芋餃是客家人特有的壹種 美食 ,古時候客家人祖先都來自北方,北方人有吃餃子的習慣,到南方後沒有面粉做餃子皮,就地取材,用的芋子、地瓜粉或生粉做皮,餡則有豬肉、香菇、紅菇、淮山、筍幹等做成,吃到嘴裏既爽滑又滿口生香,有嚼勁。
小時候物質比較匱乏,逢年過節的時候媽媽會做芋餃,這時候我們這些孩子圍坐壹起幫忙做,那是特別幸福的時光,那時天天都盼著過節。
長大後,外出求學、工作,每次回到家裏,媽媽也是做芋餃來犒賞我們這些孩子,每當吃到這些芋餃的時候,滿滿都是童年的記憶和媽媽辛勞的身影。
芋餃,我想這輩子都不會吃膩,裏面有媽媽的味道,也有家鄉的味道。
韭菜雞蛋餃子。
這個東西是真吃不膩,而且壹直吃都可以。新鮮的嫩韭菜,摘幹凈了,洗幹凈晾幹,細細切碎。
雞蛋要現炒,壹定要油多,如果沒有油,幹煎雞蛋是很可怕的,中學的時候就被這麽折磨過,食堂的炒雞蛋永遠有糊味兒。等炒蛋花略涼,細細剁碎,跟韭菜混合在壹起。
要包的時候再放鹽,否則韭菜會出水。口味重的再來點花椒面,口味清淡的只放鹽就可以了。這就是餡兒了。
面粉最好是新面粉,還能吃出麥子的香氣。和面,醒面,搟皮兒都需要壹家人配合執行,不僅僅是壹個烹飪過程,更是壹家人的深入聚會。
在飯店吃,這個也考功夫,其他餃子都可以速凍,但是韭菜雞蛋很難速凍,因為韭菜凍了之後就沒有魂了。在外面交餃館子吃這個,也是不錯的選擇。
說到這個問題,不怕大家笑話,我這壹直吃不膩的不是什麽特色 美食 ,也不是什麽饕餮盛宴,反而是母親親手腌制的各味小菜,至今四十年過去了,仍舊百吃不厭,每餐壹定要用以佐飯的,若是哪天缺了,心裏便會生出些遺憾,似少了什麽?那餐飯也定吃的不順暢,不安樂…… 小侄子常問幸福是什麽,我不知道該用怎樣的描述才能讓她明白,幸福對每個人都不同,要看妳對生活的理解。而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父母能永遠 健康 ,能常吃到母親親手腌制的各味小菜。
小的時候,壹入冬,母親便開始了她的忙碌,將收獲的各種蔬菜腌制成小菜。這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可是壹項很了不起的工作。那時,不象現在,即使是嚴冬也能吃到各種新鮮蔬果。所以呢?為了不讓冬日的餐桌過於單調,家家都會變著法子把蔬菜或腌制或風幹, 這樣不僅便於保存,也是那個年代人們唯壹能做。
母親腌制小菜的手藝在村裏是很出名的,常常被左右鄰居請去做指導。而那時我家的餐桌常是鄰居們茶余飯後談論的談論的話題。 母親最拿手的小菜是冬菜,朝鮮泡菜,什錦鹹菜各豆瓣醬。
每個冬日的清晨,母親都會為我們準備壹碗冬菜佐料的手搟面。粗細均勻地面條上漂著幾顆翠綠晶瑩的蔥花,冬菜細碎的散落湯水中擁抱著壹顆顆飽滿的油粒,任妳再怎樣睡意朦朧也都會被這碗香氣撲鼻的面條誘起,而食欲大開。母親做的朝鮮泡菜和什錦鹹菜更是佐餐佳品。咬壹口糯香甜的玉米餅子,夾壹口泡菜放在嘴裏,細細咀嚼,玉米的清香和泡菜的鹹香壹起入口,那才是生活的原汁原味,邊吃邊喝上壹碗西紅柿雞蛋湯,寒冷的冬日裏也能讓妳暖意融融。
