但是,人們為了盡快提高生產力,就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學肥料,如此惡性循環的結果,人類又如何能健康呢? 所以,醫學專家和環境學家們早就告誡人們:個人的飲食習慣,生活方式不僅關系到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深遠地影響到地球的健康,因此,美國影片《地球瘟疫》中的臺詞能給人類更多的警示:“我們沒有權利去抱怨,但我們有責任讓這個世界恢復到正常秩序。我們除了生存,還有什麽呢?”

《新美國飲食》的作者約翰·羅賓斯花了近三年的時間采訪大型農場和屠宰場後得出了如下結論:第壹,全美超過壹半的水是用來飼養供人們食用的動物,生產壹磅的肉要用500 加侖的水,但生產壹磅的麥片只需25加侖水。第二,全美已有2 億6 千萬英畝的森林被開發成耕地,用以生產谷物來飼養牲畜。即就是只要有壹人成為素食者,壹英畝的森林就可以保存下來。第三,全美四分之三的表土流失,其中有85 %是為了飼養牲畜而導致的,因此,1985 年3 月20 日美國在26 個城市首次展開“戒肉日“活動,該活動負責人波裔環境學家阿裏斯·赫舒說:“戒肉日”首先是為了解決肉食引起的嚴重的健康問題,美國每年有15 萬人患冠狀動脈病、腦血栓、心臟病、癌癥、中風和其它慢性病,這些病顯然與食用過多的肉類和動物脂肪直接有關。第四,廢水汙染,有90 %是由畜牧業引起的,每天產生200 磅的排泄物,比全美人口多20 倍,其中至少有壹半直接流入水源,因此,要保持和建立合理的生態環境,還需積極改善人類的飲食結構與生活習慣,少食

肉類,多吃新鮮而富有營養的多纖維低脂肪的水果、蔬菜及蘑茹類食品和糧食谷物。

那麽合理的素食應該如何進行呢? 長期從事素食研究的國內外專家普遍認為,素食有益於人類的健康。壹般應做到以下幾個原則:壹要合理搭配,攝取得當,如將谷類、豆類、根莖類、葉菜類,均衡攝取,人體所需的蛋白質和各種物質便不致缺乏。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因時食素,為確使人體營養均衡,可以根據自身的體質健康狀況,補充有機體所需的營養物質,如腸胃功能較差的人,可多食紫椰菜;骨骼不好的人,應多吃蘋果、菠菜,多喝牛奶;蛋白質缺乏的人,可以多食花生、杏仁等核仁食物。然而,對於長期以葷食為主的人,可采取由少葷多菜,逐步養成向素食過渡的飲食習慣。

綜上所述,飲食是維持人類生命活動的主要方式,又是壹種文化,素食已成為當今乃至21 世紀的不可改變的飲食潮流和人類追求健康的新走向。根據資料統計,美國現有20 %的食素者,在英國倫敦,約有三百萬人已決定戒肉,而且人數仍在逐漸增加,據估計,當今年輕婦女中素食者的比例占十分之壹,過去三年中,有三分之壹的英國人減少了肉食,愈來愈多的菜館和學校開始供應素食,據報導,查爾斯王子、黛安娜王妃以及著名的流行曲歌手邁克爾·傑克遜等都是壹葷不沾的素食主義者。我國的臺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國近幾年來食素風氣很盛,僅2000 萬人口的臺灣就有1000 萬人吃素,人類對素食的壹往情深絕不是偶然的,而是通過長期生活實踐,經歷了親身的觀察、體驗,對比了大量的生活實例,才逐步認識了素食與人生的深刻關系,從而對素食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自古到今,我國的飲食文化舉世聞名,四大菜系、滿漢全席,較多的是從口味上考慮的,如何吃得有營養,吃得更健康? 今天我們應該認真研究,或許有時難以做到兩全其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麽,我們應該怎樣決定取舍呢? 要良好的健康還是要口福? 本文只是從壹個角度提出見解,為了能更好地、健康地、自在地維護自身的健康機體,使身心全面的得到健康發展,應以科學的養生觀來做健康長壽的根本保證,同時還應以正確、合理的素食養生為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從實際出發食素。

起近些年,隨著營養過剩導致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癥、肥胖癥等“富貴病”發病率的增高,以及為了健康和美體而興起的減肥瘦身熱潮的影響,吃素逐漸成為壹種時尚。

吃素能健康長壽的說法在民間還頗有市場,甚至有人指出:某某高僧長壽,活了100多歲,因此吃素有好處。其實,這只是個例。就目前的科學研究來看,沒有足夠的證據表明吃素與長壽有必然聯系。

長期素食 營養失衡

維持人健康的六大營養素為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每類對身體都很重要,缺壹不可。綜合起來這些營養素主要有三種主要功能:1.供給人體所需熱能。2.供給人體組織生長發育或修補所需。 3.幫助人體調整功能。

