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槳戰艦
典型三槳戰艦的尺寸:
*總長度:37米
*劃槳者:170-174(每個槳各壹個)
*槳長:4.0-4.2米
*速度:以7.5節的速度連續航行184海裏(根據修昔底德的記錄)。
*總重量:45噸(根據奧林匹亞三槳船的改造計劃)
典型的三槳戰艦的船員;
*船長:1
*弓箭手:4名
*標槍炮手:14
水手:25歲,風帆沖浪運動員、舵手等。
*劃手:170-174,以窮人為主,外國人雇傭。
三槳軍艦-發展介紹
三槳戰艦
這艘三槳戰艦以前是壹艘單槳戰艦(pentekonter),只有壹個槳,每側25個。隨著造船技術的提高,船只越來越大,因此劃槳船分為上下兩層甚至三層,以容納更多的劃槳船,為軍艦提供更多的動力。在三槳戰艦中,壹側的劃槳手上下交錯,第三層的劃槳手在甲板上方,第壹層和第二層的劃槳手在甲板下方。如果戰艦的數量繼續增加,單個劃手將很難滑動壹個槳,因此出現了五槳戰艦(五槳戰艦)。底層的劃手每人滑壹個槳,上面兩層每兩個人滑壹個槳,這樣壹共五個人劃三個槳,所有的劃手都在甲板下面。無論劃槳者坐在幾層,上下排劃槳者的總數是當時人們劃分戰艦大小的標誌。最常見的是三槳和五槳戰艦。從這個角度來看,將Trireme翻譯成三槳戰艦比翻譯成三排戰艦更合適。
設計原理
從三層槳戰艦的設計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戰艦的設計者面臨的主要問題之壹是避免上部超重。這些條件決定了壹艘船是否穩定,當它傾斜時能否自行恢復,通常根據船的穩心高度來考慮。這方面的概念可以追溯到18世紀以前的情況,盡管阿基米德已經知道基礎物理和數學的大部分概念。事實上,有壹些跡象表明阿基米德對浮體的研究受到了他對船只穩定性的研究工作的啟發。從典型軍艦剖面的例子來看,它的重心可能在船體的某個點上,由於對稱性,它將在中心線上的某個位置。
三槳戰艦
船開始時好像它的重量集中在上面的點上,它被重力拉向地球的中心。如果船向壹側傾斜,水下船體較小部分的重心將向同壹方向移動。水的浮力將通過浸沒在水中的零件的重心起作用,產生垂直推力。只要水下部分的質心在傾斜方向上充分移動,向上的浮力就會通過將向下的重力轉移到船體降低的壹側來抵消它,兩種力共同作用的最終效果將使船順利恢復。船舶的穩心高度是其質心和浮力的向上力的交點與船舶中心線之間的距離。如圖例所示,穩心高度越大,船的結構越平滑。
在對三層槳戰艦的尺寸以及艦體中的船員和其他儲備有了足夠的了解後,我們可以估計它們的穩心高度。人們對壹艘船的吃水深度、船體所用木材的數量以及船槳在船體中的布置的數字容易受到想象中的變化的影響。即使這些因素中的壹個或多個發生微小變化,也可能導致風速每小時變化五六公裏,從而使船只傾覆。然而,只要保持各種類型船舶的參數不變,質心值之間的比率就會是正確的,即使兩個值都不是絕對正確的。由於這種方法是正確的,人們將不可避免地假設在從三層槳軍艦過渡到四排槳軍艦或五排槳軍艦的過程中,船體及其內容物將盡可能不發生變化。由於造船技術在歷史上做出這種改變時極其保守,因此這種假設似乎完全可能。
