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再說琦君

再說琦君

說起溫州,會想起從這裏走出的琦君。

接觸到琦君筆下的文字,也是壹種緣分。走過滿滿當當的書架,偶然看到了《琦君散文》這本書。就是它了。

她的文字,簡潔,純樸,淡雅,讀起來總有不盡的溫暖。鄉愁,是羈旅在外的遊子,永遠揮之不去的內心愁緒。不管妳走到哪裏,故鄉早已深深烙印在妳的骨血裏。我想,故鄉是琦君創作的源泉。那故鄉的桂花,令她魂牽夢縈。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那陣陣的桂花雨。琦君的文字是這樣溫暖,讀著筆下的童年趣事,妳的思緒不禁飄遠了。妳仿佛看到了村裏的那棵桃樹,四月芳菲,落英繽紛。朵朵輕柔的花朵兒,飄灑著芳香四溢。綴滿枝頭的果實,滿心滿口的香甜。

她的散文,用了大量的筆墨著寫母親。字裏行間,我們讀到了壹位慈愛,溫和,勤儉節約的母親形象,她潛心念佛,樂善好施 ,從不與人鬥嘴。玉蘭可采摘時,母親做玉蘭酥送給左鄰右舍,大家都很喜歡。端陽節裏,母親包粽子時,總是會為乞丐大量準備壹些,美其名曰“富貴粽”。父親從杭州帶回壹只金手表給她,母親非常愛惜。父母感情深厚,父親常年在外,母親將家裏打理得井井有條,等到栽種的水果到采摘的時候,總要挑選又大又甜的水果寄給父親。父親來信:“辛苦妳了,水果很甜。”母親高興地笑了。母親的壹言壹行,潛移默化得影響著琦君。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從她的文字裏,我看到壹個正直,對兒女要求嚴格,愛書的父親形象。琦君的父親潘鑒宗,是壹名儒將,作戰紀律嚴明 ,指揮有素,身為軍人,戎馬倥傯中,總不離幾部書。後來,顧念親族與鄰裏中子弟的學業,在山鄉廟後老家的祠堂裏辦了壹所小學,供全村兒童免費上學。

“髻”,壹篇中,琦君的父親回來後,帶回壹位姨娘。她的頭發烏黑柔亮,綰大大的橫愛司髻。姨娘洗頭,不揀日子,壹個月洗好多次頭,請包梳頭梳各式各樣的頭。幼小的她知道,壹把小小的黃楊木梳再也理不清母親心中的愁緒。母親不喜梳時興的頭發,不愛抹新式發油。日暮途遠,時光不再。想想姨娘是使母親壹生郁郁不樂的人,時間讓壹切變淡了。自父親走後,母親和姨娘成了患難相依的伴侶。姨娘滿是哀戚,“我”對她不禁起了無限憐憫,壹點都不恨她了。歲月不饒人,如雲青絲,已是滿鬢白發,垂垂老去。

她的文字純樸淡雅,流淌著溫暖。寫母親,寫父親,寫童年時代的趣事,躍然紙上。提著小小的紅燈籠,和慈愛的外公,走在雪夜裏。燈籠的光亮照得雪地燭光發亮。母親做了許多美食,讓人大快朵頤。成長的記憶裏,有歡喜的事兒,有不愉快的事兒。

琦君,原名潘希珍。和林清玄齊名的著名臺灣女作家。她用至純至美的文字寫至真至善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