在吃素幾乎成為壹種時尚的時候,不少專家提出,吃素會影響健康。據壹份對僧侶壽命的調查,發現僧侶由於長期吃素,身體抵抗力低,患貧血者較多,壽命反而低於普通人。有些人為了符合現代健美“標準”而過分節食或偏食,對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科學家們發現,長期不沾葷腥會使人體所需的壹些營養成分得不到及時的補充,使人體內的某些器官受到損害。

久而久之 影響性欲

長期素食在影響全身健康的同時,還會影響人們的性功能,美國營養學家安娜·瑪莉·哥本指出:食素影響性欲。她的壹項調查顯示,吃素者的性欲淡漠、早泄,甚至勃起功能障礙的比例相當高。

科學研究發現:動物脂肪能使身體的性激素分泌增加,而素食中不含任何肉類,會使人性欲減退。而且,素食者的飲食內容多為性抑制食品。例如以糖、奶制品或雞蛋代替動物脂肪,而精制糖和加工過的奶制品喪失了很多營養物質,會導致性功能或生殖功能失調。如果要進行壹種沒有性愛的生活方式,可以轉向吃素食。

大家知道,睪丸酮是刺激性欲、保持性欲的重要物質。研究發現,蛋白質攝入量不足的人,有睪丸激素水平降低的危險,會導致性功能減退,同時還會減少紅血細胞、損傷骨骼。不吃肉的人危險性特別高,因為動物性食物是高生物價值蛋白質的最好來源。

不少微量元素與人類的生殖功能有著密切的關系,尤其是鋅等。鋅是很多酶的組成成分,人體內有100多種酶含有鋅。它對於男性生殖系統正常結構和功能的維護有著重要作用。缺鋅會使精子數量減少,並影響性欲,使性功能減退,導致性遲熟和男性不育癥。原發性鋅缺乏的原因有幾種,首先,膳食中鋅含量太低,如谷類與蔬菜中含鋅量低,而海產品中含量高,含鋅量最高的食物首推牡蠣肉,其他如牛肉、牛奶、雞肉、雞肝、蛋黃、貝類等。其次,不同食物中鋅的生物利用率差別很大,肉類和海產品中鋅的生物利用率遠高於蔬菜。另外,膳食中的壹些成分,如植酸、草酸、纖維素以及二價鐵、鈣、銅和鎘等,都是鋅吸收的抑制劑,能幹擾鋅的吸收,其中尤為重要的是植酸。

素食習慣對男性和女性的性功能都有影響,但對男性的影響比女性嚴重。其原因在於男性性激素會因為長期素食而減少。

臨床上發現,長期吃素不僅影響人的性功能,還會影響生育。天津有壹對夫婦,結婚5年卻遲遲未能生育。他們先後到醫院檢查身體,均未發現有異常。細心的醫生在問診中得知,他們崇尚素食,竟然在五年間壹點肉類葷腥都未碰,每餐只吃糧食蔬菜。醫生於是告知:長期素食會影響女性體內性激素分泌,從而導致生育功能低下,同時也會引起男子性功能減退、睪丸生精功能降低而致不育。這對夫婦遂遵照醫囑,改變了只吃素食的飲食習慣,果然,不久就有了身孕。

老人素食 更應慎重

有些老年人擯棄葷食,轉而吃素,這實際上是不明智的。

由於人體衰老、頭發變白、牙齒松動、骨質疏松及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都與錳元素的攝入不足有關。缺錳不但影響骨骼發育,而且會引起周身骨痛、乏力、駝背、骨折等疾病。缺錳還會出現思維遲鈍、感覺不靈。因為植物性食物中所含的錳元素人體很難吸收,而肉類食物中雖然含錳元素較少,但容易被人體利用,所以吃肉是攝取錳元素的重要途徑。因此,老年人不宜單純吃素。

有些中老年人為降低血脂而長期吃素,這樣做也不妥。發生高脂血癥的原因很復雜,不少是由於血脂代謝紊亂所致,不能只用油、肉吃得太多來解釋。同時,長期忌食葷腥是壹種偏食,會使蛋白質、脂類、脂溶性維生素、某些微量元素攝入不足,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可能誘發癌癥。

研究人員發現,老年人低蛋白質飲食導致了性激素粘合劑血球素的增加,從而降低了睪丸激素的有效性。

均衡膳食 有益健康

現代營養學也不主張人們長期吃素,而是壹再強調營養要均衡,營養素攝入比例要合理。營養進補時,也要遵循壹定的科學規律,既不能營養不良,也不要營養過剩。不能因為某壹種營養素重要就壹補再補,造成不良後果。舉例來說,蛋白質是人體最重要的營養物質,恩格斯曾經形容它:“生命是蛋白質的存在方式”,但就是這生命的第壹營養素吧,如果攝入過量也會使人體代謝出現障礙而導致中毒,嚴重的還會死亡。蛋白質如此,遑論其他營養素。過猶不及,信也!

世界衛生組織有壹個《維多利亞宣言》,其中把合理營養、均衡膳食放在了健康的首位。提醒大家要科學合理地攝入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