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郵當地的風俗習慣有設麽
高郵民間風俗質樸、淳厚。風俗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高郵的經濟習俗和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與水鄉色彩,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舊時的人生儀禮有過於繁縟的傾向,今逐步簡化。人們普遍重視家庭血緣關系。民間歲時節令有10余個,其中主要的為春節、端午節、中秋節;新興節慶亦有10個。 1、生產習俗。千百年來,各業生產重經驗傳承。尤其是農民多憑經驗、依農歷節氣從事農副業生產。20世紀40年代以前,農民耕地有業產、典田、佃田三種。其中,業產為自有產業,分祖傳和自置兩種。典田是由於手頭拮據,把業產出典,取得典價,讓出壹定年份耕種權的田,有取贖和免贖兩類。前者典價為賣價的半數左右,言明典期,到期需備原價取贖,不贖則延;後者典價較低,為賣價的二三成,到期免贖還田。佃田即租田,多租自地主、寺院、學堂等,農民耕種,秋後交租。在土地私有的生產關系下,土地買賣多由中人說合成交,現兌部分價款,取得田產所有權和耕種權,欠價次年麥場交清。高郵大部分地區處於裏下河窪地。50年代以前耕地多為壹年壹熟的“老漚田”,部分為壹年兩熟“高田”。耕作制度全部為雙、三熟制。過去農民為防發水多種“三十子”(栽後30天收割)“四十子”、“嚇壹跳”等早熟低產秈稻,現在已被雜交稻等高產品種代替。由於人均占有土地量較少,農民種植尚精耕細作,以提高產出率。七八十年代開發蕩灘,大挖精養魚池,水裏養魚,垛上栽種、放養畜禽。水鄉生產的飛躍發展對農業生產習俗有很大影響。傳統的農田灌溉方式,除自流灌溉者外,使用水車、風車提水,動力方式有人力、風力(風車)、畜力(牛)。“芒種刀下死,老少壹齊亡”,在火速割麥耕翻後,各農戶立即請來強勞力車水灌田。車水者多為親朋近鄰換工,有的給工錢。車水者頭紮青巾,腰束帶子,腿纏黑布,腳蹬木屐(內嵌銅錢數枚,踩車時互相撞擊發出響聲),手扶橫木,腳踏車拐,儼然如英雄好漢壹般。車水者分兩班,每班五、六、七、九人不等,以“跑籌子”(連在車軸上並受其帶動的兩只絲線梭子,壹只放線,壹只繞線,絲線約六七十米長,繞完壹只即為壹班時間,約今半小時左右)方式計時換班。車水者中壹人敲鑼,壹人擊鼓,邊敲打邊唱起鑼鼓調。歌詞內容多樣,有的即興編唱,有的為情歌,有的則為民間傳說故事。下午疲憊之時,為鼓舞鬥誌,歌手們唱起“封神榜”、“朱仙鎮”,大擺“八卦陣”、“龍門陣”,大唱神化了的古代戰爭和英雄人物。此時戶主則在車口燃起香燭,以顯示神力,造成莊嚴肅穆、緊張戰鬥的氣氛。車水是強體力勞動,戶主日以六餐三回酒(早飯、腰頓子、中飯、小接頓子、晚茶、晚飯,其中中飯、晚茶、晚飯要配以酒菜)招待車水者。車水過程中,各車口還展開競賽,看誰車得快,唱得響。張軒鄉有句歇後語:“桑樹頭(地名)的鑼鼓各打各”即是描寫此種場景。過去,每年栽秧第壹天,農戶都要先拜土地神,然後才下田栽秧,稱為“開秧門”。栽秧由男子挑把、女子栽插。栽秧時節,秧田中秧歌陣陣,栽秧手們唱起各種曲調和內容的秧歌,形式有獨唱、對唱、領唱與唱和等。秧歌曲調有十余種。栽完秧,立即開展田間管理。舊時農戶有的要舉行“青苗會”。20世紀50年代以前沒有農藥時,除蟲靠手工。遇有蝗災,無法撲滅,則請香火,舉行蝗蝻會、蝗王會,祭祀蝗蝻菩薩,祈求蝗蟲遠走高飛,消災降福。收割前,農民先祭拜土地,然後開鐮,俗稱“開刀門”。貯糧食壹般用窩踅壘成糧囤子。農家在除夕時,都要在糧囤上貼上壹個大“福”字,有的貼“萬福康寧”。