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國殤墓園始建於1945年1月,占地80余畝,是騰沖人民為紀念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攻克騰沖陣亡將士而建立的陵園,也是 全國建立最早、規模宏大的抗日烈士陵園。
1944年夏,為了完成打通中緬公路的戰略計劃,策應密支那駐印軍作戰,中國遠征軍第二十集團軍以六個師的兵力向占據騰沖達兩年之久的侵華日軍發起反攻,經歷大小戰鬥80余次,於9月14日收復騰沖城,敵藏重康美大佐聯隊長以下6000余人全部被殲,我軍亦陣亡少將團長李頤、覃子斌等將士8000余人,地方武裝陣亡官兵1000余人,盟軍(美)陣亡將士19名。
2005年和順古鎮在參與十大魅力古鎮的評比時,請來崔永元做和順的形象大使,崔在評比時的壹番正話反說,全面地概括了和順歷史風貌,為和順獲勝起了相當大的作用。崔永元說:“和順有很多不足,第壹點是歷史太短,只有600年的歷史,比美國才早幾百年;第二是開放太早,和順早在400多年前就已經開放了,當時鄉裏人就走出了國門,除了緬甸,還遠渡重洋到了歐洲、美洲和澳洲。出國的人有很多人沒有回來,因為他們在國外擔任壹些職務,比如有的人在麻省理工學院當了博士,更多的人回來帶來稀罕的東西。我印象最深的是,有壹次我到壹個鄉親家串門,他正在餵豬,我壹看泔水桶上有外國字,是美孚洋行的字。他們對文物‘不太珍惜’,建築上也‘不太更新’,到目前為止還原樣保留著古鎮的樣子。” 第三是和順鎮的人‘不務正業’,經常把牛放在山上吃草,自己跑去看書。大家愛看閑書是因為在1928年就建了圖書館,請來了胡適先生等老先生題了字,圖書館很奢侈,大鐵門是從英國專門定做的,用馬幫通過山道運來,現在還在用著。圖書館也沒有多少書,只有7萬多冊;也沒有什麽太好的書,基本上都是老書、古書,每壹位村民和遊客都可以到圖書館去看。有人說這是中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我也認為是,但是壹個農村要這麽大的圖書館幹什麽呢?我們希望魅力小鎮最後的發獎儀式在和順舉行,鄉親們想看看到底中國還有哪個小鎮比我們和順更有魅力。”小橋流水人家 滇緬抗戰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與美、英盟軍對日本軍國主義實行殲滅戰的主戰場;是中國人民在近現代史上第壹次將侵略者趕出國門的戰鬥。在滇緬抗戰博物館,有3000件文物和1000幅老照片,他的收集者,是博物館的館長段生馗先生。小鎮金秋和順圖書館是全國最大的鄉村圖書館,今年10月3日,和順圖書館迎來了它80歲的生日建於1928年的中國鄉村第壹圖書館——和順圖書館主樓至今還在使用 真人雕塑——馬幫的故事掩映在綠蔭中的民宅藍天、白雲、青山、綠水洗衣井,壹邊在洗衣服,另壹邊在洗肉皮,遠處還有人在遊泳,這樣的景象,我想很少有地方能看到了。 和順古鎮小集市上的松花糕,帶著香甜的味道古鎮廣場上的民族歌舞表演,散發著泥土的芬芳 騰沖的美食,在雲南也頗有名氣 騰沖風味飲食品種繁多,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從中可以透視出騰沖社會歷史發展的壹些軌跡。騰沖飲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原文化、外來文化交融的結果:濃厚的歷史文化色彩、精彩紛呈的節日大大豐富了騰沖飲食的文化內涵。
風景名勝、文物古跡和美食成為旅遊業的三大優勢。騰沖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景觀,奇麗的自然風光,豐富的名特產品,使這塊古老而又神奇的土地充滿迷人的色彩;而在雲南小有名氣的騰沖風味飲食正以其琳瑯滿目、精彩紛呈、濃郁的地方特色散發出誘人的魅力。這是騰沖發展旅遊事業,促進騰沖開放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之壹,因此,介紹騰沖風味飲食,探討其文化內涵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概覽騰沖風味飲食當首推餌絲餌塊, 騰沖餌絲系由洞山鄉胡家灣村人發明,采用當地特產漿米加工制作而成,至今已有近400年的歷史了,為本地和外來客人所普遍喜愛的壹種方便小吃。
