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宅子"就是事先從野外選擇壹個小碗大的圓石頭,持回家來,然後將石頭洗凈,放在竈火裏燒紅,取出後放置於壹把馬勺中,上面澆上半碗上好的黑醋,石頭立刻噝噝作響,散發出大量石炭酸的氣體。須有二至三人同時行動,壹人手持火把在前引路,開房門,進各房;掌勺人緊跟其後,沿每個房間四角轉壹圈子,讓室內彌漫炭酸煙氣,出門時要在門坎上澆點醋;第三人手提燈籠緊跟掌勺人,並隨手關門。三人壹行,快步行走,避免石頭冷卻,不冒煙;最後送出大門,將石頭送還原來的地方。這個做法又名曰"打醋炭"。
臘月二十三日為"竈神節",亦稱小年。當天,家庭主婦烙成"竈幹糧"(小月餅形),天黑時獻於竈神前,條件好的人家還要殺雞獻供。然後將舊竈神像取下,換上新請來的竈神像,將舊竈神像,並"竈馬子"壹同燒掉,送竈神赴天庭向玉皇大帝匯報主人的勤勞及善行。到臘月三十(除夕)晚上,家家戶戶又要焚香獻供,燃放爆竹迎竈神歸來。同時,在新竈神像兩邊貼上"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的對聯。
臘月二十三日後即進入大年的準備階段,頭壹件事是"掃房"。這時全家動員,大搞衛生。這壹良好習俗,壹直流傳至今。
臘月三十前幾天,各家男性不論大小均要理發,"有錢沒錢剃個光頭過年",已成為人們的口頭禪。這壹習慣沿襲至今。
酒泉春節習俗中,貼對聯也是重要壹環。不論貧富人家,都以貼對聯為過節的直觀標誌,多數人家都在臘月三十日做完清潔後,張貼對聯及門神、門花,有的還剪紙貼窗花,紅艷艷,光閃閃,增加壹片新春景象。讀書人家更是講究對聯的內容,用以表達自己的文學才氣。舊時也有個別人家請不到寫對聯的先生,便用碗底塗墨在對聯上印上七個圓圈。還有的在門上面貼上水墨鐘馗像以除妖邪鬼魅。還在街門外邊加貼"出門見喜"、"迎喜接福"的短聯,也叫做報春的"報條"。在住房炕墻上貼"身體安康"、"福壽康寧"、"身臥福地";在糧倉上貼"五谷豐登"、"米谷滿倉";就連牲口圈也要貼上"糟頭興旺"、"牛羊滿圈"等,以祈來年人壽康寧、六畜興旺。
舊日有臘月三十晚上坐夜(通夜不睡)之習。據說,坐夜可以延年益壽,故又稱"熬壽"。當晚,婦女們趕做年飯(包餃子),男主人則給子女們講家規家教、歷史故事,或讓識字者念卷(民間寶卷),壹則進行勸善,再則做為壹種家庭娛樂活動。大人壹般要坐到天亮等候"接神"。
正月初壹至初四不幹農活,因此正月初五早飯後,農村家家戶戶在門前地裏點燃麥草,獻供品,放爆竹,並將牛羊車馬趕到現場,讓牛羊吃草,人們踏火堆而過,謂之"出行",也叫"破五"。意即這壹天後就該上地勞動或外出打工、經商了。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城市居民以吃元宵表示慶祝,在農村家庭則用白面蒸成"面牛"(形狀比壹般饅頭大,內包油面、白糖等)和"面老鼠"獻供。獻牛意在保護牲畜,發展生產。"面老鼠"則不做眼睛(稱"瞎老鼠"),意為詛咒老鼠個個瞎眼,不要糟蹋糧食。
正月二十三日,傳說為女媧補天之日。舊時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攤煎餅獻供敬神,以示補天,至今仍有這天家家都吃煎餅的習俗。
立春後三十天為驚蟄。根據農歷,到這天氣候轉暖,冰消雪化,土地復蘇,草木含有生機,入土蟄居之草蟲驚醒,這天,家家吃油炸雞蛋,芳香開竅,潤肺清胃。在農村,農民用清油或大油熬蘿蔔湯,以啖牛馬,用以清胃火。
三月三日寒食節,民間壹般把冬至後壹百零五天,也即清明節前壹二天叫寒食,此節是紀念春秋時介之推的。介子推輔助流亡別國的晉公子重耳時,曾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給重耳充饑。重耳後來當了國王(晉文公),便讓介子推執掌國家大權做大官,介子推不從,就和母親壹起隱居綿山。晉文公讓人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介子推硬死不願出來,撞樹而死。晉文公十分悲痛悔恨,將介子推母子葬在綿山,修寺立廟,改綿山為介山,下令每年這壹天禁止煙火,要吃冷食,以此寄托哀思。
清明節,地上青草出芽,壹片嫩綠。各家上墳掃墓,祭奠祖先。兒童放風箏,青年男女踏青遊春。
四月初八,釋迦牟尼佛誕辰,浴佛節。從初壹至初八日,酒泉民眾去文殊山,法幢寺趕廟會,布施,浴佛。
五月端午為紀念屈原投江的日子。各家除做米糕、吃粽子,城鄉群眾除遊泉湖公園外,還折取艾蒿、柳枝、沙棗花插在門上,防疫除邪。少女及年輕媳婦們做香袋(亦稱"香包子")。她們將香草、冰片、麝香包入碎布或紙內,紮成各種形狀,周圍纏上各色絲線,戴在胸前以避疫疾。並互相贈送,增進友誼,也是青年男女表達情感的信物。
農歷六月六日城鄉群眾紛紛到田間地頭撥艾草,拿回家中熬湯給小孩洗澡,或捆成小把掛在墻上用以消毒防病(艾有壹股清香味)。艾葉曬幹搗碎成為絨狀,針灸時用來治病。敦煌、安西壹帶這壹天有沙浴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