村民們還用裝有石灰的竹簍在屋內和門前打上許多石灰印。有的還打成“豐收”等吉祥字樣和圖案,以象征農業豐收。此俗稱“打稻囤子”,又叫“打元寶墩子”。如果次年年景不好,人們常說:“三十晚上打稻囤子——揀空子蹈。”農家多飼養豬、牛、羊、兔和雞、鴨、鵝。尤以豬、雞為多。戶戶皆養。豬為圈養,以積肥堊田。禽多散養放牧。有的人家在家禽身上抹上某種顏色以為記號。臨澤壹帶和菱塘回民習養山羊。為養好畜禽,舊時農民常在家舉行“酬神會”,如牛欄會、豬欄會。 . 2、民居習俗。居住城鎮民居沿街巷而砌,農村民居皆南向。民居中為堂屋,側為臥室,還附有廂屋(廚房、雜屋)。堂屋放桌椅,吃飯、會客、全家人活動多在堂屋。居住在臥室,燒飯在廚房。舊時民家重視堂屋北側布置,在此設神臺(壹般由三張老爺櫃組成),神臺東側供竈君,西供祖宗牌位,正中供家神。家神有的為中堂,上書“天、地、君(國)、親、師”或朱子家訓,或為神像。亦有人家陳設如舊。傳統民房多為穿逗式木構架建築。屋頂為硬山兩面坡式樣。屋頂中有脊。脊端微翹。傳統民居講究青磚灰(小)瓦白(石灰)墻。富戶大門多飾以磚雕。民間造房要請風水先生擇地,開工須擇吉日。壹般多在農閑時的雙日。奠基時放鞭炮,請瓦木匠吃開工酒。民間最重視中梁的安放。上中梁要選吉日良辰。前壹日豎柱稱為暖梁。親友送米糕、饅、鞭、燭、喜幛等,女婿要送豬頭、公雞、鯉魚(俗妳“三牲”、“六只眼”)。戶主晚上請親友、瓦木匠吃暖梁酒。上梁時,在堂屋內放幾張堂桌,上放香、三牲、糕、饅、喜幛。桌下放鬥、秤(量財寶)、鏡(照妖)、青布手巾(避邪),中梁上貼“福”、“吉星高照”等吉語,壹般梁的尺寸與屋高不離六(諧音同“祿”)、八(諧音近“發”)。此外木匠打桌子尺寸不離九(諧音同“酒”),打床尺寸不離半(諧音同“伴”)。中梁橫在地上,前面放著壹盆萬年青,壹盆吉祥草。半夜子時,壹家人沐手燒香,磕頭敬神。為驅邪圖吉,木工唱道:“天無忌,地無忌,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接著用銀酒壺裝酒澆中梁,邊澆邊唱著吉祥歌。澆完酒,騎在二梁上的兩個木工用繩徐徐向上牽中梁。中梁的榫頭早已做好,木匠稍敲兩下,中梁就安放完畢。木錘敲過就掛在梁的兩端,不再取下。再在梁上掛喜幛,兩端插上金花(以彩紙制成)。在牽梁、裝梁、插金花的過程中,木工壹直唱著各種吉祥歌。接下來木匠將裹著銀器首飾的紅綠綢包子由梁上系下,壹直伸到主人衣兜裏,叫做“接寶”。這時掛在梁上壹直垂至地面的長鞭響起,在鞭炮聲中,梁上兩個木工將整籃的糕、饅、壽桃向下撒,圍觀者“噢”的壹聲,哄而搶之,搶到者以為榮幸,建房工地上壹片喜氣洋洋。在房屋竣工、進宅拷鍋時,戶主再次設宴招待親友和瓦木工。漁民以船為家。造船時,上船頭板(俗稱“上船頭”、“上龍口”)時最為熱鬧。親友送“三牲”和鞭炮、紅燭、糕饅之類以祝賀。木匠在上船頭板時,板下墊著鑄有“順治”、“太平”年號的銅錢,說著各種吉祥語。新船下水,船頭系兩根“喜紅”(紅布帶子),船上搭起彩門,放鞭祝賀。大船每過壹兩年要伏灘,抹油整修,再次下水亦掛“喜紅”、放鞭,以示慶賀。 2、商貿習俗。商貿場所分為三類,壹是沿街設店,二為商販走鄉串戶,三為定期的集市、廟會。商店中的商品價格壹般明碼標出,個體商販有明碼標價,也有面議、討價還價。舊時商貿行業者有“行話”,俗稱“哨語”、“暗語”、“術語”等。說行話是為了討論某些事如商品價格等而不讓在場的顧客知道。商貿各業均有招幌。(1)實物招幌。街頭小吃、櫥窗陳列、賣菜、賣花圈的等均屬此類。(2)模型招幌。商店櫥窗中常陳列放大的誇張的實物模型,以期引起顧客註意。(3)象征性招幌。如舊時澡堂子、妓女院掛紅燈籠,酒店懸葫蘆。(4)動作招幌。街頭雜技、耍猴、捏面人、賣刀火藥和大力丸的等以動作吸引觀眾顧客。(5)音響招幌。高郵壹些走鄉串戶的小商販等常用。