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沒有可以劃龍舟的江湖,但是端午節的時候,依然可以看到人家門前壹堆艾草或者菖蒲,甚至可以聞到家家戶戶粽子的香味。
按理說我家和端午節沒什麽關系,只是有點不壹樣。各位,妳們想知道有什麽區別,耐心往下看——
其實沒有太大區別。不過是端午節嘛!只是我家氣氛不對。
人們懷著喜悅和興奮的心情慶祝端午節。但我家硝煙彌漫,分兩派,每年都要打兩回合才會罷休。
第壹輪:吃粽子
傳說屈原投江時,人們把包著冬葉、鹿葉、彩絲的粽子扔進汨羅江裏祭祀屈原,以免河裏的龍吃掉屈原的屍體。從此,端午節包粽子的習俗就流傳了下來。
如今,在註重飲食文化的中國人的巧妙經營下,粽子的形狀和原料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我家的壹個區別就在於這個粽子餡。
父母喜歡吃糯米團子和蠶豆團子;我和弟弟喜歡吃豆沙餃子和肉餡餃子。但是我媽總是因為各種原因反對用豆沙和肉包餃子。於是就有了第壹輪比賽。
“媽,這次有豆沙餃子和肉餡餃子嗎?”
“包這兩種粽子多麻煩啊!豆沙餡的餃子需要洗幹凈,磨碎。妳想殺了妳媽媽!肉餡餃子油膩,多吃對身體不好。還是糯米團子和蠶豆團子比較好!”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們兩兄妹就是喜歡吃這兩種!妳連這個小小的要求都不同意嗎?"
“那就好,有本事妳自己裝。現在我不自由了!”
“裝吧,誰怕誰!”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無論如何都不能丟了肚子!很快我們得到了我們需要的所有原材料。接下來我們倆淘米切肉,幹的熱火朝天!
忙碌了壹天,終於包好煮好了粽子。但我們還是被父母纏住了。幹脆把菜搬到客廳,邊看電視邊吃粽子。太愜意了!
第壹輪:我們勝利了!
第二輪:掛艾草
艾草、菖蒲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驅蚊殺蟲;掛艾草是端午節的另壹個習俗,用來驅鬼辟邪。所以我們都同意門前應該掛壹堆艾草。
但敵人認為在門前掛艾草只會引來蚊子、蛇、螞蟻,所以堅持不摘艾草。第二輪比賽開始了。
經過壹場口水戰,我們逐漸失去了陣地。雖然我很想在門前掛壹堆艾草,但是因為我們誰也不想上山去摘,沒有地方可以拿到艾草。所以以失敗告終。
第二輪:敵人贏了!
這樣,每年的比武情況都是壹樣的:平局。但是這個端午節真的不是滋味。唉,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
二十天後,端午節的時候,我家又要大賽了。唉,我家的端午節真是太可笑了!
整理壹下自己
2.關於包粽子的作文: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來的時候,會有很多節目,比如吃粽子,賽龍舟,洗龍舟水,吃雞蛋...但是,在今年的端午節,我學會了壹件事,那就是我學會了包粽子。
做粽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端午節的前壹天,我看到奶奶忙著洗粽子葉。
準備包粽子的材料,洗凈糯米...奶奶做的這些,在她準備包粽子的時候,我邊看邊學。首先,我拿了幾片粽子葉,把它們做成三角形,然後我倒米飯。後來我抱不緊他們,飯就掉下來了,以至於地上都是飯。連續幾次都是這樣,弄得我奶奶會心壹笑,我看著自己。後來終於把粽子葉做成了三角形,飯也不漏了。然後我用筷子夾了壹些豬肉、蛋黃和鹹肉...然後我把葉子折起來綁起來。奶奶反復叮囑我,粽子要紮緊,不然煮的時候就變成粥了。
我用繩子把粽子捆得緊緊的,壹個粽子就這樣做成了。我再接再厲,繼續包粽子。鄰居誇我很棒,贊不絕口。那天,包粽子的樂趣真的很有趣,讓我覺得好開心。
