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情篇
咬蔗須
咬蔗須,要睇毛,
短毛輸,長毛贏,無毛吾算數。
鬥柑
“篾”開柑,數柑核,
邊個核多就邊個贏,
吾準手賴就甘縮骨。
資料庫
往日,每到夏天柑橙上市之時,尤其是潮州柑橘大量上市之時,滿街便只見壹片黃澄澄的柑果。這時賣的人就會叫:“嚟(來)啦,潮州柑,肉紅包甜啰”。這樣場面,就連大人見了也不由得駐步,小孩就更不用說了。這時,西關街頭的壹些兒童就會各掏幾文錢,約上三二個人,從攤上買下柑來圍坐在壹起,高興地唱起鬥柑謠,壹人拿出壹個柑來開始玩鬥柑的遊戲。
氹氹轉
氹氹轉,菊花圓,
炒米餅,糯米團,
阿媽叫我睇龍船,
我吾睇,睇雞仔,
雞仔大,摞去賣,
賣得幾多錢?
賣得三百六十五個仙。
資料庫
炒米餅是曾經風行的超級小吃,當時每逢過年時節,親戚朋友間互相送禮,炒米餅就絕對少不了。制作炒米餅是壹種樂趣,小孩子往往幫忙,親自動手制作湊湊熱鬧。親友之間也會互相談論到底哪家做的炒米餅好吃。吃炒米餅在當時可以說是喝下午茶時的壹種享受,尤其壹些喜歡炒米餅的小孩,更加連飯都顧不得吃,肚子餓了就拿幾個炒米餅走家串戶,往往在吃飯時就已經飽了,這也算當時作為長輩的壹件頭痛的事。
炒米餅的具體做法是,把粘米粉炒熟,再把冰片糖加水均勻地攪拌,糖水的稀稠也決定了炒米餅的硬度。然後把炒米粉的糖水加在壹起,親手用餅印打成圓形狀,餅的表面還會有花紋、字樣裝飾。如果在制作糖水時加進肥豬肉,就成了豬肉餅。這樣就混有豬肉的香味,變得更加香脆了。
點蟲蟲
點蟲蟲,蟲蟲飛,飛到荔枝基,荔枝熟,摘滿屋,屋滿紅,陪住個細蚊公。
資料庫
這是西關老人逗孫兒常唱的歌謠,老人家壹邊唱壹邊把著孩子的手,教他雙手食指相對,壹觸即分,作蟲兒飛起狀。這個遊戲常常能逗得孩子咯咯地笑。早年的荔灣壹帶,壹灣江水綠,兩岸荔枝紅,歌謠唱的就是當年西關荔枝紅滿屋的情形。歌謠裏的“細蚊公”,指的就是小“嬰孩”,廣州人以小為尊,小小嬰孩,反被稱作“公”了。
黐塘尾
黐塘尾,
塘尾飛,
飛到菜田基,
田基有條蛇,
嚇親妳兩仔爺。
資料庫
相傳,捉蜻蜓的遊戲是壹個看田的老人教給小孩子玩的。
從前,有壹個老農在南岸種了壹畝地的黃瓜。瓜熟的時候,田中的蜻蜓特別多,可以講趕不盡,捉不玩。
後來,老農想了壹個辦法,取10多根細竹竿粘上魚膠,插在瓜棚中。蜻蜓壹撲上去,就會被粘住。
老農將蜻蜓捉在手中,又不忍心將它們捏死,於是用線捆起來帶回家給小孩玩,小孩自然玩得津津有味。
以後,老農便常捉蜻蜓帶給孩子們。孩子們也常常早早等在村口。親熱地稱老農為“塘尾公”。
“塘尾公”為提醒小孩捉塘尾時要留神田基中的蛇,便編了上面那首歌謠,教給他們吟唱。
煮飯仔
煮飯仔仔先落米,
風爐透火柴對齊,
千其吾好甘拿西,
我地吾系細蚊仔。
資料庫
這是六七歲的小女孩喜歡的遊戲,壹群人煞有介事、興致勃勃地取來小小的廚具,有火爐、茶煲、飯鍋、湯煲等,泥沙作米、樹葉草根為菜,有人切菜,有人煲湯,做好了大家還圍在壹起分而“食”之,妳壹言我壹語,十分快樂地沈浸於對成人世界的模仿當中。
鬥辣椒
紅辣椒,綠辣椒,
平時妳牙鑔嘴藐藐,
今日妳無膽同我撩。
資料庫
相傳,在西關南岸的壹個小山崗上,有壹棵野生椒得天獨厚,年齡不下100歲,每年所產的辣椒,小而硬實,有紅有綠。當地人稱紅的為母,綠的為公。用之來浸醬油,2枚就可以浸1斤,而且味道非常辣。
人若空口嚼這種辣椒,吃不到壹粒,就會被辣得翻腸倒肚。
種這棵樹的人名叫“辣椒王”。據說這棵辣椒之所以辣。乃因“辣椒王”是以壹種妙法種下,並且得到天地精氣。此也可謂西關壹奇。
清宣統初年,有壹日,在西關多寶路銀龍酒家,忽然來了壹個北方富商。此人好吃辣椒,入席上菜時,大談南北之菜,說北方之辣椒如何厲害,粵人根本不知辣味為何物。
未料,銀龍酒家的掌櫃聽後笑道:“非也,妳初入羊城,尚不知西關有壹棵‘辣椒王’,其椒人吃不過壹枚。”
富商壹聽怎麽都不信。掌櫃說:“是又如何?”
