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中國歷史上可以稱之為食神的有誰

中國歷史上可以稱之為食神的有誰

第壹肯定是蘇軾啦!

蘇東坡出生於北宋的黃金時期——仁宗景佑三年,故鄉是歷來有豐富物產的美食天堂四川,據說蘇軾的母親可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蘇東坡出生於北宋的黃金時期——仁宗景佑三年,故鄉是歷來有豐富物產的美食天堂四川,據說蘇軾的母親可是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

比如,他發明了“東坡肉”

世人皆知“東坡肉”,殊不知這道美食橫空出世,全仰賴蘇公堅定地走群眾路線,才得到了境界的升華。蘇東坡任徐州知州時,黃河十年九澇。宋神宗熙寧十年(1078年)夏,黃河在澶州決口,壹個月就圍困徐州。蘇東坡身先士卒,率領禁軍武衛營經過70多個日夜的艱苦奮戰,終於築起抗洪堤,保衛了徐州。徐州的老百姓紛紛給他送上豬肉羊肉,以表感謝之意。蘇公清廉,酒肉推辭不掉,就指點家人做成紅燒肉,回贈給抗洪的百姓。於是,徐州多了壹道“市菜”——回贈肉。

僅兩年後,蘇東坡貶謫湖北黃岡。此地雖然荒蠻,卻也令他自得其樂,因為這裏有壹個美食元素:豬肉。黃岡豬肉多,價廉味美,當地人卻不熱衷。蘇公卻在這個物美價廉的美食中找到了天堂。他詩中雲:“黃州好豬肉,價賤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壹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可見,世界上並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沒過幾年,蘇東坡復出政壇,任杭州太守。這壹年五六月間,浙西大雨不止,太湖泛濫,幸虧蘇公及早修浚兩湖,築堤防汛,不僅使杭州的老百姓免於洪災,而且西湖上還多了個交通便道——蘇堤。過年的時候,百姓們聽說蘇東坡在徐州、黃州時最愛吃的是紅燒肉,紛紛擔了酒和豬肉給太守送年貨。蘇公又使出了回贈肉的殺手鐧,給廚工批了個條子“酒肉壹起送”給那些修浚西湖的農民工。結果,廚工粗心看成了“酒肉壹起燒”,用美酒將豬肉燒得紅香酥爛,香飄西湖,令人垂涎欲滴。經過幾番錘煉發展,這道紅燒肉終成正果,得到了“東坡肉”的美名。

東坡餅 

羊蠍子也是蘇東坡發明的喔

59歲時貶惠州,蘇公迎來了仕途最低潮的時期。他將精力轉移到美食上,很快,他發現惠州其實是個很美好的地方:“惠州風土食物不惡,吏民相待甚厚。”這裏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他自己耕種了品種繁多的菜園子,有美味堪比蒓菜的藤菜和百吃不厭的荔枝。而他的大家風範,充分體現在不拘程式,銳意創新。比如當地有鹽場,蘇東坡就發明了鹽煽的吃法。做出來的鹽焗雞皮酥,肉爛,骨香,味濃。

更令他得意的創造則是烤羊蠍子。惠州商業落後,市集零落,好歹肉鋪每天宰壹只羊。蘇東坡暗中囑咐屠戶“留點大梁骨給我。”大梁骨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羊蠍子,蘇公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壹層酒和鹽,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仿佛有蟹肉香味。

今日,羊蠍子火鍋熱遍全國,其實在壹千年前,蘇東坡便已憑著他天才的創造力,發掘出羊蠍子這美味。當時是自願也罷,無奈也好,把凡物變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區別。

蘇公不僅好吃、會吃、會做,而且喜歡把他發現、創造、偶得的美食用詩詞文記錄下來。天長日久,集腋成裘,這些寫美食的佳作,不僅成了留給後人的文學財富,也更鞏固了蘇公的品牌美名。

大美食家——袁枚

《隨園食單》壹書是清代壹部系統地論述漢族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

《隨園食單》出版於1792年(乾隆57年)。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 、水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十四個方面。在須知單中提出了既全且嚴的二十個操作要求,在戒單中提出了十四個註意事項。接著,用大量的篇幅詳細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中流行的 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敘及。從中可以看出,中國菜肴幾百年來沒有多少根本性的變化,他推崇的美食,如今仍然廣受追棒,非常實用。

《隨園食單》是提高烹飪技術、研究傳統菜點以及烹制方法的指導性史籍。自問世以來,這部書長期被公認為廚者的經典,英、法、日等大語種均有譯本。

《隨園食單》文字簡單清爽,人人都可照著去做,有趣的是,作者還將某菜做法,出自何人何家大都寫了出來。實在是壹本美食家的必讀之書。

還有比如陸遊,可以看看《陸遊飲食詩選註》

(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也有飲食部分關於吃

大美食家李漁

李漁不僅懂美食,而且創美食。如臯位於江蘇中部,兼有南北交匯的飲食習慣,南方主食米,北方主食面,米飯和面條在如臯居民飲食中扮演主要角色。在兩種主食上李漁發揮了傑出的聰明才智。

人們主食中的米飯和面條可謂淡而無味。李漁卻能別出心裁,另辟蹊徑,使之生色。有佳客至,他便在米飯將熟之際略澆壹點薔薇、桂花之露。食者以為是谷米之香,驚詫世上竟有如此好米!