說起這西紅柿當然不是新鮮的西紅柿,那是母親用制罐頭的方法腌制的西紅柿。到了嚴冬,吃上壹碗西紅柿炒蛋那可是待客的上品。而這制西紅柿的方法又極難掌握,稍有不對,西紅柿便會變質。所以村中的很多嬸子做不好,都是母親做好了送些給她們。 豆瓣醬呢?是我的最愛,同樣的原料,同樣的制做方法,卻能制成鹹醬和酸醬,各有風味。豆瓣醬炒蛋拌上爽滑的面條便是獨具風味的家常炸醬面。小蔥蘸醬更是開胃佳品,讓妳越吃越想吃。
在那個年代,母親的腌制小菜壹直都是我家的驕傲,但隨著市場的繁榮母親的小菜便有些不合時宜。同時也為不讓母親那麽辛苦我便阻止母親再做。日子久了,心裏竟對那曾無比忠愛的小菜產生了厭煩。每每母親再做都是要和她爭吵壹番。漸漸地母親收起了她的瓶瓶罐罐,不再執著她的腌制小菜。只是不再忙碌的母親似乎很失落,吃著時鮮蔬菜下飯反而沒了往日的燦爛笑容,我不懂。 那年,我去了遠在千裏之外的石家莊求學。為了勤工儉學直到入冬我都沒回家。那年是石家莊最冷的壹個冬天,孤身在外的我終於因為水土不服和營養不享良病倒了。那些日子,我吃什麽都吃不下,大魚大肉太膩,素食蔬果又太沒味道,我有些懷念母親的腌制小菜。給母親打電話時,我哽咽了很久,“媽,我想家了,想吃您做的小菜……” 寒假回家時,壹進門便看到了滿滿壹桌子的飯菜,香菜餡水餃、什錦辣鹹菜、朝鮮泡菜、糖蒜、八寶辣醬、牛肉燉蛋都是母親的拿手小菜。那頓飯我吃得特別香,特別飽。壹家人圍坐桌前品評著母親的廚藝,吃著,笑著,歡笑聲溢滿了整間屋子。我發現久違的笑容又爬上了母親的眉梢,那壹頓母親竟吃了滿滿壹碗水餃。
顧名思義,糯米糟辣就是用糯米磨成粉末,將其蒸透熟,與糟辣椒和在壹起,灑上適量的食鹽晾曬幹裝壇即可。嘴饞的時候可以當零食吃,大多數用來與兩摻飯(米和包谷面和在壹起蒸熟的飯)和在壹起,用豬油炒來吃。
糯米糟辣炒出的飯,浸入眼簾,盡泛金光;紅、白、黃三種顏色的交織,把壹碗糯米糟辣飯顯現得色彩斑瀾,逗得食欲大振,口水禁不住長淌。
另外,糯米糟辣飯的味,還沒有出鍋之前就滿屋飄香,引得鼻孔不自主的把氣流往裏吸,頓時,散發出的壹陣陣飯香浸入肺腑,令人欲罷不能;還等不及盛在碗中就先唾涎欲滴了。
記得有壹年,我大病了壹場,躺在病床期間,聞到什麽東西都想吐,食欲大減。盡管平時想吃的食物被端到眼面前,剛叼上幾嘴就咽不下去了;由此,我的身體極度消瘦。
後來,我母親從家裏用她親手制作的“糯米糟辣”,與兩摻飯和在壹起炒好之後為我帶來。我母親還沒有跨進病房,我在病床上就味到飯香味了。當時,我整個人的身子為之壹振,口中陡增了唾沫,並不由自主的在喉嚨之間滑動了幾下。
躺在病床上近十來天,唯有我母親為我端來的糯米糟辣飯特香,這壹頓飯,我居然吞下了壹海碗。事後,在醫院的時日裏,就全靠我母親炒的糯米糟辣飯,使我的身體康復出院。
因此,從小到大,唯獨我母親親手做的“糯米糟辣”,我吃著不膩。每當壹想起這東西,我的唾沫會不由自主的從嘴裏流出來。
涼皮。上高中時住校,有時不想吃食堂,涼皮就是最好的選擇了。那種薄的透明的皮子,壹如口,涼涼的,滑滑的,嚼嚼很勁道,壹吸溜,瞬間滑進嘴裏來,軟軟的,感覺嗓子也涼絲絲的。在加上壹些辣椒等調味料,味道更好了。涼皮價格從五角壹直長到六七元壹份,還是很喜歡吃,後來自己學著做,倒是很實惠,壹點面做了好幾張,但就是味道比賣的差遠了。不知為什麽,壹到過年,就更想吃涼皮了,看來跟它有緣,吃不夠。
地瓜,也叫紅署是我壹直以來吃不膩的食品。它味甜而面,從小時候就喜歡吃它,到現在想起它來就想馬上吃幾口。永遠吃不夠!
