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的禦膳,壹般都是由光祿寺和尚膳監來負責打理。
按照《寶日堂雜鈔》裏所記載的,明朝的皇後每天能分到55斤8兩豬肉,這光是肉類的量,上菜的過程更是有壹套很嚴格的衛生程序:這是上菜的侍者應該做的事情,不僅要捂住口鼻,而且還要側著臉,以防呼吸的空氣不小心碰到菜。而且每道菜的盤面,都需要用金絲籠罩,可以起到保溫防塵的效果。最有意思的是,他們吃飯的時候,還必須要奏樂。
清朝皇帝的禦膳,更能顛覆妳的三觀。
清朝是距離我們最接近的壹個封建王朝,所以他們皇帝的夥食水平,是我們最容易考察到的。但是我寧可不去考察,考察完看著手邊的那碗冷面,壹點胃口都沒有了。
以乾隆皇帝為例,清朝皇帝們的吃法,可真叫人羨慕。在《清宮禦膳》中,對乾隆三十年閏二月的夥食,做過壹個統計:
初壹吃:燕窩紅白鴨子南鮮熱鍋、雞肉打鹵過水面、老米水膳、燕窩攢絲湯、酸辣羊肚、燕窩拌雞絲、炒鮮蝦、梨絲拌菆茉菜、野雞爪。
初二吃:雜膾熱鍋、東坡肉、羊肉小包子、炒雞燉豆腐、羊烏義燒羊肝、燕窩手 撕鴨子熱鍋、荸薺燉肉、羊肉片、蜂糕、尺子餑餑豆丹糕、竹 羊蹄筋、羊血燉羊肉、燕窩火熏鴨子、栗子燉雞、粳米膳、燕窩攢絲湯、 鮮蝦醋溜鴨腰、豆腐幹、熏小雞、爆肚子、野雞爪。
鐘鳴鼎食——豪門的代名詞。
鐘,指代的是樂器;鼎,則象征著炊具。“鐘鳴鼎食”的說法起源於先秦時期,那時的貴族們用餐時,會用各種型號的鼎裝著五花八門的珍貴食物,壹旁還必須有樂隊奏樂助興。根據周禮,不分身份的權貴有不同的標準: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三鼎、士壹至三鼎。
古代沒有化工廠,也沒有大氣汙染,地裏也不施化肥,種子也不轉基因,生產的糧食、蔬菜都是純綠色的天然食品。雞鴨都是放養的,豬肉絕對沒有註水,家禽都沒有吃過激素,魚蝦都沒有喝過有機溶劑。皇上吃的都是綠色食品,放心肉,能保證絕對的食品安全。
周天子用膳時的排場是這樣的:
為周王室提供餐飲服務的部門壹***有22個,包含208名職官、2124個奴隸,也就是說壹***有2332個工作人員;先秦時期的食材豐富程度跟後世無法相比,但即使如此,周天子的菜譜上仍有超過120種不同的珍饈,每頓飯都至少有26種食物供其享用。
縱觀上下五千年,我們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宮廷飲食更是如此。從商周時期到秦漢,再到唐宋,再到明清,宮廷飲食文化日趨成熟,更是在明清時期達到巔峰。對於古代皇帝的壹日三餐,即使放到現在,也要比我們普通人的壹日三餐好太多,不管是食材的健康程度,又或者菜品的種類,以及特殊的烹飪工藝,都要比我們現在的壹日三餐好太多。非要比較的話,那就是壹個天上,壹個地下,再加上現在我們很多食材良莠不齊,假雞蛋,假豬肉都有,這樣的事情在古代是完全不可能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