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江蘇姜堰好生態有何好處?

江蘇姜堰好生態有何好處?

“我愛溱湖風光好,地上的花草空中的鳥,空氣新鮮河水清,白鷺灰鷺喳喳叫。”優雅的歌聲、樸實的鄉音漸漸近了,頭頂紅綠相映方布巾的船娘徐五林瞬間將壹葉小舟劃向岸邊。誰能想到,唱出如此動聽歌聲的徐五林已經64歲了。

徐五林告訴人民網記者,她本是江蘇泰州市姜堰區古鎮溱潼湖南村的普通村民,壹家五口人守著四畝地維持生計,日子並不是很寬裕。“轉機從2002年開始,溱湖擴大風景區生態建設,家裏土地被征用了。不僅拿到了土地補償,還給我安排了工作,到風景區當起了船娘,這壹幹就是十幾年。” 徐五林介紹:“每個月有1200塊錢呢。”而更讓她欣喜的是,自己的老伴丁克如也被招了進來,當起了船工。“老兩口壹年收入加起來超過了四萬塊,真是不出村子也能掙錢,這活兒不苦,就是給遊客劃劃船、唱唱民謠,還能看看風景,我們這是發的‘生態財’,連老外都給我伸出大拇指說‘Very good’!”

姜堰位居江蘇中部,東鄰南通如臯、海安和鹽城東臺,西接泰州海陵、高港及揚州江都,南北分別與同壹地級市的泰興、興化接壤,以溱湖國家濕地公園、千年溱潼古鎮和溱湖八鮮聞名全國,素有“水鄉明珠”的美譽。徐五林口中的“生態財”實際上是姜堰圍繞建設生態示範區這壹總體要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不斷放大生態資源優勢,做生態文章、挖生態富礦,讓百姓發“生態財”。

好生態孕育好商機

記者在湖南村采訪發現,和徐五林壹同劃船的船工船娘有100多個,其中船娘有40多個,年齡最大的周群珍76歲,在此也幹了十多年。她非常熱愛這份工作,“身子骨好著呢,幹到80多歲都沒問題。”她說。

同樣聲稱發了“生態財”的還有家住溱湖鎮街上的王珣。王珣是壹名80後,大學畢業後先後在蘇州和北京闖蕩過,從事計算機專業工作的他收入並不算低,但卻在2008年回鄉創業。“那壹年開始,家鄉本著‘生態優先、宜居為重’的理念,把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放在第壹位,圍繞生態經濟建設如火如荼展開,特別是十裏溱湖大規模的保護建設,溱湖裏捕撈上來的新鮮食材,吸引了大量外地遊客前來遊玩嘗鮮,這其中肯定有商機,也是召喚我回鄉創業的主觀原因,何不回家借助生態旅遊開發生態美食?”王珣說。

王珣辭職返鄉接手父親的魚圓店,在繼承祖傳秘方的基礎上,他創造性地改良了魚圓和魚餅的做法,還註冊了“璕錦”商標,有了壹句響當當的廣告語:回歸食材的味道——滿滿魚味,慢慢回味。如今,“王師傅魚餅店”越做越紅火,成為當地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典型,王珣也由此獲得了壹個“魚圓小王子”的美名。據王珣介紹,他的魚餅店壹年的銷售額超過了100萬,純利至少30萬,即使在旅遊淡季,每天也能銷售200斤。要是趕上旅遊旺季,壹天壹千斤都不夠賣。

最近幾年,王珣還發現很多在外鄉的姜堰遊子因為長期在外打拼,很難吃上家鄉正宗的魚圓和魚餅,他為此成立了姜堰第壹個銷售魚圓的網店,既讓在外遊子品嘗到了家鄉的味道,也成為外地美食愛好者經常光顧的網紅魚圓網店,這又給王珣每年多增加了十幾萬的收入。用王珣的話說,姜堰以水聞名,因生態而興,特別是伴隨著溱潼會船風情小鎮旅遊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抓住了“生態商機”。