讓我從中學會了壹個道理: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不要半途而廢。第二篇:描寫餃子的作文。端午節到了,我家包餃子。
媽媽先把糯米、花生、黑豆洗幹凈,然後泡在水裏,再把粽子葉洗幹凈。我把線切成幾段,準備工作就完成了。中午的時候,我媽把糯米、花生、黑豆壹起撈出來,瀝幹水,撒壹點食用純堿,拌勻。
然後,我媽把兩片葉子卷成陀螺壹樣的形狀,裏面填滿糯米,把留在上面的葉子蓋上。最後用繩子紮緊,壹個粽子就包好了。
因為是媽媽第壹次包粽子,所以媽媽包的粽子很奇怪,有的像手榴彈,有的像槍,有的像糖果。餃子全部包好後,放在高壓鍋裏煮半個小時,餃子就熟了。
打開粽子,黃糯米,黑豆,紅花生,多好看啊!咬壹口,很香。今天,我和奶奶壹起包粽子。
首先,奶奶用開水燙過蘆葦葉,然後將調料放入浸泡過的糯米中。接下來奶奶負責包粽子,我負責剪粽子用的線。
壹開始不知道要剪多久的線,不是短就是長。奶奶教我說:“紮粽子的繩子要能繞三四圈。”
我試了壹下,果然切割線不短也不短,剛好能用。外婆包的餃子小巧玲瓏,像小香囊壹樣,散發著蘆葦葉特有的清香,我還沒吃口水就已經流了下來。
奶奶在包粽子的時候告訴我,她小時候用沙子和蘆葦葉壹遍又壹遍地練習,學會了包這麽漂亮的粽子。聽了這些,我很佩服我的奶奶,我深深的體會到,無論做什麽事情,只要我努力,刻苦,壹定會有所收獲!今天是端午節,每個人都吃粽子。
往年我媽都買粽子給我們吃。今年我媽說我們自己包餃子。
我們把準備好的糯米、糖、葡萄幹、粽葉放在桌子上。我姐姐拿起細線,把它剪成幾段。
我們學著媽媽的樣子,先把米葉子卷成三角包,然後用小勺夾住糯米,把糯米放在打開的米葉子裏,加入葡萄幹、糖等。最後把粽子葉折起來,把開口封住,用細線包起來,讓糯米從粽子葉裏逃出來。
我們在鍋裏煮包好的粽子。半個小時後,我媽說可以了。打開蓋子,我媽蒸的粽子被放在涼水裏。過了壹會兒,粽子涼了。我和妹妹拿起粽子,撥開細線,剝開層層粽子葉,壹股清香撲鼻而來。多香啊!咬壹口。太貼心了。在我們心裏是甜蜜的。
媽媽說:自己做的餃子好吃,我和姐姐異口同聲說:好吃,好吃。第五章:寫關於包粽子明天是端午節。我和我媽會去婆婆家包粽子,但是我不會包粽子。我只想馬上吃粽子。
到了婆婆家,客廳裏擺滿了大大小小的鍋,有的放著白糯米,有的放著黃小米,有的放著紅棗,有的放著豆角。高高的桶裏裝滿了粽子葉,婆婆已經開始包了。他先把粽子葉包成三角形,放壹把米和豆子,然後放壹顆棗,再放壹點水進去,最後包成壹疊。但是我沒有幫婆婆,但是我明白做小粽子不容易。
3.不要寫太多端午節包粽子的隨筆(主要是細節描寫和人物動作)。每當餃子的香味開始彌漫在小村莊的時候,我小時候就知道端午節要來了。
如今,端午節的記憶經常浮現在我的腦海裏。聞到宗香的時候,也聞到了童年的味道。感覺那麽近,仿佛那些事就發生在昨天。那時候農村特別重視端午節。那時候我還不知道端午節的由來。我只知道端午節每年都像過年壹樣在家裏隆重慶祝。
雖然小時候腦海裏有壹個紀念屈原的小傳說,但是對於所謂的伍子胥忌辰和孝順女兒曹娥的傳說壹無所知,小時候端午節穿香囊紮彩線是必不可少的。
農歷五月初壹的早晨,太陽出來之前,大人要做的第壹件重要的事就是在孩子的手腕、腳踝、脖子上系上五色線。綁線時,禁止小孩說話。五色線不能隨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壹場大雨或第壹次洗澡時扔到河裏。
據說小孩穿五色線可以避免蛇和蠍子的傷害;扔到河裏就是讓河水沖走瘟疫和疾病,讓孩子平安健康。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們家鄉的主要習俗。
壹進入五月,家裏就開始泡糯米。媽媽壹般會準備壹筐米用來泡,同時還會把曬幹的蘆葦葉泡在水裏做成棕葉。可能泡過的糯米會更粘。我記得我媽已經這樣做了很多年了。
