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美食評鑒與料理節目、交通與網路都不發達的年代,幾百年前壹道鄉下的地方料理該如何「爆紅」?得靠說故事。
常常下江南四處品嘗美食的乾隆皇故事最多,這如同是由皇上點評、古代中國版的美食評鑒。這類
龍須粥的真相── 意外美妙的剩菜雜燴
傳說乾隆皇帝南巡時來到泉州羅甲村,這是個壹窮二白的村落,沒什麽好菜可端上臺面招待皇帝,正好有壹位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想盡辦法翻出壹些之前剩下的豬骨、魚刺,處理幹凈後全扔下鍋熬湯,她再加入面線碎與地瓜粉,做出了壹碗有模有樣的 乾隆吃了龍心大悅,進而賜名
然而只要多看幾則同類型的故事就會知道,沒有正式歷史文獻的典故多是穿鑿附會,不過看似無稽的傳說的確能為許多荒僻的鄉土料理增香添色,有助於各地方菜的推廣普及,就有如古代至尊版的東方美食指南,放到現在來看,也算是壹種「說故事行銷」的古早案例──至於皇帝本尊是否真的明察暗訪到過當地,反而沒有人會深究了。
這龍須珍珠粥就是許多人愛吃的糊狀面,福建泉州人更是死忠支持者。面線糊是許多老泉州人的早餐,別處是燒餅、饅頭配油條,他們則喜歡壹碗面線糊配上壹根油條,這是壹整天的活力來源。有道是「沒吃過面線糊,就不算是泉州人」。
這道小吃除了主原料有細面線、地瓜粉,還可加入如大腸、小腸、蝦仁、豬肝、魷魚、鴨心、豆腐、鹵蛋、煎蛋、醋肉(炸肉片)、香腸、香菇等多種配料。
好吃面條必備:海的鮮味和大骨甘香
看壹碗面線糊是否合格的關鍵則在於湯汁。合格的面線糊要色澤通透,湯汁濃稠且糊而不爛,鮮香淡雅,並兼具海鮮與大骨的香味,湯底最後用地瓜粉漿勾芡,也是不可少的步驟。面線條如果僅是熟而不爛,就只是普通的湯面而不能被稱為面線糊。
不論義大利、日本、中國北方,通常嗜吃面者都愛吃比較Q、筋道且彈牙的口感,
制作上按照湯底不同,泉州面線糊分為 魚湯派的湯底主要是由小魚、魚骨、蝦米等熬成,味道鮮美而清淡。而骨湯派是由豬大骨熬成,湯濃而味甘。現在各家湯底雖略有不同,但「魚湯派」與「骨湯派」之分已不明顯了, 多半是融合兩者為壹體。
基本做法是將蝦殼包於紗布放入鍋中,加水以中火煮半小時,撈起蝦殼湯汁過濾待用;把熟魚肉先撕成絲備用;將豬骨湯混合蝦殼湯汁煮沸後,將面線稍稍壓碎放入湯鍋中,加鹽與柴魚粉調味。再把地瓜粉調水徐徐舀入鍋中,並不停推勺至面線浮起, 鍋中湯汁成糊狀為止。最後根據各人喜好,加入鹵大腸、小腸以及各種熟食品與油條, 撒上胡椒粉、芹菜末或香菜末即成。
而面線有白有紅(嚴格來說是焦糖色)。焦糖色的面線,與意面、伊面的誕生壹樣,都是出自於中國由內地往外地謀生的百姓,為了方便攜帶長期保存,將面食以蒸或炸等方式制作而成,白面線經過高溫蒸或炸,在脫水過程中焦糖化而變成焦褐色。像在中國臺灣除了象征富足的豬腳面線用的是白面線外,其他蚵仔或大腸面線用的紅面線,最早都是因為被迫離鄉背井討生活的閩南人所做出來的。
泉州面線糊在清代來到中國臺灣之後,傳到中國臺灣各地,依當地物料出產的差異而加入不同材料,逐漸演變為以柴魚湯頭為底,以大腸和蚵仔等單壹性食材為配料的北部面線;以大骨加柴魚為高湯,大腸、蚵仔、肉羹、小腸等為配料的中部口味;以扁魚或柴魚、蒜酥、香菇、蝦米等為湯頭,有著大腸、蚵仔、肉羹、小腸、魚肉、魚漿等配料最豐富的南部面線。
而 調味醬料則為烏醋、辣椒醬、辣油、蒜泥、香菜。我小時候住高雄,因為吃的都是有魚羹和肉羹的面線羹,後來在臺北吃到加蚵仔的、口味清淡的面線覺得很不習慣,在高雄吃面線羹還會加店家特制的辣醬。
我以前最常吃的是壹間開在高雄苓雅市場的「金龍」面線羹。除了面線羹之外,它的炒米粉、米糕和豬血湯也都非常好吃。
整整十五道工序,手工面線不含糊
中國臺灣的面線羹多半使用紅面線,以鹿港為大宗出產地,其他手工面線制造地還有臺北的木柵、萬華,中中國臺灣清水,臺南麻豆、嘉義布袋、高雄燕巢與外島金門等, 依舊堅持以手工制作、日照曬面線的傳統制法。
正統手工面線的工序非常繁瑣,可細分為十五個步驟,分別是:攪拌、分塊、搓包、落包、流疏、圈環、開線、過尾三、過尾二、過尾、提、弓、批、包裝。也就是在和面、揉面之後,將粗棒狀揉搓成圓細條狀,以倒八字形環繞在兩根桿上,接著放入醒面槽醒面後,再將面條稍微拉長到約壹百五十公分再醒壹次。
然後用「拉」、「甩」、「扯」、「拖」、「彈」的功夫, 將面線拉至三到四公尺,再將半幹的面線折成傳統的八字形,曝曬時間晴天約壹天, 陰天兩到三天,使其幹透後即可進行包裝販售。
以鹿港為中心的中部面線口感較為細軟,高雄的面線則比較粗厚且有嚼勁,口味自然也比較甜。金門的面線則跟泉州壹樣用的是白面線,配料除了蚵和大腸還加了豬血。馬祖的老酒面線也是使用白面線,配料則有肉絲、煎荷包蛋和蘿蔔絲,不但肉絲會先用老酒腌過,煎蛋也會以老酒先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