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許昌有什麽好玩的?

許昌有什麽好玩的?

漢魏故城:位於許昌縣張潘鎮古城村,距許昌市18公裏。據民國廿二年《許昌縣誌》記載:“許昌古城(即漢魏故城)在城東30裏,圍九裏壹百二十九步。相傳曹操所築,今存遺址。”至今城垣輪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層清晰可見,漢磚瓦塊俯拾皆是。據考,當時城內建築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築有許昌宮、景福殿、承光殿、永始臺、丞相府等。三國魏人卞蘭作的《許昌宮賦》和韋誕、何晏作的《景福殿賦》流傳至今。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受禪臺:位於許昌市西南17公裏的繁城鎮。公元220年,漢獻帝在文武百官的請求下,宣告願意讓位。曹丕在此接受獻帝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稱魏文帝,自此開始了我國魏、蜀、吳三國時代。 受禪臺原為青磚護坡,兩側砌有臺階,臺頂四周有石雕欄桿,平臺中央有壹遮陽涼亭,上設龍墩寶座。經千余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長寬的二層凸狀臺基存在。由漢禦史大夫王朗撰文、禮部尚書梁鵠書寫,大理寺武亭侯鐘繇鐫刻的《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具體詳實地記述了獻帝禪讓、曹丕稱帝的歷史事實,俗稱三絕碑。現為國家壹級保護文物。 春秋樓:據《三國誌·蜀書》記載:“建安五年(200年),曹公東征,先主奔袁紹,曹擒羽以歸,拜為偏將軍,禮之甚厚。”在此史實基礎上,《三國演義》作了不乏附會的詳盡描寫:為保護甘糜二皇嫂的安全,關羽在“土山三約”之後歸附曹操。曹操賜給關羽府宅壹處,讓關羽與二皇嫂***住。關羽分壹宅為兩院。皇嫂居內院,關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樓,為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之處,即春秋樓也。 春秋樓古建築群,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後經多次修葺。1995年許昌市人民政府斥資1500萬元對春秋樓文物景區進行大規模修建,還新辟了春秋樓廣場。春秋樓現屬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灞陵橋:原名八裏橋。明嘉靖《許州誌》記載:“八裏橋在(許州)西八裏,相傳為曹操送關羽之所。”關羽被擒到許昌後,曹操“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意欲留之。但關羽“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曹軍部將欲追之,曹操斷然制止曰:“彼各為其主,勿追也。”橋旁有明末將領左良玉題寫的“漢關帝挑袍處”石碑。為推崇關羽忠義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橋西建關帝廟,設像以祀。上世紀80年代以來,許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灞陵橋、關帝廟景區進行修葺,如今灞陵橋關帝廟已是雕梁畫棟,蔚為壯觀,此廟現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毓秀臺:毓秀臺在漢魏故城西南隅,建於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為漢獻帝祭天所築,高約15米,面積為4000平方米,有臺階99級,是用青磚鋪就的祭祀廣場。每年秋分時節,漢獻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來祭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昔日的毓秀臺掩映在林蔭之中,綠意擁簇,高接雲天。臺下布列著數十座豪華的宮殿式古建築。是漢獻帝祭祀前暫時休息的地方。毓秀臺比同為皇家祭天場所的北京天壇早建千余年。 射鹿臺:射鹿臺位於城東北許昌縣許田村西。相傳為漢獻帝與曹操、劉備等狩獵射鹿處。現臺高約10米,面積約4000平方米。由於射鹿臺四周田野多為鹽堿地,茫茫蒼蒼,似瑞雪初降之狀,故被後世稱為“許田積雪”,為許昌十景之壹。 華佗墓:華佗墓在許昌縣蘇橋鄉石寨村,距許昌市15公裏。華佗墓內安葬著三國時代傑出的醫學家華佗。墓高約5米,周圍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徹有六角形花墻環墓壹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醫華公之墓”石碑,系當地從醫者所立。據傳,由於華佗醫術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願專為曹操壹人服務,便托辭探家回鄉。曹操派人將華佗押回許昌,打入牢獄,迫害致死。華佗在群眾中享有極高的威望,他救死扶傷的故事仍流傳於此間,至今墓前香火不斷。 張公祠:張公祠亦稱張公廟,位於許昌縣張潘古城西北部,距許昌市18公裏。相傳,當年劉備、關羽和張飛兄弟三人來許拜見獻帝時,張飛在此居住,後人稱張公祠或張公寨。《嘉靖許州誌》記載:“張公祠始建於漢魏,重修於嘉靖7年(1528年)。”祠廟建於8米的高臺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畝。原有殿、堂、樓、閣、亭、臺、庵50余間,廟中奉祀劉備、關羽和張飛。廟前有三姓柏,壹樹松、柏、檜三個品種,像征著桃園三兄弟。山門內東西墻壁上各嵌有壹塊青石,東雨石,西風石,二石有預測陰晴風雨的功能。另還有張飛井和三義殿等遺跡。 此外還有曹操割發代首處、張遼城、永始臺、湣帝陵、伏皇後墓、董貴人墓、張、潘二妃墓、八龍冢、王允墓、馬騰墓、曹彰墓、郗慮墓、徐晃墓、夏侯淵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賈詡墓、徐庶之母墓、司馬城等眾多三國遺跡散布在許昌各縣(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遺址、墓葬、橋梁外,許昌各縣(市)境內相繼出土了大量的漢磚漢瓦、漢代銅器、錢幣等文物。在漢魏故城附近,出土過制作精美的鳥紋、繩紋板瓦,魚紋、雲紋、花葉紋畫像磚,上稱“千秋”、“萬歲”字樣的青磚和瓦當,飾龍鳳戰車圖形的空心陶立柱等。還出土有漢代銅鼎、銅矛、馬銜、車飾、箭簇、錢幣和曹魏時期大型行軍造飯鍋,石碾及犁鏵等。1985年在古城皇宮遺址區出土了壹件深浮雕四神柱礎,上雕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圖像,據考為許都宮殿建築構件,屬國家壹級文物。 三國時期的壹些地名村名壹直沿用至今,如鄢陵縣的“馬欄”村,相傳 是當年曹操的牧馬草場,《鄢陵縣地名誌·馬欄》載:“東漢末年曹操屯兵牧馬於此。”如鄢陵縣的“議臺”村,相傳是當年曹操聚集群臣議事的場所,《鄢陵縣誌》載:“議臺……世傳曹操所築。嘗集官僚議事於此。”如許昌縣的“哭佗”村,今更名為“呼佗”。相傳華佗死後,其妻千裏尋夫至此痛哭不止難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區的“碾上”村,相傳許下屯田時,這裏是曹軍碾米的集中場地。此外尚有“運糧河”、“槍桿劉”等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