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上8點我第壹次通過微信群的平臺與壹群愛書的朋友分享了《斷舍離》這本書,在感嘆科技發展的同時,也享受到了分享的快樂。送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分享地過程中成長最多的是我自己,感謝那天晚上聆聽的朋友們。分享內容如下:
大家好,很高興在這個美好的夜晚與這麽多愛學習、愛閱讀的朋友壹起渡過。首先允許我自我介紹壹下:我最近壹直在努力做壹個“斜杠青年”。大家可能會問“什麽是斜杠青年?”這個詞來源於英文Slash,出自《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麥瑞克·阿爾伯撰寫的書籍,書名是《雙重職業》。斜杠青年是指壹群不再滿足於“單壹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化生活的人群。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杠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杠”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斜杠青年現在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壹種生活方式。目前我只有雙重身職業身份:壹個是我在壹家上市企業工作近十五年,在此期間從事過多個崗位,並管理過百人團隊;同時我還於去年創辦了慢時光書吧,目的是給更多的人壹個棲息與充電的地方,讓下壹段人生旅程走得更好。書吧為什麽起名“慢時光”?與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本書有關,書名是《斷舍離》。
? 《斷舍離》這本書是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作品。山下英子生於東京,在日本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畢業,她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學習瑜伽,並通過瑜伽參透了放下心中執念的修行哲學----“斷行,舍行,離行”。從2000年起,她以雜物管理咨詢師的身份在日本各地舉行斷舍離講座,引起日本 NHK、TBS、東京電視臺、《每日新聞》、《日本經濟新聞》等各大媒體競相采訪,令斷舍離講座成為社會流行話題,掀起了壹輪又壹輪全民斷舍離的熱潮,追隨者也日益增多。這本書在中國是2013年出版,身心靈作家張德芬作序推薦。目前在當當勵誌圖書榜單裏仍排名第14位。
那麽《斷舍離》到底講了什麽?其實三句話就可以概括本書的內容,那就是:斷絕不需要的東西,舍棄多余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
什麽是斷?就像我們小時侯做的數學題,壹個水池,有壹個進水口,壹個出水口,各給壹個流速,然後讓我們計算壹定的時間後水池裏有多少水?斷就是關小進水口,讓那些不需要、與妳沒有關系的物品不要再進來,但不是關閉。舉個例子,女性朋友們去超市買牛奶,經常會看到五袋牛奶贈送壹個玻璃碗,相信很多人本想買三袋牛奶,壹看有碗啊,買五袋吧。玻璃碗拿回家,其實並不使用,僅僅是因為不花錢贈的啊。結果廚櫃裏摞了壹堆碗,它占據了我們的生活空間,還散發著負能量。還有壹種情況是因為虛榮心買進很多不用的東西。拿我自己舉例,自黑壹下哈。前些年,因工作原因,我大約壹年出境壹次,第壹次出境是10年去臺灣,同事們壹直在那買、買、買,我也沒有控制住,不管適合不適合自己,看著喜歡就買。回來之後發現買了壹大堆沒用的東西,有的東西放在那直接沒用過。再後來去日本,心想這次壹定不能亂買東西,要買就買能用著的,結果還是有壹小部分東西壹直束之高閣。從那以後,只要外出,除了當地的美食,我再也不買任何東西。類似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我們關註的微信公眾號,我原來就關註不下20個,但是真正每天都看的只有那麽三五個。相信很多朋友和我壹樣每當打開微信的時侯,總是被那些帶著紅字的未讀信息擾亂,占用了我們的能量。自從理解了“斷”的含義後,我會每個月清理壹下我關註的公眾號,把那些長期不打開的全部不再關註。
那麽怎麽斷?我們只要從關系軸與時間軸看物品就可以了。每次購物時,先問問自己:這個東西我非喜歡嗎?它是不是我現在就要使用而且經常使用的東西?如果是就買,如果不是,就先放下。記住不需要的東西就不接受,只添置必需的物品。
