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川菜,填進了湖廣、江浙、魯粵的美味?|
- 風物君語 -
每次在飯桌上吃飯
桌上要是有個四川人,總少不了被人調侃壹句
“妳們四川人真能吃辣”
但實際上現代川菜的口味
並不是“地道”川菜味兒
它是伴隨著這個地方的移民史
壹點點
塑造而成
本文選自《中華遺產》2016 年 6 月刊
如今川菜紅遍海內海外,撇開涮火鍋館子不講,單單計算那些炒上壹桌菜(家常菜)的,每個城市不下百十個。連壹貫不吃辣的江浙、廣東,也未能如 200 多年前壹樣獨善其“食”,這很耐人尋味了。
1?川菜原始口味真是麻辣?我是山東人,只去過幾回川渝,有壹眾巴蜀的朋友,對川菜的認識算不上深,我這方面的味覺啟蒙來自家母老宅隔壁的四川鄰居。照近來壹些網絡觀點看,叫做“出身不高”,不過,我執拗地認為魯菜影響了現代川菜的成型,值得壹談。
如今翻查川菜菜譜,但凡高級、精致壹些的菜品,多數並不像尋常的川菜那樣辣味突出,裏面就帶著魯菜和江浙菜的影子。
▲ 九大碗是傳統席面上九種葷菜宴客菜。九大碗的特色是蒸菜,以蒸為主:頭碗、蒸全雞、蒸全鴨、蒸肘子、鹹燒白(肉扣)、甜燒白(夾沙肉)、粉蒸肉,配以粉條、竹筍、品芋、苕薯、海帶、時令蔬菜。
這讓人想到現代川菜成型之初的經典菜“九大碗”——九樣裝在“鬥碗”裏的菜,包括大雜燴、紅燒肉、姜汁雞、夾沙肉、燒明筍、蒸肘子、粉蒸肉等等。這裏面除了姜汁雞和夾沙肉,略能體現古代川味“好辛香”、“重甜膩”的特色以外,其余多數都是魯菜的路數,看起來就像是滿漢全席中的魯菜在民間的簡易化,歷史學家蒙文通也饒有興趣地提到過這種影響。
▲ 姜汁雞
再講壹道開水白菜,有滋有味卻又清澈見底的高湯裏,臥著壹把嫩嫩的白菜芯,這淡雅鮮香、不麻不辣的菜品,卻也是壹道赫赫有名的川菜。要說吊湯的手法,明明來自魯菜無疑。
▲ 開水白菜
川菜講究麻辣,這卻又是壹個存在誤解的印象。因為麻辣根本不是川菜的原始口味。
2?八方美味填四川現代川菜,大概成型於十九世紀中後期到二十世紀初。在那以前,具體說就是清中葉以前,四川的飲食根本沒什麽名氣,甚至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當然也有人要說,早在秦漢、最末也是宋代開始,川菜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體系。那麽,明末清初的戰亂把四川土著趕到了社會的邊緣,他們所傳承的古代川味系統,對現代川菜的影響實際已經很小了。
壹方有了真空,就會引來八方風動。
清早期發生了眾所周知的“湖廣填四川”,湖南、湖北來了,當然也帶著他們的喜好,他們的美味。“九大碗”筵席裏有壹道主食鍋盔,便是陜西風味從名到實的翻版,在後續發展中慢慢精致化了。
值得特別壹提的,還有外省人貢獻的“醬味”。清代歷仕嘉、道、鹹三朝的內閣大學士卓秉恬,祖上是開醬園鋪的,還是清初從廣東嘉應州(今梅州)遷川的客家移民。三朝元老結束仕途生涯之後,卓家又在成都重操舊業,在棉花街“相府”門前開設了清代四川最有名的“廣益號”醬園。
▲ 九大碗筵席上等著上桌的葷菜
無獨有偶,另壹家醬園“元利貞”號,也在棉花街開張營業。這家醬園的發起者則是江西撫州遷川移民胡叔樵。釀造類調料和醬菜類的輔料,也帶來了川菜之變。與此同時,由外地傳入巴蜀的辣椒,也讓四川的平頭百姓得以對抗缺油少鹽的生活。
清乾隆時期,宦遊浙江的四川羅江人李化楠在閑暇時間收集家廚、主婦的烹飪經驗,後來由他的兒子李調元整理出來,刻版為食經書《醒園錄》,在四川的飲食界廣為流傳。四川的美食家們,開始了解江南乃至更遠地方的美食。
▲ 麻婆豆腐
如果說九大碗也給人“出身不高”的印象,到了清鹹豐,同治年間,川菜則變了樣。四川成為全國首屈壹指的糧倉和稅源地,達官顯貴和社會上層人士開始進入四川。結果——“南堂菜”順理成章地出現了。
所謂南堂、或稱為南館,就是做江南風味的館子,擅長蒸籠蒸菜、紅鍋小炒、魚蝦海味的烹制。在南堂出現之前,紅鍋小炒壹直是四川菜肴的短板,就算是《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載的“川炒雞”,也不過是炒至七分熟,再“用醬壹匙,同研爛胡椒、川椒、茴香,入水壹大碗,下鍋煮熟為度”。
上世紀前葉,川菜已經名列我國四大菜系首位,現代川菜再百年間遍布天下,人們大快朵頤時,竟很少去追究這壹方口味的舶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