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開始,“米其林星級美食”的概念被國內越來越熟知,有時候人們認為壹個餐廳太貴了,可能也會說“這麽貴,妳以為妳是米其林餐廳嗎?”。
確實好像現在越來越多人開始將“貴”、“好吃”和“米其林”聯系起來,可是對此不了解的朋友肯定會納悶“米其林不是那個賣輪胎的公司嗎?為什麽好不好吃是他們去評定,而且受眾還那麽多呢?”。
所以這次我們就來解答壹下這個問題,大家壹起來了解壹下米其林和“米其林美食”到底是怎麽壹回事。
賣輪胎的米其林,是怎麽開始評定餐廳的呢?
眾所周知米其林是壹家生產輪胎的著名公司,該公司對於現代社會的發展進步還是很有貢獻的,比如在1889推出了第壹條可以拆卸的自行車輪胎,在1895年推出了第壹條轎車用的充氣輪胎,從壹個企業的角度來說,米其林也算得上是“歷經百年、貢獻卓絕”了。除了在自己“本職工作”上的優秀表現之外,對於專註於美食的人來說,現在說起“米其林”可能先聯想到的是“米其林星級餐廳”。
米其林公司對於美食的評定源自於其發行的《米其林指南》這本刊物,其實最初這本《米其林指南》誕生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人們多開車出門去找東西吃而已。
因為當時的汽車輪胎產業起步也沒多久,人們還不太有開車去旅行、開車去路途遠些的地方找東西吃的習慣,所以借著1900年巴黎召開萬國博覽會的契機,米其林公司將餐廳、地圖、加油站、旅館等等信息整合到壹本小冊子上,這樣就會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和意願開車出去,輪胎消耗的也更快,米其林的生意不就更好了嘛。
隨著米其林的發展,這本紅色的《米其林指南》名聲越來越響、影響力越來越大,更多的遊客循著上面的指引去找餐廳品嘗美食,也越來越多的餐廳在意這本手冊上對它們的評價。而且米其林也很好地抓住了這個機遇,他們開始組建專門的美食品鑒團隊,不斷地去發掘、嘗試更多的餐廳,讓《米其林指南》愈發的完善。
直到1926年開始正式啟用星號作為級別來評斷餐廳的優良,由此才誕生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米其林星級餐廳”。
米其林星級餐廳都很好吃嗎?到底不同星級代表了什麽意思?
米其林真正的星級餐廳有三個標準級別,分別是壹星、二星和三星,代表了不同的烹飪水平和推薦程度,下面我們簡單了解壹下。
米其林壹星:比較優質的烹飪水平,開車路過的話,值得停車壹試的餐廳。
米其林二星:出色、優秀的烹飪水平,算是不容錯過的、值得驅車前往的出色餐廳。
米其林三星:卓越的、出類拔萃的烹飪水平,值得專門安排壹次行程去品嘗的餐廳。
除此之外還用叉和匙來代表不同的用餐舒適度,1副叉匙代表及格線的“基本舒適”,叉匙越多說明用餐舒適度越好,最高5副叉匙代表頂級豪華的舒適度,這算是綜合餐廳的環境、服務來評判的。
米其林的星級評判主要是由幾個部分組成的,比如:食材的水準、烹飪技術和口味、創新水平、烹飪水準是否能穩定維持等等,這其中除了宣傳運作之外,也算是得力於米其林堪稱“神出鬼沒”的美食品鑒團,讓餐廳和廚師不敢懈怠。所以這百年左右的時光當中,米其林星級餐廳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前些年也開始進入國內發掘餐廳了。
歐洲之外,“米其林餐廳”只具有壹定的參考價值而已
雖然米其林在很多國家倍受推崇,壹家餐廳如果被評為“米其林星級”餐廳之後就會聲名鵲起,但凡事難有絕對,比如對於中餐來講,《米其林指南》的評定只具備少許的參考價值。
所謂“米其林餐廳”的這個美食文化源自於歐洲的法國,雖然法國的美食也是世界聞名、倍受推崇,美食文化也沒有高低貴賤的卻別,但美食文化的差異性可是十分巨大的。可以說任何壹種美食文化都不單單只是菜肴本身,脫離了當地的人文、物產、歷史、飲食習慣等等因素之後,任何美食的魅力都會消弭大半。
所以“米其林餐廳”這種以歐洲美食文化為基礎的美食評定方式肯定是具有局限性的,雖然米其林的美食品鑒團是由全世界各地不同地區的人組成的,所評判的標準也是有食材、性價比、烹飪技巧、創新水平等等硬性條件決定的,但只要是人就會有自己的主觀想法、個人的口味差異、立場不同的選擇等等,所以《米其林指南》推薦的餐廳是很好的參考,但並非絕對性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