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初三常考文言文的翻譯

初三常考文言文的翻譯

1. 中考文言文各種字的翻譯,要常考的

之(壹)作代詞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這(件)事”等,如: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

(《陳涉世家》)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二)作助詞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時可不譯。

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論戰》)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愛蓮說》)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3、音節助詞。

用來調整音節,無意義,壹般不翻譯。如:①公將鼓之。

(《曹劌論戰》)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誌。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滿井遊記》)(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

如: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者(壹)結構助詞譯作“……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於名詞性短語。如: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睢不辱使命》)(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後表示停頓,謂語部分壹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而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1、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也可譯為“又”。

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核舟記》)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

(《陳涉世家》)②環而攻之而不勝。(前壹個“而”字就表示承接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

如: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②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③環而攻之而不勝。

(後壹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4、遞進關系,可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醉翁亭記》)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十則》)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愚公移山》)其(壹)作代詞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壹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狼》)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裏”。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二)作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測、反詰、願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相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麽”、“難道”。

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壹個“其”可譯作“難道”,後壹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唐睢不辱使命》)(三)作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

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以(壹)作介詞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嶽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前壹個“以”表原因,後壹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

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壹毛。

(《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二章》)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

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

(《出師表》)(二)作連詞1、表示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裏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

(《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

(《嶽陽樓記》)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前。(《出師表》)(三)作動詞可譯為“認為”。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焉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裏”。

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3、代詞,相當於“之”。

如:忽啼求之,父。

2. 初中文言文常考句子(帶解釋)

2011年中考教材文言文常考句子翻譯歸納 第壹冊 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習舊的知識,進而懂得新的知識,這樣的人可以做老師了。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光讀書學習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卻不去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3.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默默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學習卻不感覺滿足,教導他人不知疲倦。

4.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在壹起行路,壹定有可以作為我的教師的人在中間;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消逝的時光像這河水壹樣呀!日夜不停。 7.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醫生喜歡給沒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為自己的功勞。

第二冊 8.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這裏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9.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非常快樂,自由自在。

10.寒暑易節,始壹返焉:冬夏換季,才往返壹次呢。 11.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青苔碧綠,長到臺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簾子中。

12.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 1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我唯獨喜愛蓮花,它從汙泥中長出來,卻不受到汙染,在清水裏洗滌過但是不顯得妖媚。

14.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唉!對於菊花的愛好,陶淵明以後很少聽到了。

對於蓮花的愛好,像我壹樣的人還有什麽人呢?對於牡丹的愛好,人數當然就很多了。第三冊 15.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曰。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三峽七百裏中,兩岸山連著山,沒有壹點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足以遮擋天日。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陽和月亮。

16.雖乘禦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沒有這樣快。 17.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院的地面上月光滿地,像積水那樣清澈透明,裏面有藻、荇等水草交錯,原來那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

18.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他喜歡安安靜靜的,很少說話,不羨慕榮華利祿。

喜歡讀書,不鉆牛角尖。 19.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惜去留:親友請客,五柳先生就毫不客氣地喝酒,而且喝醉方休,醉後就走,不和別人虛情客套。 20.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簟瓢屢空,晏如也:簡陋的居室裏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風和陽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許多補丁,飯籃子和瓢裏經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21.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不為貧賤而憂慮悲傷,不為富貴而匆忙追求。

第四冊 22.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北方有人欺負我,我想借助妳的力量殺掉他。 23.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並且有很多胡須的人是蘇東坡。

24.燕雀安知鴻鵠之誌哉:燕雀怎麽知道鴻鵠的淩雲誌向呢! 2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26.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世間有了伯樂,然後才有千裏馬。千裏馬經常有,可是伯樂不會經常有。

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馬,也只是辱沒在仆役的馬夫的手裏,和普通的馬壹起死在馬廄的裏面,不因為日行千裏而出名。 27.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日行千裏的馬,吃壹頓有時吃完糧食壹石。餵馬的人不知道它能夠日行千裏,而沒有餵養。