這人答:“假如是,我吃3枚;不過,妳也要吃我所帶的3枚。”
隨後,他又笑著說“妳們粵人真的不知北方辣椒。尤其四川,有壹種‘天府之王’,至今天下未有人敢試3枚,是椒中極品!”
見此人說的說得天花亂墜,當天就有人傳訊給西關男岸“辣椒王”,“辣椒王”即與富商約定,於下壹月在銀龍比椒試辣。並講好設3席酒,輸者包請,平手各半。
至比賽那壹天,大家應約來到。不少好事者也聞聲而至。
二人各將自己的辣椒送與對方驗過,並寫下保證書,說明椒中無毒。
比賽開始,二人同時放椒入口中細嚼,誰吐即誰輸。初試,富商臉上尚有微笑,稍候則面色轉青;最後,被辣得哇哇大叫,搖頭縮頸。
圍觀的人無不哈哈大笑。未幾,富商便難以忍受下去,只好將辣椒吐出,連連漱口,承認自己輸了。“辣椒王”卻既沒吐,也沒漱口,算勝。
後來,這棵辣椒樹枯死了,“辣椒王”也漸漸被人忘記,但吃辣椒之風卻在西關傳了下來。
路好行
行,行,行,
行到街邊拾個橙,
橙好食,
路好行。
資料庫
這是壹首西關舊時在教孩子剛剛學行走時哼唱的童謠,帶有鼓勵的意味。
搖籃曲
噯姑乖,噯大姑仔嫁後街。後街有哋乜嘢買? 有哋鮮魚鮮肉買。仲有鮮花戴,戴唔曬,丟落枕頭俾個老鼠拉,壹拉拉去隔條街。隔街有哋乜嘢買,有哋鮮魚鮮肉買,仲有鮮花戴,戴唔曬,……
資料庫
這是壹首西關婦女在哄孩子入睡時哼唱的童謠。
雞公仔
雞公仔,尾高高,
養兒養女唔好咁心粗。
唔好心肝唔好,
就唔記得父母嘅功勞。
排排坐
排排坐,食果果。
豬拉柴,狗燒火。
貓兒擔凳姑婆坐,
坐爛屎唿咪賴我。
資料庫
《排排坐》這首童謠講的是以前廣東農村的幼兒遊戲的場景。多由老壹輩的長輩分東西給孩子時,跟孩子唱的壹首童謠,教育孩子守秩序、有禮貌。
月光光
月光光,照地塘;年卅晚,摘檳榔;
檳榔香,摘子姜;子姜辣,買菩達;
菩達苦,買豬肚;豬肚肥,買牛皮;牛皮薄,買菱角;菱角尖,買馬鞭;馬鞭長,起屋梁;屋梁高,買張刀;
刀切菜,買籮蓋;籮蓋圓,買只船;
船沈底,浸死兩個番鬼仔,
壹個蒲頭,壹個沈底。
丫蟬喊
丫蟬喊,荔枝熟,
阿婆喊,買豬肉,
大人喊,俾滾水淥,
細蚊仔喊,俾米升焗。
落雨大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擔柴上街賣,
阿嫂教我做花鞋。
花鞋花襪花腰帶,
壹串珍珠兩邊排。
有錢打對鈴啉鼓,
冇錢打個石榴牌。
落大雨
落大雨,去睇燈,
唔見花鞋***手巾,
邊個執到畀番我,
買盒細茶謝妳恩。
個條手巾唔打緊,
個對花鞋值萬銀。
鞋頭種得三竿竹,
鞋尾種得壹籮姜,
中間起得壹層樓。
撈魚仔
花手巾,真引人,
基邊撈魚好過癮,
壹兜壹條好手運,
千祈唔好撈泥扮。
資料庫
舊時,在西關泮塘、南岸壹帶有不少田基,基邊綠草叢生,壹直蔓延到河裏。夏日,在田基邊,常常可見三五成群的小童手拿竹箕,拎著壹個鐵罐,興高采烈地到處搜尋“花手巾”。看準之後,將手中的竹箕“嗖”地壹聲猛地往下壹撈,水花四濺。再立刻往上壹提:哈哈,幾條“花手巾”就在竹箕中活蹦亂跳了。孩子們將“花手巾”放入桶中,看著魚兒在桶中遊來遊去,喜笑顏開,樂而忘返。
收賣佬
爛銅爛鐵,收買爛銅買爛錫。
爛銻罉、爛銅煲、銻煲,爛爛都買。
有乜玻璃酒樽舊嘅藥水樽,
有乜銅仙鎳幣,
書紙報紙舊嘅新聞紙,
有就趁貴拎嚟賣嘞……
街頭草藥
家有兩面針,
唔怕拳頭打入心,
若然被人錯打親,
立用大小二還魂。
賣懶
賣懶,賣懶,
