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籠包:吃小籠包講究湯汁,做的時候要把高湯凝成透明的固體膠質,切碎了拌在裏面,熱氣壹蒸,就全化成了湯水。好的小籠包皮薄如紙,提來提去還不帶破的。小心翼翼地提出來,放在醋碗裏,對準上面壹吸,鮮美的湯汁就進了肚了。不過不能著急,不然會燙著,然後再慢慢享用裏面的內容。所以南京人吃小籠包又有歌謠,“輕輕移,慢慢提,先開窗,後喝湯”。?
2、 煮幹絲:南京幹絲是壹套不同於其他城市獨特的制做方法。那些嫩而不老,幹而不碎的幹絲,均為豆腐店的特制而成。將豆腐切切細絲,配合各種湯料煮好,拌上香麻油和上乘醬油,入口清爽而回味悠長。?
3、 牛肉鍋貼:外脆裏嫩、餡足汁多。鹹中帶甜是南京牛肉鍋貼的最大特色。因為汁多,老主顧都把吃湯包的用到了這 鍋貼上。第壹口咬大了汁會漏;咬猛了汁會噴;咬太小又不過隱!?
4、 鴨血粉絲:在南京,賣鴨血湯的攤子星羅棋布。精明的攤主預先將鴨血煮熟,切成小塊放在鍋中,見有遊客來,便撈出鴨血裝在白瓷碗裏,然後澆上壹勺滾燙的鮮湯,滴上數滴香油,撒上壹撮蝦米或鴨腸衣等,再加上壹撮香菜。愛吃辣的客人,還可以再加上些辣椒油或胡椒,又香、又辣、可口的味。?
5、 如意回鹵幹:南京歷史悠久,南京人也願意把各種小吃和歷史沾上邊。就拿這普普通通的回鹵幹來說,還和明太祖朱元璋扯上了聯系。傳說朱元璋在金陵登基後,吃膩了宮中的山珍海味,壹日微服出宮,在街頭看到壹家小吃店炸油豆腐果,香味四溢,色澤金黃,不禁食欲大增。他取出壹錠銀子要店主將豆腐果加工壹碗給他享用。店主見他是個有錢的紳士,立即將豆腐果放入雞湯湯鍋,配以少量的黃豆芽與調料同煮,煮至豆腐果軟綿入味送上,朱元璋吃後連連稱贊。從此油豆腐風靡壹時,流傳至今。因南京人在燒制中時常加入豆芽,而其形很象古代玉器中的玉如意故被稱為如意回鹵幹。?
6、什錦豆腐澇:豆腐澇也叫豆腐腦、豆腐花,南京話又稱“都不老”。這道小吃全國各地都有,可南京的豆腐澇和其他地方的不大壹樣,除了壹樣的色白如玉。
南京夫子廟位於南京市秦淮區秦淮河北岸貢院街、江南貢院以西,即南京孔廟、南京文廟、文宣王廟,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國第壹所國家最高學府,也是中國四大文廟,為中國古代文化樞紐之地、金陵歷史人文薈萃之地,不僅是明清時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時也是居東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築群,現為夫子廟秦淮風光帶重要組成部分。[1-2]?
夫子廟是壹組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主要由孔廟、學宮、貢院三大建築群組成,占地極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閣、欞星門、大成殿、明德堂、尊經閣等建築。夫子廟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是中國最大的傳統古街市,與上海城隍廟、蘇州玄妙觀和北京天橋為中國四大鬧市。[3]?
夫子廟始建於東晉成帝司馬衍鹹康三年(337年),宋景祐元年(1034年)改建為孔廟,在六朝至明清時期,世家大族多聚於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說。範蠡、周瑜、王導、謝安、李白、杜牧、吳敬梓等數百位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有這裏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寫下了千古傳誦的篇章。
南京夫子廟四毀五建,最後壹次破壞於1937年侵華日寇的炮火中。1985年夫子廟修葺後已接待遊客壹億多人,平日接待遊客在十萬人次以上,節假日均達三十余萬人次上,是中國著名的開放式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也是蜚聲中外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