這要看是什麽地域,南方人以大米為主,愛吃肉類愛喝香酒,北方人以小麥為主,小麥磨成白面,能做幾拾樣好吃的飯食,比如蒸饃,面條,餛飩,嘛食,煎餅 ,麥面饸饹,油餅,油條,肉菜飽子等,當然有人對面吃不膩,有人對蒸饃 吃不膩,壹頓不吃,好似肚子不答應,拿我本人來說,從來吃飯不挑食,吃啥飯都覺的香美,沒有我不愛的飯萊,特別是對野菜鮮味,有壹種渴望的美感,久吃不厭,還有我們靠山邊,生產的玉米,做成玉米珍,放點白大豆,吃起油香後味賽過牛羊豬肉,也可能是愛的緣故,想起來久久難忘,從沒有膩的感覺,我們當地土質氣候溫差原故,玉米和山裏相比較,味道簡直差的太遠,原因是種的遲,收的較早,時間短,沒什麽油質營養欠佳,各地都有特產,就看適應口味不,吃膩的食物,壹般質量不過關,口感自然不會永久。
從小到大,最喜歡吃的,是媽媽包的大餛飩,媽媽喜歡買點大骨頭回來,用高壓鍋壓壹下,燒成很好喝的骨頭湯作為湯底,餛飩餡壹般是薺菜肉的,很香很香。上高中那會,我能壹口氣吃25 6個,吃完以後要喝兩碗骨頭湯,還要撈壹根骨頭碼點鹽啃完,才會心滿意足的放下筷子。
有時候,媽媽還會買點小餛飩皮回來,用剩余的肉餡包壹點小餛飩,第二天早上會下給我吃當早飯,那時候,吃餛飩真的是件太幸福的事了。
然而,在我29歲那年,媽媽因病去世了,媽媽跟病魔抗爭了將近5年,我從25歲之後,就再也,再也沒吃過媽媽包的餛飩和大骨頭湯了。猶記得母親去世前壹周,看著我穿著沒有拉起腳後跟的鞋子,還用手指著讓我拉起鞋跟防止著涼,而那時候,她已經病重的快說不出話了。
真的太遺憾了,子欲養而親不待,人生何其短暫,真的希望能夠時光倒流,再去吃壹碗媽媽包的餛飩,再看壹眼媽媽的微笑。
很抱歉在這個本該開心的回答裏說這麽沈重的事,願所有還能吃到回憶中的 美食 的人們,好好珍惜當下,能就壹直這麽吃下去。
首先不請自來。
從小到大壹直吃不夠的東西有很多的,下面介紹壹下壹直喜歡吃的東西吧!
我是六零後,從小喝苞米粥長大,如今最喜歡喝的粥還是苞米粥,每年都會買幾十斤的。小時候家裏困難,家裏常常沒菜時,母親就蒸碗雞蛋醬,往往醬吃完了,用蒸醬碗泡上苞米粥借借味,直到現在還經常蒸碗雞蛋醬,每次吃雞蛋時都會想起小時候的情景。
母親做的黃米飯,滿屯子找不幾個有母親做的好吃,小時候只有過年節或家裏來客人時,母親才做黃米飯。家裏來客人時,客人都讓母親做黃米飯,就是家裏沒有黃米時,母親會上鄰居借些。
鹹鴨蛋也是我的最愛,小時候每逢端午節家裏才能分鹹鴨蛋,如今超市裏壹年四季都有,每次逛超市看見鴨蛋攤總會多看幾眼,家裏沒有時就會買幾個。
甜食也很喜歡吃,每年紅白糖,冰糖糖塊類要吃十幾斤,有些菜裏也喜歡放糖。
我喜歡吃的東西都是物美價廉的,真的感謝改革開放,讓窮人過上過去富人的生活。
玉米面餅子和地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