賣到年年三十晚,
人懶我唔懶。
資料庫
西關人“買懶”的起因,有壹個與其他地方不同的傳說。
相傳,天上的王母娘娘有壹個果園,園中有不少仙花異草,春天開花,夏天結果,非常美麗。
果園中有壹棵蟠桃樹,樹上長著壹條大懶蟲。這條大懶蟲好吃懶做,每逢春天的時候就吃花葉,夏天的時候就吃果子。但到了冬天,大懶蟲就沒有什麽可以吃的了。
此時,大懶蟲便想鉆到樹中間去躲過這個難捱的冬天。王母娘娘這下可生氣了,於是派大神守住蟠桃仙樹,不準懶蟲睡到裏面去。但大懶蟲懶性難改,依然想往裏面鉆,於是王母娘娘壹聲令下,把這個屢教不改的大懶蟲打落塵土。
懶蟲下到凡間,看到羊城西關是塊風水寶地,於是就入了西關。
到了西關,懶蟲看到頑皮的西關兒童有機可乘,便立刻鉆進了小孩子的鼻子,變成了人人討厭的鼻涕蟲。
每逢半夜,小孩子睡著之後,大懶蟲就爬到小孩的背脊上,恢復了大懶蟲的原樣。因此,小孩第二天早上就大睡懶覺,不願起床。
臘月過後,春天就要來了,孩子們要早早上學,再也不能睡懶覺了。為了除掉這討厭的小懶蟲,孩子們便要點上燈籠,沿街叫著去“賣懶”。
這樣,過了大年初壹,孩子們就可以精神煥發地背著書包上學去。
這就是西關兒童“賣懶”的來歷。但到了今天,這種遊戲已蹤跡難尋了。
賣武行
咚咚砰!咚咚砰!
夥記慢打鑼。
打得鑼多鑼吵耳,
打得更多夜又長……
遊龍舟
龍舟舟,出街遊。
姐妹行埋莫打鬥,
封封利事責龍頭。
龍頭龍尾添福壽,
老少平安到白頭。
資料庫
五月五日(端午節)這天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楚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龍舟歌
龍舟龍舟,
遊呀遊遊。
遊到妳家門口,
它擺尾又點頭,
祝妳家有福祿壽:
福到妳家子孫平安,
祿到妳家財源又有,
壽到妳家老人童顏白發,
後輩人仔樂無憂。
資料庫
龍舟就是船上畫著龍的形狀或做成龍的形狀的船。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
打開蚊帳
打開蚊帳,打開蚊帳,
有只蚊,有只蚊,
快D拿把扇黎,
快D拿把扇黎,
潑走距,潑走距。
壹支竹仔
壹支竹仔會易折彎,
幾支竹壹紮斷折難。
心堅誌毅勇敢,
團結方可有力量嘿。
大眾合作不分散,
千斤壹擔亦當行。
齊***同力沒猜忌,
壹切都好順利好。
花雖好有葉滿枝,
月雖皎潔有未滿時。
孤掌莫持依,
團結方可幹大事。
資料庫
童謠推介
壹只螞蟻來搬豆,搬來搬去搬不動,
兩只螞蟻來搬豆,身體晃來又晃去,
許多螞蟻來搬豆,輕輕擡著壹起走。
挑花籃
小手指,挑花籃,
穿來織去變萬千;
有魚有蝦樣樣變,
我挑妳挑賽神仙。
資料庫
相傳,這種挑花籃的遊戲起源於壹種手工藝術、由順德“自梳女”傳出。以前,順德的壹些婦女(多是繅絲女工)梳起頭發以示終生不嫁,人稱“自梳女”。她們大多到城中以打毛線織毛衣為生。
這些自梳女打出的毛衣有各種各樣的圖案。由於她們終日將毛線在手中繞來織去,久而久之便玩出了各種各樣的花式圖案。有時閑下來,她們也以此作為壹種遊戲,消遣時日。
到了清朝末年,不少“自梳女”來到西關做女傭,於是將這種娛樂方式教給了西關的孩童,漸漸地就演變為挑花籃的兒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