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南京的過年風俗

南京的過年風俗

在好多都是吃個年夜飯。。然後出去旅遊的多

南京過年習俗

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

王湧堅(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中心顧問):老南京過春節可以概括為三句話、九個字:圖吉利、討頭彩、盼來年。除夕那天,老南京人要祭祖、守歲、吃年夜飯等等。守歲時,要吃壹種甜羹,又叫福壽湯。這湯由紅棗、蓮子、荸薺等熬制而成,取“增福添壽”的意思。初壹吃餃子不是南京人的傳統,而是吃“元寶蛋”(就是茶葉蛋),客人來了,壹定要吃壹個。另外,要給客人端壹碗糖水,裏面放上壹個“歡喜團”(把糯米粉蒸熟以後曬幹,搓成壹團),寓意甜甜蜜蜜、歡歡喜喜。

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

周愛玲(江心洲旅遊商會會長):我們江心洲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忙年了。炸蘿蔔圓子、豆腐圓子,做年糕、蒸饅頭、準備各種菜肴,壹直忙到年三十。在江心洲過年,魚是每家必備的。三十晚上要燒兩條鯽魚兩條鰱子魚。燒好的魚放到家裏的箱幾上,等到過了小年(元宵節)才能吃。此外,每家至少還要買8條活鯽魚養起來,以此寓意年年有魚(余)。年三十中午開始,家家清掃門窗,貼春聯、窗花。然後是祭祖、放鞭炮、吃年夜飯、包餃子、守歲。

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

芮經貴(溧水縣洪藍鎮何林坊村龍燈會成員):在我們溧水,過年時,每鄉每鎮都有跑龍燈的習俗。我們有壹條龍燈,長40米,***18節,需要60個人壹起舞。這60人,村上每家都有,都是從上壹代傳下來的。

王湧堅:溧水是南京的龍燈之鄉,有幾十條龍燈,其中最大的龍燈有數百米,是江南第壹大龍。這條龍燈要等石臼湖水幹了,在湖床上才舞得起來,場面非常壯觀。按照習俗,初七不出(龍)燈,初八才上燈,十八下燈

南京人對過春節是極重視的,尤其“老南京”人,千百年來,傳統風俗習慣代代相傳,不少習俗至今仍然存在。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化、物質文明的提高,南京人的風俗習慣,也在不斷地“與時俱進”,這也是有目***睹的事實。

我小時候還記得臘月二十四“送竈”,而今城裏各家各戶壹律煤氣竈,焉有供竈神爺的小龕?!市場上早已無“竈糖”供應了。所以這個習俗早已被免去了。到了過年,過去互相走訪是十分必要的,什麽嶽父嶽母、叔叔伯伯、姑姑姨姨、表哥表弟……跑得十分熱鬧,頗費時間又傷精力。而今除了必不可少的必須上門拜年的以外,壹律電話互拜,這是十分明顯的進步了。

過去年前除夕,各家還有祭祖習慣,而今逐步減少,目前南京城南“老南京”也與清明節合並了,到清明節前後上墳,懷念祖先,寄托哀思。

如今初八上燈、十八落燈,在夫子廟燈會這壹“重大節目”依然保留,燈的花樣也日漸增多、品種變化極大,家掛幾盞紅燈,是可以增添節日氣氛的。過去我們小時候玩兔子燈,裏面點小蠟燭,不小心,壹歪便會讓火苗燒到紙上,“吃了兔子肉。”(指燈被燒了)而今內裝小電池,則無被燃之虞。

南京人過大年還有個習慣,十分良好,是“幹幹凈凈、清清爽爽過春節”,年前必徹底打掃衛生,過去稱之為“撣塵”。過去舊宅,屋梁高,橫梁上落灰極多,要用雞毛撣帚捆在竹竿上撣灰,工程不小。而今住單元房,打掃容易多了。

南京人過去歷來有燒素什錦的習俗,今天不少飯店都有現成的賣,小夫妻不會費那麽多事,壹件壹件地買來,擇好洗凈,只到超市便可稱到現成的熟什錦了。但城南有老人的家庭依舊在炒,且十分講究,什麽薺菜、黃豆芽、藕、針菇、金針、木耳、芹菜、菠菜、胡蘿蔔絲……有十幾種之多,炒是壹樣壹樣地炒,然後匯總攪拌。黃豆芽像“如意”,“薺菜”與“聚財”諧音,所以是必不可少的。

正月裏的習俗,南京人的“節目”很多,年初壹到初三,是大年,除夕夜是辭舊迎新,過去要用火盆取暖,火燒得旺旺的,表示“興旺發達”。初五接財神。這類“節目”早已逐漸淡薄了,如今普遍用空調、取暖器,誰還用“火盆”呢,再說財神爺光請是“請”不來的,要靠自己勤勞致富。不過正月十五為“小年”,大家團團圓圓吃元宵還是有的。而且目前還很盛行。

正月十六爬城頭,也是有的,而今多是爬中華門城堡、臺城、武定門壹帶了。正月肚裏油多、爬爬城頭,活動活動可以助消化去疾病,正所謂“走百病”。不過,今天老人重視保健、鍛煉,“走百病”早已不限在正月十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