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吃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吃餃子還有祈求全家人丁興旺,孩子有出息的寓意,所以過年會吃餃子。
由於餃子的形狀像元寶,所以春節吃餃子又象征“新年大發財,元寶滾滾來”。
餃子有“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的“餃”的部首是錢字旁,並且它的形狀酷似元寶,所以有招財進寶的意思。
餃子的悠久歷史
關於餃子,在民間還有有句俗語廣為流傳:“喝了餃子湯,勝似開藥方”。在這裏面就有個關於餃子的有趣傳說:相傳張仲景任長沙太守時,常為百姓除疾醫病。有壹年當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門口壘起大鍋,舍藥救人,深得長沙人民的愛戴。張仲景從長沙告老還鄉後,正好趕上冬至這壹天,走到家鄉白河岸邊,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饑受寒,耳朵都凍爛了。
原來當時傷寒流行,導致很多人生病。張仲景回到家,仿照在長沙的辦法,叫弟子在南陽東關的壹塊空地上搭起醫棚,架起大鍋,在冬至這天開張,向窮人舍藥治傷。張仲景把此藥的藥名叫作“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和壹些祛寒藥材在鍋裏熬煮,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生病的百姓,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許多老百姓從冬至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這就是張仲景發明餃子的傳說,
這做餃子的方法也就由此相傳開來。
祈求闔家團圓、平安是老百姓寄托給這種食物的***同願望。據文獻記載,春節時候老百姓家家戶戶吃餃子的習俗在明代就已經普遍出現。每年的年三十,中國人管它叫“交子”,是新舊歲的更替。在辭舊迎新的春節,餃子又與“交子”諧音,於是更具有了寓意吉祥的文化涵義。
包餃子、吃餃子都有哪些有趣的習俗和講究呢?
1:剁餡要大聲
年三十在剁餃子餡時,壹定要大聲地剁,越大越好,讓街坊鄰居都聽到最好,“有菜”也就是“有財”的吉利意思,象征著來年有財,發財。
2:餃子裏包吉祥
家裏包餃子會壹個餃子裏包上壹枚硬幣,誰吃到它誰在來年就會交好運。除此以外,還有在餃子裏包糖、花生、棗、栗子等等。糖寓意著新年裏會甜甜蜜蜜;花生寓意著長壽;栗子和棗寓意著“早立子”。
3:不能數個數
家裏有老人的朋友,可能聽說過在包餃子的時候,不能查個數,這是壹種圖個吉利的說法,原因是:
1) 餃子象征著元寶,不數餃子的個數意味著來年能夠發財無數,年年有余。如果數了來年發的財就不能源源不斷,而是越數越少了。
2) 邊吃餃子邊數個數,會顯得做人不大氣,像守財奴壹樣,邊花錢邊數,最後反而錢越來越少。
4:餃子要有剩余
包餃子的時候要多包壹些,寓意著年年有余。
5:餃子要包的餡大 些
餃子要盡量包得餡大些、不怕吃。有種說法是“薄皮大餡”,其實這是寓意著大餡的餃子在煮出來以後非常飽滿,代表著新年裏壹家人圓圓滿滿。
6:包好的餃子按圈碼好
包好的餃子,在蓋簾上擺放時,不要隨意擺放,而是要按順序壹圈壹圈地排隊碼好,都要朝壹個方向,寓意是“圈福”,不能有二個餃子面對面或者背對背的擺放,因為面對面的朝向就是指 “死對頭”。在來年容易與人有“口角”之爭;背對背的擺放意味著來年家人背離不合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