端午節前壹天,媽媽和姐姐壹起開始包粽子,放在壹個大盆裏準備。我偶爾鬧鬧,試著模仿他們,左手把粽子葉彎成圓錐形,然後右手把米放進漏鬥裏,把米壓平,再把棕櫚葉餵回去蓋上,拿著用絲線紮緊,三角形的粽子就包好了。
切記纏繞的絲線壹定不能松,否則煮粽子時容易散開。不要小看手頭的技術,因為我犯過很多錯誤,被媽媽罵過很多次。
包粽子時,還可以在糯米裏放壹些花生、紅豆、紅棗、雞肉等,包出不同口味的餃子。媽媽喜歡在米飯裏摻紅棗以求好運。都說多吃棗湯圓的孩子將來在學校會得壹等獎,我真的每年都吃很多。
後來狀元沒上中學,但確實上過學。我成功了!我最喜歡吃有肉的米飯。吃起來香而不膩。現在回想起來,特別貪婪!端午節早上,大人們除了打掃屋子的前後外,還要準備早餐,而我們這些孩子是最忙的。我們淩晨兩三點鐘起床。壹群朋友先去遠處的樹林裏找艾葉,然後去麥田裏用艾葉洗臉,取麥葉上的露珠以求好運。
在路上,我要用桃子折壹根桃樹枝,放在大門口。老人說這樣可以避禍。還要趕在太陽出來之前到家,把艾葉掛在門楣上,插在窗戶裏,把艾葉泡在盆子裏洗臉。據說有驅鬼的神奇功效。
我們很樂意去做,也不覺得有壹點累。這是壹個盛大的節日。家人必須在煮粽子的鍋裏煮雞蛋。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應該煮壹些鴨蛋和鵝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後,他們應該吃蘸鹽的雞蛋。
據說五月宗果吃煮雞蛋,夏天不會生瘡;中午把粽子鍋裏煮好的鴨蛋鵝蛋放在太陽底下曬壹會兒再吃,就不會頭疼壹夏天了。小時候家裏雞很少。為了讓全家人過節都能吃到雞蛋,我媽攢了好久。那時候她很少用錢買雞蛋。
我和姐姐壹樣,總是把自己的雞蛋放在口袋裏,不想吃。我實在不忍心和宗祥壹起吃雞蛋,只好等孩子和他們打起來再慢慢消滅。端午節的記憶充滿了我的童年,雖然我很窮,但它提醒了我。
童年的端午節是快樂的,快樂的感覺似乎離我很遠,也許是因為我已經很多年沒有這麽開心的在家過節了吧!現在,遠離家鄉的我,依然在每個端午節早早起床。雖然找不到艾蒿的蹤跡,但我只能摸著桃枝,走在街上,用心感受端午節的氣氛。
4.如何寫壹篇關於粽子的日記今年的6月6日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端午節。根據傳說,古代詩人屈原在農歷五月初五投江自殺。後人為了紀念他,把這壹天作為節日,有吃粽子、賽龍舟等習俗。這壹天看到媽媽在包粽子,很好奇。我問我媽能不能教我,我媽滿口答應了我。她給我做了示範。她先摘了兩片葉子,壹大壹小,然後疊在壹起。然後她用雙手捏住葉子的兩端,卷成漏鬥狀,加入米飯和肉,最後封口,系上繩子。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起兩片葉子卷成漏鬥狀。誰知道這些葉子不聽我的話,總是變成壹些奇怪的形狀。後來我媽幫我手工做的。我用勺子放了壹些米飯進去,然後放了壹塊很好吃的醬肉進去。然後我要了壹點米飯蓋住肉。當我把粽子的葉子蓋上,準備用繩子捆起來的時候,手突然松了,米飯撒了壹地。第壹次包粽子很失敗。我有點氣餒,媽媽鼓勵我說:“沒關系,加油,再包壹次試試!”聽到這裏,我又重新獲得了信心。我就不信包不好壹個粽子。第二次包粽子開始了。前面壹切順利,到了後面我變得更加小心。又到了綁繩子的時候,媽媽提醒我:“妳現在不熟練,慢點,小心點。”我變得越來越謹慎。我拿起壹根長長的麻繩,把粽子包在外面。我今天很開心,因為我學會了包粽子。在我的生命中,我會堅持嘗試多少次。
5.描寫端午節吃粽子的作文我最喜歡的食物是粽子。
粽子的形狀像五邊形。它用荷葉包著,用草繩系著,好像要穿衣服,還有壹根帶子。
粽子很香,聞著很舒服,人越聞越想聞。我為什麽喜歡吃粽子?所以是氣味誘惑了我。
有壹次,爸媽帶我去地攤吃粽子,粽子的香味彌漫了整個地攤。攤主蒸了我們要的餃子,送上來給我們吃。
