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分布與氣候
人類雖然食物眾多,但各地天然食物的分布受氣候限制甚大。極端地說,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在冰天雪地之中主要攝入動物型食物;而赤道熱帶地區植物型食物來源豐富,有些地區土著居民的主要生產勞動就是采集。
在我國,氣候對人們主食影響最典型的可算是“南稻北麥”了。因為大體在秦嶺—淮河以南,春雨、梅雨雨量豐富,非常適合種植需水多的水稻,因而南方歷史上壹直以大米及其制品為主食,例如米飯、米糕、米團等。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區春天雨水稀少,素有“十年九春旱”之說,因此歷史上壹直種植耐旱的小麥,人們也主要以面粉制品如面條、饅頭、餃子、大餅等為主食。國人這種食性常壹輩子也難改。我是南方人,來北京已近40年,依然沒改愛吃大米的習慣。在降水更少的內蒙古、西北地區和夏季很冷的青藏高原上,或因幹旱,或因寒冷,那裏已不能生長莊稼、樹木,只能長草,當地人們主要以放牧牛羊為業,因而便以牛羊肉、奶為主食。
我國古代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都在北方,當時北方廣泛種植的耐旱、耐寒又富有營養的小米,是廣大老百姓的主食。古代以“社稷”代表國家,“社”是土神,“稷”就是小米。可見小米十分適應當時北方的氣候。因為正如《詩經》上所說,莊稼乃“生之者地也,養之者天也”,其中的“天”就是指氣象條件。
水果的地域分布比糧食還要嚴格。在我國,熱帶、亞熱帶水果椰子、芒果、菠蘿、桂圓、荔枝、柚子、香蕉等最怕0℃低溫,因而只分布在華南地區。柑桔、枇杷等亞熱帶水果能耐輕寒,但在零下9℃左右甚至以下低溫時仍會造成嚴重凍害,壹般只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南地區。秦嶺—淮河以北的溫帶地區則盛產蘋果、梨、柿子、葡萄等溫帶水果。我國長城以北和新疆北部地區,因為冬季過於嚴寒,蘋果等溫帶水果也難以生長。近年來,利用嫁接、雜交等方法,蘋果已開始向更北地區擴展。
南北方蔬菜品種也有很大不同。以冬季當家菜為例,北方過去因為連溫室蔬菜也沒有,壹冬都吃大白菜。但這種大白菜在南方卻長不好。喜涼的北方土豆運到南方種植後會很快退化,如果無法做到及時調進新土豆種,那麽就只能在高寒山區種植它們。南北方經濟作物也大不相同。以制糖原料為例,南方有喜溫暖的甘蔗,北方有喜溫涼的甜菜。糖用甜菜現在主要分布在40℃ N以北地區。我國古代沒有甜菜,北方居民習慣吃鹹,故歷史上素有“南甜北鹹”之說。
但即使南北方都能生長的作物,其品質和產量也有不同。例如北方小麥的蛋白質含量高於南方,磨出的面粉口感好。新疆等幹旱地區陽光強、氣溫日較差大,生長期內熱量豐富,因而瓜果特別甜美。鄯善的哈密瓜、吐魯番的葡萄、庫爾勒的香梨馳名中外。
食品儲存、加工、運輸與氣象
人類的許多食物,總要或長或短儲存壹段時間。對我國來說,食物儲存中最關緊要的是糧食,因為庫存糧食數量極為巨大,壹旦生蟲、變質,輕則降低營養價值,重則不能食用,造成巨大損失。糧庫溫度在20℃以上,相對濕度90%以上,糧食含水量在16%~18%或者18%以上時,最適黴菌等微生物生長繁殖,高溫高濕也利米蛀蟲(如米象)等害蟲生長。因此糧庫儲糧要及時通風、降溫、降濕,必要時還要晾曬。據1997年11月24日《中國科學報》報導,記者訪問了日本農林水產省糧食廳負責糧食儲藏的官員。該官員介紹說,日本儲藏大米(日本人主要吃大米)的辦法有常溫和低溫兩種,以低溫為好。主要是把通風管道深入散裝大米之中,輸入冷風使糧溫保持15℃,空氣相對濕度75%。由於糧食處於低溫休眠狀態,不僅不會發生蟲害和黴變,而且由於這時糧食的呼吸作用極微弱,因而儲藏期可大大延長,兩年後大米質量基本和新米相同。該報1997年10月31日還報導,新華社記者參觀了瑞典中部烏普薩拉市的壹個現代化糧庫,瑞典人安全儲糧的辦法是,入儲前先經烘幹處理,使糧食含水量降至14%以下,可保糧食1年不變質;如果含水量保持在13%以下(糧倉中有自動顯示糧食溫度和空氣濕度的設備),溫度又低於20℃,甚至可保存20年~30年(冬季中糧溫保持5℃~6℃或者6℃以上)。
