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零食
拼音: líng shí
英文:snack
解釋:正常飯食以外的小吃。
參考資料:
人們可以通過壹日三餐來滿足對營養素的生理需要,沒有必要再去吃零食。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吃壹些零食對身體會有好處。下面就舉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老年人,適當吃些零食對身體健康有益處。為什麽呢?因為老年人的消化系統功能減退,如胃液分泌減少及消化道各種消化酶分泌減退,導致消化和吸收功能在壹定程度上降低。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仍然是壹日三餐,就不能滿足老年人對營養素的需要。因為消化機能減退,每餐吃得飽壹時難以消化吸收,給胃腸道帶來較多負擔,常常會出現消化不良的癥狀。如果每餐吃七成或八成飽,在兩餐之間感到餓了,吃壹點易消化、富於營養的零食,既保證老年人的正常營養需要,又不會給胃腸造成過重負擔。
戰勝美食誘惑的壹個方法是保證它們不會在妳觸手可及的地方出現。想想吧,如果妳的辦公桌、櫥櫃、書桌抽屜或者其他地方放滿了酸角糕、糖果、巧克力那妳要時刻準備著跟自己的欲望作鬥爭了。購物的時候別忘了買壹些胡蘿蔔、芝士、果仁、新鮮水果、瓜子、蘋果醬、酸奶和全麥餅幹。把這些既健康又輕便的零食放在妳周圍,可以防止妳壹時控制不住自己的嘴。
另外壹部分想吃東西的驅動力來自於妳已經形成的吃零食習慣,在肚子並不餓的時候也會特別想吃壹塊巧克力奶油蛋糕或壹杯草莓新地,因此妳要嘗試去發現自己的弱點。問壹下妳自己:“在什麽情況下我會特別想吃東西呢?”
1、不要讓零食喧賓奪主
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通過壹日三餐獲得,零食只能是壹種補充,因此零食不能無節制地吃許多兒童零食不離口,走路時吃、做作業時吃、看電視時吃、聊天時還吃。這樣吃零食不僅影響了正餐,甚至還以零食代替了正餐。
我們知道,人體消化系統的工作是有規律的。當進食食物達到壹定數量後,胃部就會出現飽足感。此時,我們對食物就不會再有欲望。過壹段時間之後(壹般2~4個小時),胃裏的食物基本排空,胃腸就要加快蠕動,胃液、腸液和膽汁就要加快分泌,這就給大腦發出了信號——我餓了。此時,人就會出現饑餓感,我們就需要進餐。
但對那些零食不離口的孩子來說,他們的胃裏不斷有食物進入,總不能被排空。這樣,在吃正餐時,他們就會缺乏食欲,吃得很少甚至根本就不吃。由於正餐進食太少,很快又會出現饑餓,他們就要再吃零食。久而久之,人體消化系統正常的工作節律被破壞,消化功能紊亂,必然會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2、合理安排吃零食的時間
兩餐之間,上午九十點鐘和下午三四點鐘,離正餐時間已有2個多小時。由於兒童代謝較成人快,此時,他們可能會出現輕微的饑餓感。如果能夠讓他們適量地吃些零食,就會起到防止饑餓和增加營養的作用,也不會出現影響正餐進食的情況。
3、要選擇有營養的食品
要選擇富有營養的食品作為零食,如牛奶、酸奶、水果、蛋糕、肉松、牛肉幹等。各種薯片、話梅幹、果凍等食品營養價值比較低,不宜長期作兒童的零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