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從土裏炒出來的味道

從土裏炒出來的味道

妳吃過的美食,或紅燒、或清蒸、或油炸、或燉煮,可有吃過用土炒的食物嗎?對的,妳沒有看錯,就是用土炒的,壹點沒有開玩笑。

在我的家鄉,就有這麽壹種從土裏炒出來的吃食,名曰“炒祺”。

說到這裏,不得不先說下我的家鄉,有讀過唐代詩人王維的那首《鳥鳴澗》嗎?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沒錯,詩中描繪的這麽幽靜美麗的地方就坐落在我的家鄉----山西省垣曲縣。

垣曲縣,又稱“舜鄉”,即舜帝故裏,黃河邊上,中條山下壹個悠遠的縣城,隸屬山西的運城市。黃河自不必說它的源遠流長;中條山,資料記載它的“山齡”和地球的“球齡”差不多,其“基底”可以推到地質年代的“太古代”和“元古代”,距今30多億年了,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中國文明起源的黃金地段,且它還有著豐富的銅礦資源,2005年高考全國卷壹語文試題裏的第壹篇閱讀文章說的就是家鄉的中條山,那年高考做全國卷壹的朋友可能會有印象;考古發現的垣曲“世紀曙猿”是迄今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高等靈長類動物化石,距今約4500萬年......;另外家鄉還有華北地區唯壹的原始森林----歷山原始森林,被譽為“華北動植物物種基因庫”。

雖然家鄉有著諸多可稱贊的事情,可對於普通大眾來說這些都太宏大,太遙遠,相比之下,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食物來的最實在,最接地氣,無疑不得不說下炒祺。

炒祺,乃家鄉垣曲獨有的純手工制作的面食,如麥麗素大小呈顆粒狀,似散落在民間的零食,色澤焦黃,口感清脆,健脾養胃,香醇可口,味美余長,耐放易存。據說已有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相傳為古時舜帝攜娥皇女英,暢遊垣曲歷山炒祺窪所留下的。

說到它的獨特,緣之是在土裏炒制,當然這裏說到的土肯定也不是壹般的土,不是馬路邊,田地裏隨處可見的泥土,是家鄉特有的壹種無汙染的觀音土,因顏色為白色,俗稱“白土”,土質極其綿密。據說這種土是來源於太行山,不過我沒有去考證過,至於對否亦不能判定,家鄉北面接的就是太行山,我想應該是真的。

在家鄉,家家戶戶都會做這個,所需要的材料也都是家常食材,做法亦不復雜。

原料和口味:

主要原料:面粉,雞蛋,花椒葉,芝麻,食用油,食用鹽/白糖,白土。

傳統口味:雞蛋味、芝麻味、五香味(雞蛋的口感酥點,芝麻和五香的脆點);當然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通過變換輔料來做出不同的口味。

制作流程:

1.白土要提前準備好,本是呈塊狀,要碾碎且用篩子過壹下,去除雜質;

2.準備面團。制作時將白面粉,加以食鹽、芝麻、食用油、雞蛋、花椒葉等,像揉饅頭面壹樣揉好放置待餳,這當中要用溫水和面(老家的做法壹般都是將鹽化在溫水裏,用溫鹽水和面,這樣面團的鹹度會均勻,北方人好鹹,壹般都做鹹味的);

3.面餳妥後用桿面杖桿成厚薄適度的餅,切成壹條條的長塊,再將它切成壹小塊,最後搓成圓形的(當然形狀和大小可以根據自己喜好變化,因為圓形容易炒制,家鄉多以圓形為主);

4.燒土過程。土和面都已準備好,就該燒土了。在院子裏,架起大鐵鍋,將白土倒入,燒火直到沸騰(老家做這個壹般都是燒柴火,柴火燒出來的香),此過程和燒開水壹樣,燒沸的土和燒開的水壹樣冒泡泡,感覺挺神奇的吧,是不是有點想象不到土還能沸騰;

5.炒制過程。將備好的壹粒粒小面團倒入沸土之中,片刻後,用鐵鏟不停地徐徐攪動,直至炒熟(類比炒菜);

6.最後用篩子將其篩出,用幹凈抹布擦凈附著在上面的白土後就可以吃了。

記憶裏,小時候即90年代初,家裏時常會做這個,過年自不必說,那會物質不豐富,自制的這些吃食格外受歡迎。每次只要家裏做這個,我們也不出去玩了,就等著母親做好,做好後母親都會左鄰右舍分壹點;自己出去玩,上下口袋揣的全是,分給小夥伴們吃,大夥壹起吃,咬著發出嘎嘣嘎嘣的聲音,很是開心。

炒祺因其耐放易存的特點,最適合外出帶,還有重要的壹點就是它帶著家鄉的水、家鄉的土,可治療水土不服,家鄉的人兒出遠門都會帶上壹點,每天吃壹點,就平平安安的換了肚子。前段時間較火的電視劇《女醫 · 明妃傳》裏不是也說到觀音土,呈白色,可治腹瀉,當時看的時候就想到家鄉的這種土。我想炒祺之所以治水土不服也是因為這種土的緣故吧。

記得2008年到上海讀大學,母親就有給準備的,其實沒離開過家鄉之前,壓根沒覺得這玩意有多特別,因在老家就是極其平常的東西。當我帶給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們吃的時候,她們都好驚訝,不知道還有從土裏炒出來可以吃的東西,這時才驚覺到家鄉的這種吃食有多特別;再到後來畢業工作,帶給同事們吃,同樣的驚訝。記得有個山西大同的同事,他說他從來不知道這個;有在省內讀大學的高中同學也說,他們帶給同學們吃,也感到驚訝,並且他們同學中很多也都是山西人,不過都是山西其他地方的,可見炒祺的獨特了吧。曾經還問過母親,到底什麽人發明的這個,母親也不知道,籠統的說是老祖宗。

凡事都有兩面性,炒祺也沒能幸免,它因其用白土炒制而獨特,但也因其受限制,家鄉外的很多朋友因為是從土裏做出來的都不太樂意吃,外加地域的差異,家鄉的這種特產也壹直沒有打開它的市場。

家鄉不斷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家鄉的人兒也嫌麻煩不太願意做它,外加現代豐富物質的強烈沖擊,炒祺也不如以前繁盛了。雖現在在縣城的很多商鋪都能買到,不過也是少部分的人做的,我想隨著時間的慢慢推移,過上某些年後它會不會沒落直至消失呢?聽說炒祺已被列入第壹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手工技藝類項目,受政府保護。這是壹件好事,可不是也反映出它的危機嗎?

作為土生土長的垣曲人,力量也極其微小,其實像這種本身就局限的傳統吃食讓其大肆占領市場似乎也沒有必要,只是不想它被掩埋在時光裏,故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寫下這篇文章讓更多人了解到飲食文化中還有這麽壹種傳統特別的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