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這樣壹個比喻,說自古有君必有臣,就像有吃飯的人壹定應有廚師壹樣。要吃,就要有制作食物的人。古代將以烹調為職業的人稱為庖人,也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廚師。廚師在古代有時地位較高,受到社會的尊重;有時也掙紮在社會的最底層,受到極不公平的待遇。
庖人是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的主要創造者之壹,他們的勞作、他們的成就,理應得到公正的評價。司馬遷作《史記》,後司馬貞補有《三皇本紀》壹篇,記述傳說的人文初祖伏羲,即是壹個與庖廚有職業聯系的人物。《本紀》說:“太昊伏羲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或又稱“伏犧”,獲取獵物之謂也。
此語出自佚書《帝王世紀》,不是司馬氏的杜撰。我們的初祖是廚人出身,而且還以這個職業取名,說明在史前時代、在歷史初期,這壹定還是相當高尚的事情,不至於被人瞧不起。壹個國君好比壹個美食家,他的大臣們就是廚師。這些廚藝高超的大臣有的善屠宰,有的善火候,有的善調味,肴饌不會不美,國家不愁治理不好。商王武丁有名相傅說,他於夢中見到他想得到的這個人,令人四處訪求,舉以為相。
武丁重用傅說,國家大治,他將傅說比為釀酒的酵母、調羹的鹽梅,也是以廚事喻治國。武丁贊美傅說的話是:“若作酒醴,爾惟曲;若作和羹,爾惟鹽梅。”後世也還有人因廚藝高超而得高官厚祿的,尤其在那些喜好滋味享受的帝王在位時。《宋書·毛惰之傳》說,毛惰之被北魏擒獲,他曾做美味羊羹進獻尚書令,尚書“以為絕味,獻之武帝”。
武帝拓跋燾也覺得美不勝言,十分高興,於是提升毛情之為太官令。後來毛氏又以功擢為尚書、封南郡公,但太官令壹職仍然兼領。又據《梁書·循吏傳》所記,孫謙精於廚藝,常常給朝中顯要官員烹制美味,以此密切感情。在謀得供職太官的機會後,皇上的膳食都由他親自烹調,不怕勞累,深得賞識,“遂得為列卿、禦史中丞、兩郡太守”。
還有北魏洛陽人侯剛,也是由廚師進入仕途的。侯剛出身貧寒,年輕時“以善於鼎俎,得進膳出入,積官至嘗食典禦”,後封武陽縣侯,進爵為公。廚師進入仕途的現象,在漢代就曾壹度成為普遍的事實。據《後漢書·劉聖公傳》說,更始帝劉玄時所授功臣官爵者,不少是商賈乃至仆豎,也有壹些是膳夫庖人出身。由於這做法不合常理,引起社會輿論的關註,所以當時長安傳出譏諷歌謠,所謂“竈下養,中郎將;爛羊胃,騎都尉;爛羊頭,關內侯”。
當時的廚師大約以戰功獲官的多,這就另當別論了。歷代庖人更多的是服務於達官貴人,能有做官機會的不會太多,而做大官的機會就更少了。人立身處世,靠的還是自己的技藝,身懷絕技,社會上還是比較尊重的。莊子津津樂道的解牛庖丁,是以純熟刀法見長。庖人的受尊重,也表現在戰亂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