我壹看到粽子,就趕緊拿在手裏。粽子在我手裏燙得發燙,我解開了粽子的草繩。然後我把荷葉壹點點摘下來,津津有味地吃著粽子。粽子的糯米粘在我的牙縫裏,好像小孩子拉著媽媽不想去上學。吃完了還想吃粽子,但是肚子太小,吃不下也抱不動。媽媽說:“妳這個小東西真喜歡吃粽子。”別難過,下次爸爸媽媽帶妳去吃,好嗎?“我聽了媽媽的話,大喊媽媽萬歲。
如果是端午節,我可以多吃粽子。我盼著今年過完,等著吃粽子。
6.端午節吃粽子作文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壹個盛大的傳統民間節日——端午節。
相傳,古代楚國的聖人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河自盡。為了防止屈原的屍體落入魚蝦的口中,當地人用龍舟驅散河裏的魚蝦。此後,每年五月初五,人們劃龍舟來紀念它。
端午節劃龍舟,這個流傳了幾千年的傳統習俗,在他的家鄉新城尤為隆重。早在四月上旬,妳就會聽到熱鬧的鑼鼓聲,此時各村開始造龍舟。龍舟造好後,人們會舉行“下水”儀式。在我的記憶中,家鄉人非常重視龍舟“上水”,他們請專門“觀日”的先生選擇壹個吉祥的時間。龍舟“下水”時,除了鑼鼓喧天,還會燃放煙花爆竹。龍舟“下水”後,劃手們會在他們村的小河上來回劃幾次,壹邊劃壹邊喊著他們的歌。然後,我會劃龍舟去“龍母”村祭奠。可是,我壹直只聽到這熱鬧場面的聲音,卻看不到它的風景。壹、龍舟往往選擇在1和淩晨2點“下水”。二是因為家鄉有個特殊的規定,女人不能看龍舟“下水”。據說,如果壹個女人,甚至是壹個小女孩,偷偷觀看,龍舟將遭受不幸。所以每個村舉行“上水”的時候,我們都被吵鬧聲吵醒,卻沒有人敢起來偷看,雖然心裏癢癢的。不過,我們可以在“上水”後看河上賽龍舟。
端午節前夕,男人忙著過端午節,女人也忙。他們正在為端午節準備食物。吃粽子,鹹鴨蛋和橘子是我的家鄉新城慶祝端午節的另壹個習俗。在四月的第壹天或第十五天,婦女將鴨蛋浸泡在鹽水中並密封,以便在端午節吃鹹鴨蛋。另外要準備餃子。深綠色葉子包裹的粽子精致可愛,糯米夾雜著各種美味的餡料,有鹹有甜。鹹的,有豬肉梅子餡,蛋黃豬肉餡,豌豆餡等。甜的有蜜棗,豆沙等等。
五月初五,更是熱鬧。黎明時分,鞭炮、煙花、鑼鼓齊奏交響樂,各村競相奔向唐河,準備賽龍舟。我們在睡夢中被吵鬧聲驚醒,欣喜地發現家裏的粽子香極了,門窗裏已經插上了菖蒲,桌子上擺滿了好吃的——粽子、鹹鴨蛋、雞蛋、橘子等等。然而,我們被鑼鼓聲吵得心煩意亂,根本沒有心情坐下來品嘗美味,於是抓起壹個粽子就往門外跑。此時,唐河上幾艘龍船正在互相追逐,唐河兩岸人山人海。“咚咚,咚咚……”“嘿,嘿……”鑼鼓聲和喊聲交織在壹起。
這是我的家鄉新城的端午節,壹個盛大而熱鬧的端午節。
7.端午節粽子的構成要詳細描述,最重要的是要有“把圈套放在飯裏”的端午節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古洛河邊嘆了壹口氣,縱身跳入了激流。兩千多年後,五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人們包粽子、劃龍舟、煮雞蛋,以各種方式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又到端午節了,很想體驗壹下這種氣氛,就讓奶奶教我包粽子。
做粽子,首先要把葉子洗幹凈,泡在熱水裏。然後準備棗、蛋、肉等。對於餡料,煮出妳喜歡的美味餡料,就可以開始工作了。先把長葉子折起來,圍起來,做個窩,中間放好準備好的糯米和粳米,包邊包角。然後把餃子放在米飯裏,揉成壹團,最後把竹葉包裹的餃子做成四角。
包粽子的功夫都在最後壹道工序。妳的粽子包的好不好,取決於四個角是否對稱,是否有型。剛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扭成壹團,要麽是六個角,要麽是壹個球。
奶奶不止壹次看著我的“傑作”笑:“這,這能叫粽子嗎?妳把細線綁在哪裏?”
