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閩南菜的發展傳承

閩南菜的發展傳承

泉州是我國著名歷史文化名城之壹,又是古代的港口城市,早在唐代已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四大商港,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通商和友好往來,宋元時期更以“刺桐港”蜚聲海內外,被譽為“東方亞力山大港”和“光明之城”,出現了“市井七州人,海漲聲中萬國商”的繁華景象,明朝鄭和下西洋、清朝鄭成功收復臺灣,20世紀初又有不少泉州人下南洋打工,由於交往的頻繁,對外交流擴大,使中外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磨合融匯也更加密切,這樣,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廈、潮汕、臺海等地區還輸出到國外。

漳州除了與泉州地理位置相鄰外,在歷史上有許多不可分割的淵源,明萬歷以後,泉州後渚港堵塞,閩南的對外港口轉移到漳州的月港,漳州成為進出口集散地,泉州、廈門及東南亞的商賈也雲集,漳州也推動了餐飲的發展。閩南菜首先對其影響較大,但漳州的風味不是傳承閩南風味,它還受客家和潮汕風味的壹定影響,漳州菜風味是泉州與潮汕風味的結合。

廈門是近百年來發展起來的壹個港口,響應與漳州同壹時代,但廈門歷史上除以泉州和漳州菜路為主體,兼收了粵菜和西餐的風味,20世紀30年代初,泉州菜館16家,廣東菜館11家,西餐館15家,直到50年代這種菜館的結構仍沒有什麽變化,但從70年代初開始,他們連續幾年派出壹大批有文化素養的青年廚師到外輪任大廚,這批廚師走遍了歐美亞非拉,大量地吸取了西菜的精華,回國後成了烹壇上的主力軍。廈門菜在原閩南菜的“清鮮香脆”主旋律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開拓與創新,壹躍成為閩南菜路的代表,如傳統菜“加力魚火工白菜”,過去是加力魚頭和大白菜大火慢火工,改革後是以大白菜將加力魚肉包起來,投入事先吊制的魚骨高湯中再裝進即位瓷盅,大火蒸透後上席,典雅高貴,不失本來風味;“沙拉小蝦菇”是壹道中菜西做的菜,還有“龍宮水晶蚌”、“綠帶尋包”、“西施浣紗”、“酥皮香芒蝦”等壹批創新菜,都先後在全國大賽中獲獎。應該說閩南菜起源於泉州,而發揚光大於廈門,如廈門人過春節必上席的美饌“薄餅”源於泉州的傳統美食“嫩餅菜”,它的原料是的蘿蔔、高麗菜,分別切絲後與鮮蝦仁、肉絲、香菇絲、扁豆、豆幹絲等壹並下鍋小火慢炒成餡料,吃時先將春卷皮張開,抹上甜辣椒醬,撒上少許炒成香酥的海苔、肉松、花生酥、芫荽後包成卷,這是壹款大家圍坐壹起自包自吃的菜,偶意全家美滿團圓,這是閩南人的春節食俗。

改革開放以來,泉州餐飲業蓬勃發展,培養造就了壹支實力雄厚、技術精湛的烹飪技術隊伍,在繼承了傳統閩南風格的基礎上,創新許多獨具風格的泉州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