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閣香油
大慈閣香油歷史久遠,源遠流長。
大慈閣香油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內的香油坊。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皇帝途經保定,因機緣際會,大慈閣香油被乾隆皇帝欽點為禦用膳食。
大慈閣香油選料上乘、做工嚴謹,以精選的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藝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傳統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
秉承古寺悠久歷史,大慈閣香油以精選芝麻為原料,利用小石磨采用特殊工藝加工制作,保持了芝麻香油的古樸風味,其顏色呈棕紅色,清澈透亮,味香持久。大慈閣香油歷代薪火相傳,雖歲月變遷,但其風味依舊。
大慈閣香油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秀的內在品質飽經歲月洗禮並傳承至今,成為古城保定傳統素食文化之瑰寶。
大慈閣素面
大慈閣素面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原產自大慈閣禪院的齋堂,距今已有八百年歷史。
大慈閣素面屬於佛素範疇,即寺廟裏的素齋,註重清淡、善巧。
大慈閣素面有養眼之面、開胃之面、印心之面之美稱。
養眼之面:面相好是大慈閣素面首個標準,大慈閣素面強調外觀擺型、顏色搭配。面白、湯棕,配上綠菜、番茄、香菇,增進食欲。
開胃之面:主要在湯料的熬制,俗話說:面在味,味在湯,湯顯功。味道即王道,面湯要熬,輔以養生的枸杞、大棗、當歸、姜絲等味料,經過文武火數小時的交融煮制,輔料完全釋放湯中,濃醇深厚,形成大慈閣素面獨具匠心之味!
印心之面:好面自有好滋味,大慈閣素面之面粉取自麥心而成,根根勁道爽滑,加之配以大慈閣自產的大慈閣香油、大慈閣麻醬做調味品其回味無窮!
大慈閣素面,吃的不僅僅是味道,吃的是健康、吃的是功德、吃的是文化、吃的是歷史、吃的是傳承!
大慈閣醬菜
大慈閣醬菜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創始人元朝易國公何伯祥之弟何伯策。清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大慈閣醬菜被乾隆皇帝品嘗後大加贊賞,遂欽點大慈閣醬菜為禦用膳食。
大慈閣醬菜為傳統工藝醬制,做工精細、用料考究。
大慈閣醬菜購進原料,務求精良,不惜重價。如收購小紅蘿蔔,論個給價,但必須保持嫩脆。收購韭菜花,則要鮮嫩的純花,不帶花籽、花鈴。但收購價格往往要高於普通韭菜花的壹倍。這樣的原料制成的成品,質優則無柴,食之無渣滓。
大慈閣醬菜為保證口味純正,其售賣環節要求嚴格,醬菜要存放在醬缸內,售賣多少出缸多少,從出缸到顧客手中都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
大慈閣醬菜營養豐富、品種眾多,有大慈閣醬包瓜、大慈閣醬八寶菜、大慈閣醬黃瓜、大慈閣醬子蘿、大慈閣醬地露、大慈閣醬五香疙瘩頭、大慈閣醬花生仁等三十個品種。
數百年來大慈閣醬菜既保留了自己北方風味的優良傳統,又逐步吸收南方醬菜特長,形成自己獨有的生產工藝,始終保持著甜、鹹、嫩、脆,醬香濃郁的老輩子口味。
大慈閣糕點
大慈閣以“市閣淩霄”之美譽位居“上谷八景”之首,成為古城保定的象征,故有“不到大慈閣,何曾到保定”之說。大慈閣自古為佛教聖地,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慈閣糕點鋪始於南宋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大慈閣糕點歷史久遠、世代相傳、味美色佳、獨具風味。
大慈閣糕點有外用糕點、內用糕點兩大類,講究現吃現烤,味美色佳、獨具風味。
外用糕點主要用於進貢、饋贈、恩賞等。
內用糕點分為應時糕點、常年糕點、到門糕點、宴席糕點、節用糕點五類,各類皆獨具特色。
應時糕點是根據花卉開放季節而制作,有春季的藤花餅、百合餅;夏季的薄荷餅、綠豆餅;秋季的菊花餅、桂花餅;冬季的蘿蔔餅、豆沙餅等。常年糕點有大酥合、菊花酥、百合酥等。到門糕點是專作賓客上門款待用,如壹口盅、棉花糖。宴席糕點是根據宴席的性質而做,如壽宴用“壽”字餅、“如意”餅等。節日糕點有元宵、月餅等。
大慈閣糕點是歷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保定傳統飲食文化中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