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智慧體現在哪裏?它體現和滲透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天的關系、現實與未來的關系、個體身心的關系中。貫穿這四種關系的是中國文化中的哲學理念,即“天人合壹”、“陰陽和合”、“和而不同”。中國文化首先確立了以人為本的道德觀,因為我們的祖先從歷史、自然和現實生活中正確地總結了人類社會應該具有的正常關系,即無數個人是社會和國家的基礎,個人道德修養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進步,從而形成了壹條從自己到世界的“修養-統治-平整”的道德道路。
在中華文化極其豐富的內涵基礎上,在治國安邦方面形成了“王道”思想。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稱中國5000年來是壹個“超穩定”的社會,但他沒有註意到這是穩定的眾多原因之壹。當今世界的形勢與中國戰國時期頗為相似,群雄逐鹿,吞噬資源、破壞環境,弱肉強食盛行。“霸權”彌漫全球:人主宰人,國主宰國,人主宰自然。歸根結底,其稱霸的原因是高舉“利”字,無限容忍“貪”字。這個霸道的世界永遠無法繼續下去!解決之道,除了對欺淩行為給予必要的抵制和威懾,還需要從長遠和根本上尋求出路,在全社會對利益的貪婪和對道德良知的珍視之間尋求相對平衡。正是在這壹點上,中華民族可以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中國文化具有獨特的智慧和豐富的經驗來平衡身體與心靈、事物與靈魂、自己與他的關系。這種智慧和經驗,對個人來說,是對美德的崇拜和畢生追求;對於社會、國家和世界來說,它是“王道”。“王道”的提法最早見於《尚書·洪範》:“不偏不黨,王道蕩。沒有黨派和公正,國王是平的。沒有反對也沒有偏袒,國王是正直的。”此時的“王道”是指周獻王統治天下的具體方式。《孟子》中說“養生不悔,壽終正寢,王道始矣”。這時,王道指的是王之道。至於“王道”作為壹種理想政治的說法,恐怕是韓和儒家的功勞,而不是“霸道”。雖然“王道”的含義發生了變化,但他們的共同點是在國內強調德治(仁、義),在國外強調“修身”,視四海為壹家。
“王”意味著包容、平等、友好和融合,意味著以人類的共同幸福為最終目標,而這正是世界和許多國家所缺乏的。我們願意與臺灣省的朋友壹起開展這方面的研究,努力向全世界介紹“王道”的精髓。
我不知道有沒有幫助,但我用了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