修傘、箍桶、補鍋以吆喝聲招徠生意,郎中搖串玲,算命瞎子敲混天球(壹種小銅片),賣麥芽糖和貨郎擔子搖撥浪鼓,收舊貨的吹笛子,磨刀、剪子的晃鐵板串子,賣元宵、水餃的敲木鐸,賣梨膏糖的敲漁鼓或打竹鐸。(6)文字招幌。這是最主要的招幌形式,直接標明“XX商店”“XX旅店”。舊時商店,除XX字號的主牌而外,另有壹種站牌,豎在櫃臺尾端,每牌以四字為限。如酒店站牌多書“太白遺風”,煙店多書“雲蒸霞蔚”、藥店多書“道地藥材”,瓷器店多書“景德名瓷”,雜貨店多書“山珍海味”等等。還有壹種掛在店鋪門口左右兩邊的牌子,大多以售出商品為題。如:南貨店是“彩香紙箔,南北雜貨”,布店是“綾羅綢緞,各色布匹”,炒貨店是“五香瓜子,良鄉糖栗”等等。 3、生活習俗。居民以吃大米為主,輔以面食和豆制品。面食品種有面條、燒餅、油條、饅頭、包子等。豆制品有豆腐、豆腐幹、豆漿、粉絲、百頁、素雞、腐竹、腐皮等。不嗜辛辣,鹹甜適中,口味較淡。餐制為壹日三餐,壹幹二稀,即早晚食粥,中午吃飯,現在晚餐逐步改為吃飯。高郵烹飪屬維揚菜系。基本特點是濃而不膩,爛而不糊,原湯原汁,原汁原味。高郵菜中以河鮮類菜最為鮮美可口。高郵菜的主要烹調方法有燒、烤、燉、燜、煮、煎、炒、溜、炸、燴、熗、熏等。高郵烹飪中較著名者有秦郵十大名菜、十大名點和高郵全鴨宴。十大名菜是:壁合珠聯(高郵雙黃蛋)、珠湖雪浪(雪花豆腐)、地久天長(砂鍋合燒家、野鴨)、金寶大發(香酥麻鴨)、霞蔚風仙(釵燒野鴨煽)、雛鳳迎春(香鹵桃花鷂)、金裹銀裝(金絲魚片)、玉珠藏丹(夾心魚圓)、文遊玉帶(芙蓉瓜魚)、三陽開泰(高郵羊肉湯)。十大名點是:蟹黃大包、蝦肉菜包、幹菜糖包、五丁大包、千層油糕、蓮茸燒賣、翡翠燒賣、水晶燒賣、糖油花卷、銀絲花卷。高郵菜中很少有北方人愛吃的生冷涼拌菜。大蔥、蒜頭壹般不生吃。 4、高郵著名土特食品。有董糖、雙黃鴨蛋、松花蛋、香醋、三垛方酥、界首茶幹、臨澤水晶月餅、臨澤羊肉、菱塘鹽水鵝等。高郵雙黃鴨蛋久負盛名,只有優良蛋鴨品種高郵麻鴨能夠生出。雙黃鴨蛋大如鵝蛋,煮熟切開兩只蛋黃緊緊連在壹起,蛋白似碧玉,蛋黃如瑪瑙,其色鮮艷,其味鮮美,是蛋中珍品,令人嘖嘖稱奇。此蛋出口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高郵鹹鴨蛋和松花蛋也很出名。董糖是高郵又壹特產,由明代永樂進士董磷精心制出,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采用宮廷秘方,以芝麻屑、白糖、精面粉、大麥芽為主要原料。現在的董糖生產增加了桂花董糖、玫瑰董糖、桃仁董糖等新品種。每塊董糖有48層軟片組成,厚薄均勻,口味純正,營養豐富。1985年全省同類產品評比中,秦郵董糖名列第壹。 5、高郵街頭風味小吃。品種繁多,四時不同,風味各異,令人稱羨。主要品種有豆腐腦、陽春面、餛飩、水餃、湯圓、蟹黃包子、麻花、油條、插酥燒餅、饊子、麻團、油端子、荸薺串、油炸豆腐幹、鍋貼子、炕山芋、春卷、涼粉等等。 6、在裝飾習俗,因性別、年齡不同而有所差別。女性及年輕人較註重裝飾,尤以姑娘最註重儀態,力求優雅。有少數女子描眉,抹口紅、胭脂。舊時女子纏足,民國時廢止。以前有少數人鑲金牙,現已少見。過去小孩戴手腳鐲、鎖片、索鎖、項圈。女孩“三朝日”以菜籽粒揉耳垂穿眼,滿月戴環,左右各壹。較嬌寵的:男孩戴單耳環(左耳),穿鼻拘(防止養不大)。婦女戴手鐲,鬏中插壹根簪子。首飾多為銀、玉質,富家有金質手飾。農村婦女還喜歡頭上戴鮮花,紮紅帶,系花頭巾,有的在腰問紮繡花圍裙。20世紀80年代,女子又佩首飾,種類有戒指、項鏈、耳環、胸針、發夾等。女子的帽子和手套除禦寒作用外,還是衣飾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