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漿水面,難以抵禦的家鄉美食

漿水面,難以抵禦的家鄉美食

老家在西北,常年以面食為主。因此,老家人大都會做各種家常面食。久居城市的我每每想起來,最想吃的還是家鄉的漿水面。

小時候,記得母親做漿水時,先到鄰家討壹碗現成的漿水做引子。燒壹鍋熱水,待水開後,投入芹菜葉或小白菜葉。等菜葉煮個半熟後,連湯帶菜舀起,投到晾幹凈的壇子裏。等到菜水溫而不燙時,將那碗引子倒進壇子,用筷子攪勻,蓋上蓋。如是三四天醋酸菌持續發酵,菜葉的顏色由綠色變為茶色。嘗壹點發白的湯,咦!酸酸的,由舌面擴散直逼兩腮,醇厚而綿長。

家鄉的漿水面

做漿水面用手搟面最佳,當然為省事,壓面機壓的細面也行。面出鍋後,澆兩勺燒熱的漿水,再用炒韭菜或炒小蔥做澆頭,放點油潑油辣子更添香辣風味。面滑爽勁道,湯酸辣可口。再看那綠色的澆頭,茶色的漿水菜,浮在湯上的紅色的油辣椒,裊裊的熱氣在碗口盤旋,早已勾引了蠢蠢欲動的胃。壹家人圍在壹起吃面,耳朵也不閑著,聽吃面時的“哧溜”聲,“吱吱”的喝湯聲,筷子在碗裏攪動時的輕響聲“,倒有種鳴鐘佐食的感覺。壹碗面下肚,鼻尖上掛著汗珠,全身輕松無比,好似剛剛參加了壹場熱身運動,渾身的毛孔都在顫抖。

有壹年過節,家裏來了個親戚,常吃大魚大肉的人,吃壹碗熱乎乎的漿水面,不由大呼過癮。忍不住高喊:“再來壹碗。”面上桌,抓起筷子“哧溜哧溜”,三五下吃得底朝天。顧不得擦汗津津的臉,嘴裏嘖嘖有聲地品咂著漿水面的余味。那樣子,連壹旁的人也不由的胃口大開,覺得壹碗普通家常飯竟是天下難得的美味了。

西北人的家常飯,漿水面

據說,漿水最早是三國時期天水籍蜀國大將姜維發現的。當時在長途行軍途中,他號令軍士身背幹菜,以備急用。壹天,下起了大雨,士兵們的幹菜浸了好多雨水,再經過烈日暴曬,好多人以為變質壞掉了,當時軍糧已不足,姜維覺得扔掉又覺得太可惜了。於是,他抓起壹把在雨水裏泡了兩三天的幹菜,放在嘴裏嘗嘗。沒想到,菜味清香,酸美可口。有個受傷士兵為了解渴,將泡過幹菜的汁水喝下去,頓覺神清氣爽,倦意全無,身上的傷痛也減輕了。此後,人們將菜泡過的汁水叫“姜水”。後世的人們改良了姜水的做法,使口味更加純正。人們取其諧音,改叫“漿水”了。

三國名將姜維,發明了漿水

漿水經過自然發酵產生的醋酸菌有開胃消食,刺激食欲,清腸、通便的作用。同時,使體內過多的脂肪轉化為體能消耗掉,可防治肥胖。姜水偏涼性,所以吃漿水面,最好切兩瓣蒜,放油鍋裏炒壹下,再倒入摻了少許水的漿水熗壹下,使酸味適中。等漿水燒開了澆在面上,趁熱吃,才能讓妳胃口大開,百吃不厭。

壹方水土走出的人無論到哪裏,故鄉的家常飯總在記憶裏閃現,但身處南方,想吃壹碗漿水面也是奢侈。自己嘗試著做了幾次漿水,傻傻的我終於明白:沒有自家的漿水做引子,根本做不出家鄉那種酸而不澀,滿口生津的正宗漿水來,也就無法吃到令人垂涎的漿水面,徒增惆悵和遺憾。

漿水面,總被出門在外的那個人惦記著,回味著。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是壹個西北漢子壹生的牽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