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的潮汕地區,有壹個古老的村落,她被人們譽為“嶺南第壹僑鄉”。這是壹個以家族整體建村形式而建設的村落,在這裏濃濃的僑鄉文化影響著壹代又壹代的後人,從這裏走出來的後輩,為有這麽壹個故鄉都在努力奮鬥。數百年的風雨,數百年的滄桑,為這裏留下了眾多的 歷史 痕跡與人文,為後人講述先輩們的榮耀和村落的輝煌。因古文化的代代傳承,她已被列入中華 歷史 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的目錄當中,這個古老的村落,就是汕頭市澄海區隆都鎮的前美村。
據從村中族譜記載來看,前美村的 歷史 ,看似沒有嶺南的南社村等村落,有那樣久遠的年代和豐富的古代印記,可前美村感覺就像是壹個家族在此不斷成長的經歷。從這裏古老的民居建築來說,基本上就是壹個整體式的建築構造,將村中所有人都包裹在壹起,形成壹個團結的集體和良好的發展態勢。
前美村的祖先是元代時,因躲避戰亂從福建遷居來到此,看上了這塊豐茂的土地,於是開始建造美好的家園,經過數代人的繁衍生息,前美村的陳氏家族先後迎來了兩次致富高峰。壹次是先祖陳廷光在雍正年間因做官而發財,後回到家鄉做了許多公益事業,並大興土木建設豪宅。另壹次就是清末民初期間,以陳慈黌為代表僑胞經營的商業帝國,他們創下了巨大的財富,在家鄉留下了至今令家鄉人為之自豪的光榮印記。
前美村主要是以兩塊建築為村落的代表之作,壹個是建造於300余年前的“永寧寨”。“永寧寨”是壹座占地面積10333平方米的正方形巨寨,其實寨子的格局就像是壹座小型的城堡。它是陳氏家族發家之地,是陳廷光於雍正十年所建,因先祖期望自己的族人們永遠安然寧靜的生活,不受外來之敵的侵襲,所以寨子取名為“永寧”。
“永寧寨”建在了壹塊低窪地上,四周寨墻高築,形成前低後高的樣式,三面高墻為8米,前面圍墻是4米,全是灰沙泥夯成,堅如磐石,至今無壹處坍塌。寨子就像是壹座沙發椅安放在那裏。正面對著遠處的蓮花山,每當天空晴朗之時,藍天白雲倒映在寨前的大水塘中,那種寨池清澈,蓮峰倒影,名堂開闊,眾水匯聚的景致,令人心曠神怡。據說此寨是陳廷光請當時的國師幫助設計建造,故為是壹塊風水寶地。
再來說的是另壹塊村落的建築,這些建築則是前美村人為之驕傲的代表之作。這些建築主要是以“陳慈黌故居”為中心的古老民居,這些建築既符合嶺南壹派的建築風格,又將西方內部的裝飾內容,與整體建築完美結合,堪稱是中西合璧的建築奇葩。故居始建於清朝宣統二年,歷時近半個世紀,集陳家幾代人的心血才建造完成。恢宏的整體布局,***有506間房屋,占地25400平方米,它揉合西式洋樓,點綴亭臺樓閣,通廊天橋,迂回曲折,進入其中如同迷宮相仿,妙趣橫生。
前美村的古建民居是村落的精華,但陳氏家族的陳慈黌才是前美村的精髓,我們來說說陳慈黌的經歷,他是如何成為前美村人的驕傲。他是1844年出生於前美村,少年時就聰明好學,在十多歲時就已經跟著父親陳宣衣做生意,成為父親生意上的好幫手,二十來歲在商海中嶄露頭角,當父親病重時接管了陳家全部的生意,最重要的是香港“乾泰隆行”。
1871年,陳慈黌來到泰國曼谷發展,在吞武裏開設了“陳黌利行”,專營進出口貿易,尤其是以運輸銷售大米為主。從此,他將泰國的大米銷售到我國南方缺米的地方,再將我國的特產運往東南亞等地,賺取各地貨物的利潤。陳慈黌那時主要的工作就是盯著來自香港、新加坡、泰國、以及汕頭等地的業務報表,指揮著“陳黌利行”的發展。由於數量越來越大,需求多,生意是異常的紅火,自然他的商業版圖也在不斷地擴大。在這以後又陸續開辦了多家的分號,成為了在東南亞壹帶的商業大佬,據說當時每天盈利的銀元數都數不過來,都用米鬥來計算,可謂是日進鬥金。
其實,在前美村還有很多的建築、民俗、 美食 等,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但我們表述的是壹個久遠的勵誌故事,述說著壹位潮汕華僑如何艱辛奮鬥,直至事業成功,最後情歸故裏的心路歷程。
現在的前美村不僅有古老的 歷史 文化,還有著自然優美的山水風光,幹凈整潔的街巷,濃蔭蔽日的綠葉植被,村中清澈的池塘裏栽種著純潔的荷花,池塘邊行行垂柳,這些都為古村營造了壹個清新美好的環境,壹片江南水鄉之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