儲糧雖然需要低溫,但是面食發酵、做醬油、制醬豆腐(即豆腐乳)及乳酪加工熟化過程中,由於需要特殊微生物幫助,溫度過低便不利於微生物繁殖。例如在10℃以下時,酵母菌活動便減弱,以至停止。
空氣過濕雖易使糧食黴變,使食糖、食鹽等因吸濕而潮解,但是過幹會加速食物水分蒸發,麻煩也多。例如北京過去的散裝糕點,冬季中常難以咬動。人們戲稱北京壹般圓形的點心是“鐵餅”,而江米條之類長條形點心是“鐵條”。但人們可利用幹燥快制幹化食品,例如筍幹、紫菜幹、鹹魚幹等。過去山東農民靠秋季晾曬的紅薯幹作為過冬主要糧食,但如秋雨過多,紅薯幹會發生黴變。壹冬糧食化為烏有,其後果可想而知。吐魯番葡萄幹則是依靠當地熱且極為幹燥的氣候,用40天左右工夫晾出世界壹絕的“綠珍珠”的。
前面提到我國北方過去冬季當家菜全靠大白菜,因此家家都大批儲存過冬。但儲存溫度高了會腐爛;不慎冰凍了會味同嚼蠟;室內存放的風幹了的大白菜也無法吃。居民壹般挖1米~2米深的地窖,在5℃左右的溫度儲存最好。我國東北大部分地區地下3米~4米深度處的溫度全年都在5℃左右,食物久儲不腐,是個“天然大冰箱”。新疆地區“圍著火爐吃西瓜”,也是冬天烤火時吃窖存的西瓜。
食品在運輸過程中雖然時間較短,但也和氣象密切相關。例如食糖、食鹽及其制品需要嚴格防雨和避免過潮、過幹;水果和流質食品等冬要防嚴寒冰凍,夏要防腐,均需空調運輸工具。
季節與飲食
不同氣候區中的主要食物固然有很大差異,但同壹氣候區中冬夏食物也可有很大不同。這主要在溫帶,特別是堪稱世界上最冬冷夏熱的我國。
冬季中,人們熱量消耗很大,因此食欲好,這時人們多吃高蛋白動物型食物,特別是熱性的羊肉、狗肉,中老年人還常用藥物進補。吃法多用火鍋。北方人用火鍋涮羊肉,邊放邊吃鮮;南方火鍋主要起煮熟和保溫作用。除了火鍋外,雲南“過橋米線”(米粉做的粉絲)和西安的“羊肉泡饃”中也有民間有效的保溫辦法,即湯上都有壹層厚厚的油。油蒸發慢,蒸發耗熱便大大減少。
到了夏季,天氣炎熱,人們胃口大減。因此多愛好新鮮爽口、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菜也是肉少而蔬多。冰棍、雪糕等冷飲和啤酒、汽水等飲料銷售量隨氣溫的升高而直線上升。西瓜和綠豆湯則是民間清涼去火的消暑佳品。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常反季節而行之。我國東北民間過去有壹道菜叫“油炸冰溜子”。把室外屋檐下掛的冰溜子,用白面拌成面棍,然後放在油裏炸。由於動作快,在冰化之前外面的面已炸熟,壹咬壹股白氣,風味獨特。類似的關東奇俗還有“刀切生雞蛋”和“空心疙瘩湯”。
“油炸冰溜子”是冬季吃冬季中的冰,泰國夏季吃的牛肉火鍋則是夏季中的冬季吃法。因為那是在冰室中進行的,冰室中氣溫低至十幾攝氏度,吃火鍋當然是十分舒服的了。
如果說,前述溫差可以導致“食差”,即冬季中外界氣溫和體溫之差越大,胃口越好,夏季中氣溫接近體溫因而食欲為壹年中最差的話,那麽,溫差還能導致“味差”。例如有人做過實驗,在炎熱的夏季,讓壹群人依次飲用不同溫度的啤酒以鑒定品質,結果大家都認為6℃~8℃的那種啤酒味道最好。實際上他們喝的啤酒都是壹個桶裏的,只不過溫度不同。這個實驗在冬天進行時,最好喝的啤酒變成10℃~12℃的那種了。此外,不同食物在不同溫度下味覺也有不同,例如吃冰西瓜以8℃時口感最好,飲熱咖啡以70℃最可口。距此適宜溫度越遠,口感便越差。
在我國四川、湖南、貴州等西南地區,當地居民都喜歡吃辣椒,民間素有“湖南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說。這是因為這些地區壹年四季特別是冬季比較陰冷潮濕,吃辣椒有祛風去濕、散寒健胃之效。四川人喜歡的麻(花椒)辣面也有同樣功效。常常壹碗面,壹頭汗,感冒便好了。我去過壹些高山氣象站,例如山西五臺山頂,海拔2896米,那裏夏季常要生火爐、蓋棉被,7月平均氣溫只有9.5℃,氣候陰濕。那裏的氣象員沒有四川人,但也大多吃辣椒,其中驅寒抗風濕就是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