所以這樣的馬,雖然有日行千裏的才能,但是吃不飽,力氣不足,才能和優點不能從外面表現。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馬壹樣都做不到,怎麽能要求它能夠日行千裏呢? 28.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駕馭它不采用正確的方法,餵養它不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才能,千裏馬嘶鳴,卻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著馬鞭站到它的跟前,說:“天下沒有千裏馬!”唉,難道是真的沒有千裏馬嗎?恐怕是真的不認識千裏馬啊!第五冊 29.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有奇異形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30.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遊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 31.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壹體。

3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而在於山水之間。

欣賞山水的樂趣,領會它在心裏,並寄托它在酒上。 33.安得廣廈千。

3. 初中考試常考翻譯的文言文句子有哪些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口技》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學兒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銘》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陋室銘》

絕艷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三峽》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記承天寺夜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送東陽馬生序》

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嶽陽樓記》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醉翁亭記》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出師表》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魚我所欲也》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4. 給幾篇初中常考的文言文 帶翻譯 最好帶些題 原文的字數在100字左右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山不在於高,有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於深,有龍就成了靈異的水;這是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覺得簡陋了。青苔長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眼簾。說笑的都是有學問的人,來往的人沒有庸俗的人。可以彈不加裝飾的琴,讀經書。沒有笛聲擾亂耳朵,沒有官府的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廬,西蜀有子雲亭,孔子說,有什麽簡陋的呢?

5. 中考必備文言文翻譯(人教版)

①公與之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二)作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時可不譯。如:

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嶽陽樓記》)

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6. 初三下學期所有文言文的翻譯

1.《公輸》 公輸盤為楚國造了雲梯那種器械,造成後,將用它攻打宋國。

墨子聽說了,就從齊國起身,行走了十天十夜才到楚國國都郢,會見公輸盤。公輸盤說:“您將對我有什麽吩咐呢?”墨子說:“北方有壹個欺侮我的人,願借助妳殺了他。”

公輸盤不高興。墨子說:“我願意獻給妳十鎰黃金。”

公輸盤說:“我奉行義,決不殺人。”墨子站起來,再壹次對公輸盤行了拜禮,說:“請向妳說說這義。

我在北方聽說妳造雲梯,將用它攻打宋國。宋國有什麽罪呢?楚國有多余的土地,人口卻不足。

現在犧牲不足的人口,掠奪有余的土地,不能認為是智慧。宋國沒有罪卻攻打它,不能說是仁。

知道這些,不去爭辯,不能稱作忠。爭辯卻沒有結果,不能算是強。

妳奉行義,不去殺那壹個人,卻去殺害眾多的百姓,不可說是明智之輩。”公輸盤服了他的話。

墨子又問他:“那麽,為什麽不取消進攻宋國這件事呢?”公輸盤說:“不能。我已經對楚王說了。”

墨子說:“為什麽不向楚王引見我呢?”公輸盤說:“行。” 墨子見了楚王,說:“現在這裏有壹個人,舍棄他的華麗的絲織品,鄰居有壹件粗布的短衣,卻打算去偷;舍棄他的美食佳肴,鄰居只有糟糠,卻打算去偷。

這是怎麽樣的壹個人呢?”楚王回答說:“這人壹定患了偷竊病。”墨子說:“楚國的地方,方圓五千裏;宋國的地方,方圓五百裏,這就像彩車與破車相比。

楚國有雲楚大澤,犀、兕、麋鹿充滿其中,長江、漢水中的魚、鱉、黿、鼉富甲天下;宋國卻連野雞、兔子、狐貍都沒有,這就像美食佳肴與糟糠相比。楚國有巨松、梓樹、楠、樟等名貴木材;宋國連棵大樹都沒有,這就像華麗的絲織品與粗布短衣相比,從這三個方面的事情看,我認為楚國進攻宋國,與有偷竊病的人同壹種類型。