什麽是舍?知道了斷,舍就好理解了,就是那個水池的出口嘛,水池常年不清理,水池裏積攢下垃圾、淤泥等等把出水口給堵塞了,導致水質變得汙濁,新鮮的水進來也變成汙水了。長此以往,這個水池的雜質越來越多,整個水池進入了惡性循環。例如:很多女性朋友每到換季總覺得沒有衣服穿,但打開衣櫃卻又是滿滿的衣服。但是每拿起壹件來,妳又想“這衣物雖然不能再穿了,放著等到變瘦或重新流行後再穿”、“那件衣服質量好好啊,扔了太可惜了”,如果總有這種想法,只能是衣櫃滿滿,卻沒有當下可以穿的合適衣服。這種情形還有很多: “別人送我的禮物,雖然不合我的喜好不過還是留著好”、“這件物品雖好幾年不曾拿出來,但當初花很多錢買的,丟掉很可惜…今天開始用吧”。妳是否正以這種“以物品為中心”的思考在保存著東西呢?那快點改變觀念吧!把“過剩”的物品堆積在家中,任其受灰塵覆蓋,不僅會造成居家環境臟亂不堪,連妳的身心上也在無形當中形成壓力,甚至有人因此還得了哮喘的疾病。
怎麽舍?還是拿女性朋友的衣櫃舉例:現在是冬季,那就從冬衣下手,每壹件都拿出來問問,我喜歡它嗎?這個冬季會穿嗎?記住壹定以人為中心,以當下為時間點來區分是否還要保留它。對於整理出來不喜歡、不想穿的衣服可以在淘寶跳蚤市場上賣掉,也可以送給喜歡、合適穿的朋友,再不濟,我們可以捐了嘛。縮小喜好妳的範圍,不要葉公好龍啦。
然後舉壹反三,您身邊其他的物品也是這麽處理,給自己定壹個計劃,壹個月或壹年內把不需要的東西從您的身邊清理走。註意:在舍的過程中要克服“沒時間整理”、“有朝壹日能用上”“我也曾輝煌過”的逃避現實、沒有安全感、沈溺於過去等心理狀態發生。
什麽是離?斷+舍=離,在“斷”與“舍”的行動中,脫離對物品的執念,達到輕松自在“離”的狀態。身邊每件物品都是您精挑細選的,散發濃濃的正能量。沒有壹件是多余的物品,根本就不用整理或收納,它們都在它們該在的地方存在著。
要達到這個狀態首先要了解自己,喜歡自己,認可自己。在閱讀這本書時,有壹個案例很震撼我:和惠小姐拼了命地收拾廚房,把那些非必需的不銹鋼餐具全都處理掉了。可不知道為什麽,她卻怎麽都舍不得扔掉那些便利店盒飯上附贈的塑料勺子。廚房的抽屜裏已經堆滿了這種勺子,滿得連抽屜都快打不開了。問她為什麽要留著這些勺子,她的理由是“去野餐的時候用這些很方便”。可什麽時候去野餐呢?野餐的時候用不銹鋼餐具就不行嗎?不僅僅是塑料勺子,那些早就過了時而且絕對不會再穿的廉價裙子也是壹樣。雖然已經把它們都裝進垃圾袋了,可結果又把它們統統再拿了回來。好東西都能毫不猶豫地扔掉,可就是對這些廉價的東西戀戀不舍。當直面自己這種不可理喻的心態後,和惠小姐發現,自己在潛意識裏似乎很是畏懼那些高價、高品質的物品,覺得用便宜的東西就剛剛好,很合適。這就表示,自己有壹個很不好的習慣——自我貶低。我們生活中不乏這樣的案例。這些對某件物品的執著的人其實就是對自己的不認可,斷舍離可以從心理學角度幫您好更了解自己。
篩選物品的同時也可以改變人際關系。就像這樣,先是把關註的焦點放到物品與自己的關系上,之後就能看到通過物品所投射出的自我形象。接下來,還可以慢慢看清,自己在別人眼裏是什麽樣子。要是自己能隨便湊合著用壹個東西,那別人也會用隨便的態度來對待妳——“他都能用那樣的東西,穿那樣的衣服,那隨便拿個東西當禮物送他就行了。”壹旦通過斷舍離提升了自我形象,那麽別人就會自然而然地覺得“他生活得那麽精致,可不能隨便拿個粗陋的東西送他就了事了”。慢慢地,妳就會感覺到,周圍人對待自己的態度發生了變化。可見,這種篩選物品的行為,也具有改變自己與他人關系的力量。說得再直白壹點,如何對待自己,就決定了壹切。這種改變最初會體現在物品的世界裏。因此,如果能與物品形成更好的關系,壹切都會隨之發生改變。讓我們從家裏的衣櫃、抽屜開始,進行有意識的改變,慢慢就連妳與周圍人的關系都跟著改變了。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大家可能會說,這與慢時光的名字有什麽關系呢?個人覺得人生不只壹路向前,也需要慢下來,對以前走過的路、所持的思想觀念進行斷舍離,尋找內心深處真正想做的事情,為下壹段人生揚帆起航做好準備。
我的分享就到這裏,感謝大家的聆聽,希望朋友們有所收獲。最後友情提示壹下:記在腦子裏的是知識,使用知識才是智慧!希望大家將斷舍離的理念運用到我們的生活裏,真正達到“離”的狀態。再次謝謝大家的聆聽,謝謝!
慢時光書吧地址:
放慢自己的腳步,尋找內心的寧靜,願慢時光書吧Slowlytime成為您心靈的棲息角落,散發溫暖的微光。
慢下來,發現身邊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