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什麽意思?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是什麽意思?

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的意思是:對飯菜不可挑挑揀揀,養成不挑食的習慣,無論吃什麽東西,要吃得適當不可過了規則。

1、原文:對飲食,勿揀擇,食適可,勿過則。

翻譯:對待飲食,不要挑挑揀揀,飲食吃飽吃好就行,不要過分追求美食;三餐只需吃的適當即可,避免過量,危害健康。

語出:清代-李毓秀《弟子規》第四章 《謹》——修身之道

2、分解釋義:

(1)對飲食:對飯菜。

對:對待,對於,面對;

飲食:飯菜;

飲:喝,飲食,可喝的東西;

食:吃的東西。

(2)勿揀擇:不要挑選。

勿:不,不要;

揀擇:挑選;

揀:挑揀;

擇:挑選,擇取。

(3)食適可:吃得適當就好。

食:吃;

適:適當,適度;

可:好 。

(4)勿過則:不要超過準則/不要吃得過飽。

勿:不,不要;

過:超出,過量,過度;

則:準則,規則。

3、具體詳解

“對飲食,勿揀擇。”對飯菜不可挑挑揀揀,養成不挑食的習慣,才是優良的飲食習慣,以保營養均衡,更重要的是防止傲慢、浮華的態度。

“食適可,勿過則。”無論吃什麽東西,要吃得適當不可過了規則,這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免讓父母擔憂。

擴展資料:

《弟子規》的創作背景:

康熙年間,統治階層出於長久統治的目的,主動追求對傳統優秀思想文化的認同。包括崇文尊孔,提倡修讀四書五經,尊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大修孔廟,春秋祭孔、宣諭以孔子儒教為立國之本。1670年,根據儒學核心制定和頒發“聖諭”十六條,作為人們的思想準則和行為。

《弟子規》正是在這種文學氛圍下,寫作而成的。其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壹個秀才。

他以《論語》“學而篇”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列述了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當恪守的守則規範。

《弟子規》的後世影響:

《弟子規》首先明確強調了做人的各項準則,以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為名義,繼而教育人民把對父兄的順從擴大到社會各個階級。

並且以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

《弟子規》也是學習中國文史知識的重要途徑之壹。《弟子規》三字壹句,易學易記,文中穿插了相關文史知識、成語典故。

《弟子規》所講的道理,從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親仁及余力學文著手講述了古代很多的典故。?

百度百科-弟子規

人民網-《弟子規》及《弟子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