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麽要去書香節?
不知妳去書香節了沒?妳想過妳為什麽要去書香節嗎? 粗粗疏理了壹些去書香節的理由:1.追星,只為見見莫言、余秋雨、易中天等讀書界明星;2.購書,不是書香節根本不能壹次購買這麽多類型的書;3.聽講座,可集中分享名家的讀書心得;4.追潮流,都說這是讀書人的盛會,不去就落伍了;5.閑著也是閑著,反正都要找地方去,何況還不用花錢買門票。 以上,妳總會選擇壹種吧?也許,還有其他理由。我去參加了《尋味廣東叢書》首發式,見現場又是賣雞公欖、賣“和味塘虱”等舊時廣州食俗表演,又有雞仔餅、盲公餅、花生等獎品派送,還可聽號稱“廣州食神”的莊臣的粵曲表演,感覺更像是美食的嘉年華。這邊才散,又撞見壹班笑著鬧著的珠江經濟廣播電臺老聽眾,說是為《尋夢———邱雯在美國》壹書而來,動機還是嘉年華。 嘉年華的好處之壹,無疑是會煥發人們的購書熱情。熱情有了,關鍵還得看有些什麽書可供選擇。到處走了走,包括之前說得最熱的以往沒有的臺灣館。似乎,生活百科所占比例最多,烹調種花飲酒品茶養寶寶……還有與職場有關的,還有文學,諸如此類。總的來說,新書不多,找書不易。其實,想來書香節購買的書,網購就能解決,想來還是嘉年華的誘惑會大壹些。 離開書香節,欲通過新浪微博與網友交流在書香節的購書體會,“@壹壹團長”很不客氣,“覺得是虛火躁動。時代氛圍讓人滿足於快餐文化,買了壹大堆書,感覺猶如去零食屋買壹大堆零食,回家卻吞不下。”顯然,書香節能熱幾天,卻不能找到法子培養大家持久的非功利性讀書的良好習慣。又壹個網友壹針見血,“做學生時,應考和教輔的書早讀懵了,見到書籍只好講聲怕怕。” 那麽,有沒有人是沖著壹個彼此都關註的文化話題,而匯聚到書展去互動從而形成***鳴的呢?每回書香節所打出的主題口號,都是非常宏大的,但記住不易,更沒能因勢利導形成可令大家熱議的話題,幾年來都沒有。反觀香港書展,嫩模出書並吸引大量搖心形牌的粉絲會是壹個話題,翌年不讓她們進書展又是壹個話題。缺乏話題,形不成互動,書展再熱也屬於文化心態上的靜態。 但不管怎麽說,都知道這是方方面面花費了大量精力財力去操辦的盛事,而且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號召全民閱讀,因為這是可以總體上提高國民素質的根本路徑。眼看中國內地18歲至70歲的國民紙質閱讀量去年的統計僅有4.39本,與發達國家和地區壹旦相比較只會感受到汗顏,而事實上人家的文明程度與隨時隨地的愛讀書是成正比的。據悉,從國家層面制定閱讀戰略已是鐵板釘釘的事,書香節若不搞看來還真的不行。 還說我在書香節裏的見聞:各個展攤裏原先擺放有序的書,總是被人翻得亂七八糟,於是就有不少誌願者壹次次為之“執手尾”———將書籍重新疊放整齊。按理說,讀書人是愛書如命的,不會這樣把書亂扔。只能寄望於眾多的“未來讀書人”在多讀書之後,慢慢養成文明、禮貌、衛生、守序等等公民好習慣。 然則,從書香節目前所能提供的文化產品,就能確保公民質素的總體提高,就能讓全民閱讀成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壹種常態嗎? 壹年壹度的南國書香節,說到底還是要表明壹種態度,然而,僅有態度又是遠遠不夠的。 本網站所刊登的所有內容,包括但不限於圖片、文字及多媒體形式的新聞﹑信息等,未經著作權人合法授權,禁止壹切形式的下載、轉載使用或者建立鏡像。獲得合法授權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必須為作者署名並註明"來源:南方都市報"字樣。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依法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