餌絲壹般有煮吃和炒吃兩種吃法。煮吃法是將餌絲切成細絲,用滾水燙熟,加上鮮肉絲或火腿絲、肉湯或雞湯,佐以醬油、蔥花、芫荽及少許酸菜即成。炒吃法是將餌塊卷切成片,雜以鮮肉片、雞蛋、香蕈、西紅柿、豌豆尖或小白菜及其它調料、熱油炒熟而成。這種炒吃法,叫做“炒餌塊”,騰沖人又稱之為“大救駕”。相傳明末清初,南明永歷皇帝奔逃至騰沖,在疲憊不堪、饑寒交迫之時,得吃炒壹盤餌塊,竟如同吃山珍海味壹般,不覺脫口說道:“真乃大救駕也!”“大救駕”之名便由此而來。牛肉餌絲則以麻辣而聞名;稀豆粉餌絲清爽適口,老幼皆嗜。騰沖風味中的壹絕 -----土鍋子,譽満全省名揚東南亞國家,已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它不同於普通火鍋,火鍋是用金屬做的,而土鍋子則以騰沖當地的壹種陶土“烤制” ① 。更大的區別是土鍋子的烹制獨特:用雞和鮮排骨熬成骨湯,底菜豐富、搭配合理,青菜為主配以芋頭、山藥、白蘿、胡蘿、油炸臭豆腐、黃筍 (或黃花菜)、黃條、酥肉、泡皮等十幾種植物原料和動物原料,底菜的制作和安放有壹定的程序;土鍋子的造型美觀,而且保持原汁原味,營養全面。炒棕苞是騰沖有名的筵席菜,講究刀法,工於火候,選料嚴謹,註重色、香、味形。棕苞白豆腐湯稱為“假魚湯”,因其味可以與魚酸湯的鮮味媲美。春節期間,騰沖筵席上大都少不了壹盤這樣的湯,又名“清湯”,味鮮中帶苦,苦後回甘,涼辦棕苞別出心裁,是最近幾年興起的新食法,味酸辣微香,余味無窮。騰沖的魚以江魚最出名,龍江癩鼻魚、檳榔江上樹魚、大盈江的小花、明光河的白魚……都是魚類中的珍品。魚的食法最地道的騰沖風味當推江水煮活魚,舀兩瓢江水,掐壹把江邊的野菜,放大酸大筍、芫荽、香辣柳、胡辣子,味美無比。而棕苞煮江魚,是名菜配名魚,名聲最響、味道更佳,除此,蔥姜燴鯽魚、白蘿蔔絲煮泡桐魚、水香菜煮羅非魚、火燉小花魚、酥小魚、酥小蝦都頗具有騰沖風味。水泡魚是荷花人的 絕活,清水盛入罐中放上精鹽,鯽魚剖開洗凈,魚腹中塞上花椒粉、辣子面、茴香籽粉、鹽等、泡入水中 ( 不能放酒 ) ,保存幾個月,魚不會變質,燉食異香撲鼻,魚肉特別滋嫩,炸食皮脆肉香酥、味醇厚。
騰沖的肉肴頗具地方特色,大薄片已成為滇西名菜,工於火候,長於刀法,用特制的豬頭肉片成薄如蟬翼的大片,調料齊全,具有鹹、酸、辣、麻、香多種滋味,肉脆嫩,嚼時有勁,回味無窮。另有用豬頭、豬腳、豬肚、豬腸子等配全調料烹制而成的燒臘,色澤光亮,皮酥粑、肉肥而不膩,味尤為鮮香濃郁,以之蘸餌塊粑粑味道極佳,風味獨特。此外,焐豬肉、趕馬肉、酥肉、臘肉、火炕幹巴、幹腸子、豆腐湯……各具特色。銀杏豬肚營養豐富,韭菜根、川芎根、防風櫃、茴香剁肉圓,都具有滋補食療功效的美食。
騰沖風味的家常菜酸、辣、苦、鹹、甜、香種種滋味俱全,又以酸辣為主,用得最多的佐料是酸大筍、幹腌菜、臘腌菜、水腌菜、糊辣子、糟辣子、小米辣、鹹菜等調料,都是獨具特色的騰沖特產,各種時鮮小菜烹飪都是以味見長。洋酸茄拌青辣子,佐以幹雞樅、大蒜、生姜、芫荽,是最有名的騰沖家常菜。
騰沖鹹菜久負盛名,綺羅臘腌菜、洞坪水豆豉、和順幹腌菜、荷花的水腌菜……都具有很大的名氣,另外,臘豆豉、豆豉餅、豆腐片、豆腐渣餅、辣椒姜片鹵腐、葉子鹵腐、蘿蔔幹等味道與眾不同。
騰沖風味小吃的品種之多在雲南地、縣壹級大概名列前茅。稀豆粉粑粑、稀豆粉油條講究調味,香芝麻、花生粉、芝麻油、花椒油、草果油、辣子油、大蒜油、苤菜根油、鹹醬油、鹵腐水、芫菜,放齊調料,香、麻、辣、鹹、甜各味俱全。白糍粑、飯豆糍粑、酥子糍粑、糖糍粑、軟糯香甜、風味各異;黃花粑粑清香撲鼻;燒臘粑粑,苦蕎粑粑、酸水粑粑、濃艷香酸。還有吃不完的涼拌小食:豌豆粉、卷粉、米涼粉、苦蕎涼粉、甜蕎擦粉、苦蕎米線、芭蕉玉粉 ……各具特色,此外,還有騰北的“馬打滾” ② 、騰南的粘米團、和順的“頭腦” ③ 、香糯稀飯、甜白酒湯圓、豆腐腦、菜豆花、蒸糕、蕎糕、麥糕、米糕……真可謂舉不勝舉。
騰沖獨特的地理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等條件為騰沖風味飲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騰沖風味飲食的形成更有其歷史文化內涵,從中可以透視出騰沖社會歷史發展的軌跡。 騰沖的美,美不勝收,要用心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