在這種分析中,最不可預測的是船只承受的壓載量,因為古代雙排槳戰艦有足夠的船體空間來容納足夠的壓載物,以使船體的穩定性特征發生相當大的變化。在估算壓艙物時,每個人都願意使船體盡可能輕,這應與古代船體裝配工所做的其他明顯努力相協調,即所做的船體應最大程度地配合劃槳者的力量。估計壓載為13000 kg,足以防止小於60 km/h的風壓將船體梁兩端的船體吹倒。
三槳戰艦
這種明顯不令人滿意的情況表明,造船廠在巨大壓力下修改了船體設計。從已經提到的原因來看,造船商唯壹的好選擇是增加船只的最大寬度。然而,這種做法必然會犧牲壹些速度,這是首先設計多排船的主要原因。就五排槳戰船而言,如果為了穩定性而將船體加寬到與三層槳戰船相同的寬度,其速度只能比三層槳戰船快14%,但其加速度更差。如果頂排有62名劃手,中排有54名劃手,那麽船員的規模將增加近70%。如果五槳戰艦的穩定性降低到之前設想的水平,速度將提高29%之多。
在希臘時期,壹艘有三個槳的戰艦由槳中的劃槳者提供動力。值得註意的是,這些槳手並不像中世紀的槳手那樣都是奴隸,雇主必須給予他們高額的報酬,而壹個優秀的槳手的報酬也相當高。三槳戰船可以攜帶所有武器,也可以直接與敵艦相撞而不會受到任何傷害。在遊戲中,這艘三槳戰艦裝載了大型弓箭武器和其他導彈武器。
羅馬時代
帶起重機的三槳戰艦
羅馬人崛起後,為了對付他們的敵人迦太基。大力發展海軍並最終在海上擊敗了對手。他們在戰艦上增加了壹種叫做烏鴉起重機的武器。這種武器是安裝在船頭的吊橋,長12m,寬1.2m。橋頭底部安裝了壹個粗釘子,吊橋的另壹端開了壹個約3.7米的孔,通過這個孔可以將吊橋連接到船頭的吊桿上。吊桿頂部安裝有滑輪,系在橋頭的繩索可以通過滑輪升降吊橋。當敵艦靠近時,吊橋會突然放下,橋底的釘子會牢牢釘在敵艦甲板上,這樣就可以在敵艦甲板上打壹場“陸戰”。由於吊橋的形狀酷似烏鴉的嘴,因此被稱為“烏鴉吊橋”,裝備這種吊橋的戰艦被羅馬海軍稱為“烏鴉戰艦”。這是壹項了不起的發明。羅馬人把海戰變成了陸戰。在米拉海戰中,羅馬人以烏鴉吊死取勝。
但這種武器後來在羅馬海軍中消失了。原因不明。據說裝備這種武器的軍艦變得更容易傾覆。直到烏達維時代,壹種類似的武器才被發明並再次用於海戰。這是壹個用鐵覆蓋的跳板,壹端有壹個鐵鉤,另壹端有壹根繩子。攻擊時,用弩槍發射“鉗子”,用鐵鉤將敵艦拖近船舷。由於鉗子被鐵皮包裹,敵人既無法剪斷跳板,也無法剪斷背後的繩子。這種武器可以充分發揮羅馬軍隊強大的陸戰優勢,並避免了翻船的可能,這是海軍武器的壹大進步。
公元4世紀後,三槳戰船逐漸被更大的四槳戰船和五槳戰船取代,但仍占據壹定地位。
三槳軍艦-應用
三槳戰艦
三槳戰艦的船頭有壹個青銅撞錘。它的基本戰術是通過速度和機動性(加速和改變方向)撞擊敵艦的側面。撞錘可以將敵艦撞出吃水線以下的壹個洞並將其擊沈,或者折斷敵艦的船槳使其失去機動性。根據研究,三槳軍艦的有效撞擊速度為10節(相當於每小時18.52公裏,中國現代海軍的主力艦“定遠艦”的速度為14.5節)。
在電影《徐賁傳》中,有壹個場景反映了當三槳戰艦發動攻擊時,劃槳者的速度越來越快。從慢到快依次是:戰鬥速度、攻擊速度和撞擊速度。三槳戰船是古代海軍奪取制海權的有力武器,就像現代的戰列艦和航母壹樣。還有很多決定性的戰役,比如薩拉米海戰和阿克蒂姆海戰。在海戰中,桅桿會被放下,這可以進壹步增加機動性,而且壹般不攜帶船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