李漁手創“五香面”與“八珍面”更是令人拍案叫絕。在形形色色的面食中,面條備受人們的歡迎。然而,我國大多數地區面條的烹制方式,壹般只偏重於湯水的味而忽視了面條本身的滋味,這實在是委屈了“吃面”兩字呢!

“五香面”與“八珍面”的烹制方法在李漁所撰的《閑情偶寄》中有過精彩的描述。所謂“五香”,那是醬、醋、椒末、芝麻屑以及焯筍、煮蕈、煮蝦的鮮汁,合為五香。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粉中,後以醬、醋、鮮汁三物和為壹處,以此作拌面之水。拌時需極均勻,面皮極薄,切成的面條越細越好,然後以滾水下之,其精美之物盡在面中,食時任妳咀嚼,其風味與平常的吃面,不大相同,那是真正的吃面呢!再說“八珍面”,它的制作是取雞、魚、蝦三物之肉曬至極幹,與鮮筍、香蕈、芝麻、花椒四物***研成極細之末,和入面,與鮮汁***為八種,故稱“八珍”。在制作“八珍面”的時候,需註意的是,雞、魚之肉,務取其精,稍帶肥膩者是不能用的。因為面粉和油即散,難免切不成絲。至於鮮汁,不能用煮肉之湯,而須用筍、蕈、蝦汁,這也是為了忌油的緣故。

梁秋實——《雅舍談吃》

《雅舍談吃》是梁實秋先生壹生在飲食文化方面才華的集中展示。“饞,則著重在食物的質,最需要滿足的是品味。饞,基於生理要求,也可以發展成為近於藝術的趣味。”

《汪曾祺談吃》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也不少,喜美食又善於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壹把好手。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在小說散文化方面,開風氣之先。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也不少,喜美食又善於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壹把好手。

汪曾祺是壹位把口腹之欲和高雅文化之間的距離拉得最近的人,他自稱喜歡逛菜市場:“到了壹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壹種生之樂趣。”

汪老是壹位風雅獨特的美食家,之前與著名作家陸文夫被人稱為“南北人文美食家”。想來這樣的稱謂冠在汪老身上是非常合適的。與其他人文美食家相比,汪老不僅寫的壹手關於吃的美文,美味佳肴也吃過不少,自然是見多識光,而且還能烹飪壹手好菜。這應該說是難能可貴了。著名作家鄧友梅在《漫憶汪曾祺》壹文中有這樣的回憶:路邊有個小酒鋪賣羊尾巴油炒麻豆腐。他下班路上常拐進去“吃壹盤麻豆腐”,他約我去,由他付錢,麻豆腐之外每人還要二兩酒。他並不勸酒,只是指著麻豆腐對我說:“光吃麻豆腐太膩,要潤潤喉。”說完就抿口酒。從這段文字便可窺出汪老與民間特色小吃的情結。

《唐魯孫談吃》

唐魯孫,本名葆森,魯孫是他的字。1908年9月10日生於北京,1985年在臺灣病逝。滿族鑲紅旗後裔,珍妃的侄孫。畢業於北京崇德中學、財政商業學校,曾任職於財稅機構。

年輕時只身外出謀職,遊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平傳統鄉土文化、風俗習慣及宮廷秘聞尤所了然,被譽為民俗學家。加之出生貴胄之家,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於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品味與見解,有美食家之名。

周作人的《知堂談吃》

知堂在《知堂談吃》中說:“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壹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見《北京的茶食》)

還說:“喝茶當於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後,再去繼續修各人的勝業,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遊乃正亦斷不可少。”(見《喝茶》)

韓奕——《易牙遺意》

明代的食療家-韓奕,因推崇名廚易牙,而寫了本「易牙遺意」意思是易牙遺留下來原意。這本書分為十二類,***記載了150多種調料、飲料、糕餅、面點、菜肴、蜜餞、食藥的制作方法,全書分為脯、蔬菜、糕餌、湯餅等十二類,內容非常豐富。實為仿古代食經之作,此書菜肴有五大特色:濃淡適中、適應面廣、接受度高;制作明了;具有歷史的考究;更有重要的史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