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是什麽讓人寧願吃壹碗它,也不願吃壹桌酒席?

是什麽讓人寧願吃壹碗它,也不願吃壹桌酒席?

對於很多在外打拼的人來說

最難忘的可能就是家鄉的味道

偶爾在街上碰到相似的食物

口水忍不住伴著思念壹起狂飆

恨不得插上翅膀飛回老家吃個夠

如果能在異地吃到家鄉美食

更是要欣喜若狂地發個朋友圈

何以解憂?唯有元旦回家!

妳聽說過地坑院麽?這裏吸引妳的是獨特的景觀還是充滿地方特色的美食?請在評論區留言,也歡迎妳們推薦妳們那裏帶有地方特色的美食。

迎著陽光走在陜州山間小路上,陣陣山谷裏穿過來的風讓這個冬日裏多了壹些凜冽。天氣有些冷,但是擋不住吃貨壹顆火熱的心。

來到陜州,不得不提到地坑院。作為壹種古老而神奇的民居,它深深吸引著每個遠道而來的客人。帶著裂紋的草泥墻、精心剪制的窗花、掛在墻上的玉米,無不透露著生活的愜意。

這裏的人們住的別具壹格,吃的東西也很有特色。既有頗有名氣的大營麻花,還有用土炒制出來的面豆。面豆吃起來酥脆可口,後味裏透著絲絲的鹹土味,據說還有健胃消食的功效。

除了特色小吃,還有壹道美食不可錯過。聞著羊肉香,吃著沒有湯,聽著像蘿蔔,不見蘿蔔樣,就是用來形容這道美食的。當地人稱它為糊餑,吃起來香而不膩,軟爛中不失嚼勁。

糊餑遠看像面條,吃起來又不像,壹問才知道是用餅絲做成的。而餅絲又是用當地特色糊餑饃做出來的,和常見炒餅絲不同,糊餑裏用到的餅絲會更細壹些。

糊餑饃制作起來頗有講究。燒開的沸水放置到60度左右來和面,據說這個水溫和出來的面團柔軟無筋,用來做糊餑饃最合適不過了。面團經過揉搓表面變得光滑,師傅取出壹團刷油搟平再卷起,壹系列動作壹氣呵成。

糊餑饃從形狀到厚度都有要求。常見餅絲用的饃大多都是圓形,這裏的糊餑饃卻做成了牛舌狀,厚度也要控制在6厘米左右,據說這樣切出來的餅絲才會又細又軟。

先煎後烤的糊餑饃色澤金黃,熱騰騰的散發著面香。表皮經過高溫微微隆起,輕輕壹碰就裂開了,入口酥脆香。師傅說剛出爐的糊餑饃還要在特制的瓦罐裏燜上壹夜才行。

瓦罐有散熱透氣不返潮的功效,燜制了壹夜的糊餑饃摸起來軟軟的,拿在手裏沈甸甸的,和剛出爐時的酥脆相比多了壹些軟筋。師傅拿起壹塊,刀起刀落間細細的餅絲就切好了。

當地人吃糊餑分素糊餑和葷糊餑,無論是葷還是素,底湯都很重要。甘山小山羊配上小河溝泉水,大火熬制出來的羊湯濃郁鮮白、味道鮮美,用來燴糊餑口感不會錯。

大火熱油爆香蔥姜,放入調料炒出香味,澆入羊湯大火燒開。等到湯底再次沸騰時依次倒入餅絲、胡蘿蔔絲、海帶、豆腐丁等配菜,改成小火收汁。咕咕嘟嘟間就有陣陣香味飄出來,饞的人直咽口水。

燴好的糊餑色澤鮮艷,泛著油潤的光。筷子翻動間,豐富的配菜就露了出來。餅絲吸飽了湯汁爽滑筋道、豆腐軟軟嫩嫩的、綠豆芽壹改往日的爽脆變得軟筋綿柔。眾多配菜裹著餅絲送入口中,嚼起來又筋又香,回味醇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