我認為大王您如果這樣做,壹定會傷害了道義,卻不能據有宋國。”楚王說:“好啊!即使這麽說,公輸盤已經給我造了雲梯,壹定要攻取宋國。”

於是又叫來公輸盤見面。墨子解下腰帶,圍作壹座城的樣子,用小木片作為守備的器械。

公輸盤九次陳設攻城用的機巧多變的器械,墨子九次抵拒了他的進攻。公輸盤攻戰用的器械用盡了,墨子的守禦戰術還有余。

公輸盤受挫了,卻說:“我知道用什麽辦法對付妳了,但我不說。”楚王問原因,墨子回答說:“公輸盤的意思,不過是殺了我。

殺了我,宋國沒有人能防守了,就可以進攻。但是,我的弟子禽滑厘等二百人,已經手持我守禦用的器械,在宋國的都城上等待楚國侵略軍呢。

即使殺了我,守禦的人卻是殺不盡的。”楚王說:“好啊!我不攻打宋國了。”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壹個三裏內城墻、七裏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 攻都不能夠攻破。

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另 壹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 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

幫助的人少到極點時,連 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 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間小溝中被任用,傅說從築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膠鬲從賣魚鹽的商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中獲釋)被舉用,孫叔敖從海邊被舉用,百裏奚從奴隸市場上被(贖回)並被舉用。因此,上天將要把巨大的任務交給這個人的時候,必定先使他的心誌受到磨難,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經受饑餓,使他受到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利。

用(這樣的途徑)使他內心受到真酣,性情更加堅韌,增加他原來所做不的事情。 壹個人經常犯錯誤,這樣以後才能改正,心情受到困擾,思緒受到梗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

(壹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在臉色上,(將吟詠嘆息)吐發在語言之中,然後才能知道。壹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實力相當的國家來給以壓力,這樣的國家常常會滅亡。

這樣以後,才會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因沈迷安樂而衰亡。 4.《魚我所欲也》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

(如果)兩樣東西不能壹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

(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幹茍且偷生的事。

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麽,壹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麽,壹切可以。

7. 中考文言文翻譯

壹、重點復習

1、《桃花源記》

2、《陋室銘》

3、《三峽》

4、《記承天寺夜遊》

5、《送東陽馬生序》

6、《小石潭記》

7、《嶽陽樓記》

8、《醉翁亭記》

9、《陳涉世家》

10、《唐雎不辱使命》

11、《出師表》

1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3、《魚我所欲也》

14、《曹劌論戰》

15、《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翻譯技巧

1、不要望文生義:認真領會原文,把詞放入句中去理解,把句放入篇中去理解。

《桃花源記》中“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中的“絕境”就不能望文生義理解為 “沒有出路的境地”。從全文看,“絕境”是“與世隔絕的地方”。

2、落實關鍵詞:《狼》 “其壹犬坐於前”, “犬”在句中是名詞作狀語,為“像狗壹樣”。

3、補充省略詞句: “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這裏的“再”“三”後應補譯上“擊鼓”。

4、主要用直譯,不便表達時則用意譯補充:如“明察秋毫”,直譯為 “能看清楚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應意譯為“能看清楚很細小的問題”。

5、有些詞可以略去不譯:助詞壹般只起表達語氣的作用,多數可以不譯;有的助詞表示停頓,也無需譯;有的字只是輔音,可不譯;有的字是連接作用,也可不譯。如“夫戰,勇氣也”, “夫”是發語詞可不譯。

6、地名、人名、官名、年號、帝號或古今意義相同的詞,都可照抄不譯。如尚書、大學士、山陰(縣)、正德年間….可照抄不譯。

7、語序:文言文有介賓短語後置、賓語前置、主謂倒置、定語後置等,翻譯時要註意按現代語序調整。如“屠懼,投以骨”(《狼》),應譯為“屠戶害怕了,把骨頭扔給狼(啃)”。

8、語境:譯文要保持原文的語境,如陳述、贊嘆等都應該統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