記者在采訪期間註意到,姜堰區近年來在生態經濟發展上下足了功夫。就在不久前,江蘇省長吳政隆調研姜堰生態經濟時,對姜堰近些年維護生態平衡、發力生態經濟取得的成績表示贊賞,要求該地在建設綠水青山的同時,更加註重放大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發展生態旅遊相關產業,讓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群眾增收的“富礦”。

“差不多2018年國慶黃金周就能接納各地遊客,小楊村無縫接受溱湖生態風景區輻射時代來臨,而最得益的就是我們的老百姓。到那時,老百姓壹年多掙幾千塊不是問題。”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橋頭鎮小楊村委會主任衛澤明對此充滿向往。日前,人民網記者在此探訪時發現,小楊村正舉全村之力實施河道護坡、道路綠化、汙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

衛澤明介紹,小楊村向來重視村容村貌建設,由於小楊村距離國家5A級溱湖風景區不過兩公裏,眼下正順應城裏人回歸自然的想法,借助新近獲批省特色田園鄉村試點,全力打造“小楊人家”原生態民宿風情,屆時呈現在城裏人面前的將是“村美景美”的生態水鄉。“到那時,遊客遠離城市的喧囂,住在農民家裏,采摘沒有農藥的蔬菜,親手做壹頓可口的農家菜。住慣了高樓大廈的他們,可以在晚飯後漫步在田間小道和飄滿花香的河邊,這是以前無法體會的‘詩情畫意’,重拾久違的鄉情和鄉

農村生態休閑基地呼之欲出

無獨有偶,想要讓城裏人重拾久違鄉愁的還有沈高鎮河橫村的農場主孫飛。日前,記者在沈高鎮河橫村漢土農場見到了孫飛,他正在地裏忙活。誰能想到,這個才剛滿30歲的小夥靠種地成為了當地家喻戶曉的致富明星,談起種地的經驗,孫飛儼然是壹個“老把式”。“我的願望就是緊緊圍繞‘生態立村、項目興村、旅遊富村’的總體思路,立足溱湖生態旅遊及河橫村全球生態環境500佳的品牌,進壹步加大項目投入,將河橫村建成城裏人向往的生態休閑基地。” 作為河橫村黨委委員的孫飛有壹個夢想。

孫飛手裏有340多畝土地,都是從河橫村村民手中流轉而來,每年至少有近兩百萬的收入。“與普通的種養完全不同,我幹的主要是稻田生態立體種養,通過稻田養魚、稻田養鴨、稻田養螃蟹,提高農業生產價值的最大化。”孫飛介紹,在稻漁***作整個生長期內,對水稻不施農藥和化肥,而是利用田魚旺盛的雜食性及在田間的不斷活動,吃掉稻田中的害蟲與雜草,田魚排泄糞便反過來能夠供給水稻生長所需要的氮磷鉀等養分。“這樣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都是有機的,吃起來既有天然的口感,又增加了經濟效益。”近兩年,隨著“漢土農場”知名度不斷擴大,有不少城裏人組團帶著孩子前來捉魚捉蟹抓鴨,享受田園樂趣。據悉,在該農場,15元壹斤的大米、60塊錢壹只的麻鴨、15塊錢壹只的螃蟹備受城裏人喜愛。

當前,孫飛的生態經濟效益在當地起到了帶動示範作用,目前已經發展到了6家農場。其中,本村人施陽在今年6月份流轉了100多畝農田,也跟著孫飛搞起了稻田養殖,收入可觀。他說,這與以前傳統的農業生產有著天壤之別。眼下,孫飛已與鄰近興泰鎮三裏澤村達成今年稻田養殖***建項目,壹幅生態農業休閑基地的美麗畫卷正在逐漸鋪開。

姜堰區委書記、區長李文飆向記者表示,為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1+3”重點功能區戰略,姜堰將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生態+”產業為核心,以富民增收為根本,以生態品牌培育和全域生態田園景觀建設為重點,以體制機制創新為保障,堅持生態經濟化、產業綠色化,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全域旅遊、綠色新材料、健康服務等綠色產業,加大生態涵養保護力度,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建設特色田園鄉村,率先建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思想和制度通道,走出壹條生態環保、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發展新路,努力把泰州裏下河地區打造成具有獨特魅力和影響力的詩意棲居大公園、水韻江蘇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