我暈!情感粽子的四個角方便用細線掛起來。為什麽這個世界上沒有圓圓的粽子?
將包好的粽子放入鍋中,用大火煮。大約1小時後,用文火煮30分鐘。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渴望揭開鍋蓋看看情況。因為粽子的香味從鍋裏飄出來,讓我口水直流。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長。當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時,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可以看到裏面金黃綿軟的“宗肉”。咬壹口,太好吃了,差點把筷子都咬掉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粽子,嘗到了勞動的果實,不甜。
端午節
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壹。端午節也叫端午,端午的意思和吳楚的壹樣,就像第五天。端午的“五”字也是和“午”連在壹起的。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午”月。因為正午是“太陽”,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稱五也是稱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玉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迪拉節、詩人節等。
端午節的眾多別稱間接說明了端午節習俗起源的分歧。事情就是這樣。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至少有四五種說法,如:紀念屈原;吳越的民族圖騰祭祀理論;從三代夏至日節;邪月邪日驅離,等等。迄今為止,關於端午節的起源最有影響的觀點是為了紀念屈原。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人把賽龍舟和吃粽子與屈原聯系在壹起。傳說屈原跳河後,當地百姓傷他而死,於是駕船去救他,因有飆車的習俗;他還說,人們經常把食物放入水中祭祀屈原,但大多數食物都被龍吃掉了。後來由於屈原的建議,他們用楝樹葉包大米,用彩色的絲綢包裹,後來做成粽子的樣子。
端午節的習俗主要有:吃粽子,在門上放艾絨或菖蒲驅邪,紮長命縷,喝雄黃酒或消毒,賽龍舟。粽子又叫“嬌樹”、“粽子”。前者因其棱角分明的外形和裏面的糯米而得名,而後者很可能是用壹個竹筒將米飯煮熟。端午節吃粽子在魏晉時期已經很流行了。這種食物是在每年的端午節和夏季至日時吃的。粽子也是壹種節日禮物。唐宋時期,粽子非常有名,市場上經常有賣。現在,我們仍然要在端午節吃壹些粽子。粽子有很多花樣,有南北之別,也有東西之別。在南方,紅棗、花生、臘肉常混在糯米裏,常見到其他食物,但要品嘗宗野的清香;在北方,棗子和果脯經常被用作粽子的餡。小粽子似乎已經成為中國的傳統象征,在人們心中占據了壹定的地位。過去端午節有躲下午的習俗。這個習俗起源於壹種信仰,認為五月是壹個“邪惡的月份”,瘟疫和瘡瘍會蔓延。初五那天是不吉利的壹天,所以父母每天帶著壹歲以下的孩子去外婆家避禍,所以叫下午躲。這無疑是古代科學不發達的概念,因為五月酷暑來臨,蚊蟲繁盛,沒有醫療衛生設施的人容易感染傳染病,給人帶來壹種恐懼,從而產生了下午躲起來的習俗。現在這個節日的壹些古老習俗隨著社會的變化已經消失了,但是像吃粽子和賽龍舟這樣的習俗仍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