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美食做法 - 有沒有成語故事

有沒有成語故事

按圖索驥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麽樣的馬,他壹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伯樂”本是天上的星名,據說負責管理天馬)。

有壹次,孫陽路過壹個地方,忽見壹匹拖著鹽車的老馬沖他叫個不停,走近壹看,原來是匹千裏馬,只是年齡稍大了點。老馬拉著車艱難地走著,孫陽覺得太委屈了這匹千裏馬,它本是可以奔跑於疆場,可以發揮更大作用的寶馬良駒,現在卻默默無聞地拖著鹽車,慢慢地消耗著它的銳氣和體力,實在可惜!孫陽想到這裏,難過得落下淚來。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千裏馬不再被埋沒,也為了自己壹身絕技不至於失傳,孫陽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壹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孫陽有個兒子,看了父親寫的《相馬經》,以為相馬很容易,就拿著這本書到處找好馬。他按照書上所繪的圖形去找,壹無所獲。又按書中所寫的特征去找,最後發現有壹只癩蛤蟆很像書中寫的千裏馬的特征,便高興地把癩蛤蟆帶回家,對父親說:“爸爸,我找到壹匹千裏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親壹看,哭笑不得,沒想到兒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說:“可惜這馬太喜歡跳了,不能用來拉車。”接著感嘆道:“所謂按圖索驥也。”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返回

--------------------------------------------------------------------------------

班門弄斧

采石江邊壹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來來往往壹首詩,魯班門前弄大斧。

這是明朝壹個詩人《題李白墓》。李白是舉世聞名的唐代大詩人,死後名傳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經過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詩抒發內心感受。而他們這種行為只能是附庸風雅,“魯班門前班門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壹個善於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誰敢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壹篇序文中就有這樣壹句:“操斧於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壹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返回

--------------------------------------------------------------------------------

杯弓蛇影

有壹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裏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裏,有壹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裏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後,心裏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裏想:“酒杯裏絕對不會有蛇的!”於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壹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裏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後,病就立刻好了。

後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返回

--------------------------------------------------------------------------------

伯樂相馬

傳說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第壹個被稱作伯樂的人本名孫陽,他是春秋時代的人。由於他對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們便忘記了他本來的名字,幹脆稱他為伯樂,壹直到現在。

壹次,伯樂受楚王的委托,購買能日行千裏的駿馬。伯樂向楚王說明,千裏馬少有,找起來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訪,請楚王不必著急,他盡力將事情辦好。

伯樂跑了好幾個國家,仔細尋訪盛產名馬的燕趙壹帶,辛苦倍至,但還是沒發現中意的良馬。壹天,伯樂從齊國返回,在路上,看到壹匹馬拉著鹽車,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呼呼喘氣,每邁壹步都十分艱難。伯樂對馬向來親近,不由走到跟前。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麽。伯樂立刻從聲音中判斷出,這是壹匹難得的駿馬。

伯樂對駕車的人說:“這匹馬在疆場上馳騁,任何馬都比不過它;但用來拉車,它卻不如普通的馬。妳還是把它賣給我吧。”

駕車人認為伯樂是個大傻瓜,他覺得這匹馬太普通了,拉車沒氣力,吃得太多,又骨瘦如柴,於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伯樂牽走千裏馬,直奔楚國。伯樂牽馬來到楚王宮,拍拍馬的脖頸說:“我給妳找到了好主人。”千裏馬像明白伯樂的意思,擡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響,引頸長嘶,聲音洪亮,如大鐘石磐,直上雲霄。楚王聽到馬嘶聲,走出宮外。伯樂指著馬說:“大王,我把千裏馬給您帶來了,請仔細觀看。”

楚王壹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說:“我相信妳會看馬,才讓妳買馬,可妳買的是什麽馬呀,這馬連走路都很困難,能上戰場嗎?”

伯樂說:“這確實是匹千裏馬,不過拉了壹段車,又餵養不精心,所以看起來很瘦。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壹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壹聽,有點將信將疑,便命馬夫盡心盡力把馬餵好,果然,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裏之外。

後來千裏馬為楚王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楚王對伯樂更加敬重了。

返回

--------------------------------------------------------------------------------

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士禰衡,才華出眾。當時,太中大夫孔融對他特別賞識,把他推薦給漢獻帝。他寫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漢獻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薦表交給曹操。曹操愛才,就召見禰衡。哪知禰衡蔑視曹操,對他很不禮貌。曹操就派禰衡當鼓吏,在大宴賓客時,命他擊鼓助興。誰知禰衡壹邊擊鼓,壹邊大罵曹操,使曹操十分難堪。曹操派禰衡去荊州勸降劉表,想借劉表之手殺他。想不到劉表把禰衡當作上賓,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得由禰衡表態。後來禰衡又對劉表不恭。劉表就派他到部將黃祖那裏當書記。禰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後來,終於被黃祖所殺。

成語“不可多得”由此而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多用於贊揚有才能的人。

返回

--------------------------------------------------------------------------------

不可救藥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詩才,而且善於治理國事。後來,他在周厲王身邊輔佐朝政。可是,周厲王飛橫跋扈,枉法斷事。奸臣則百般謅媚討好。凡伯直言相勸,列數朝政弊端,奸臣卻在周厲王耳邊說他的壞話。周厲王對凡伯十分厭煩,從此,奸臣出入宮廷,不把凡伯放在眼裏。凡伯十分憤慨,寫了壹首詩,後來收入《詩經》。詩中抨擊奸臣說:“作惡多端,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後比喻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返回

--------------------------------------------------------------------------------

不學無術

漢武帝在位的時候,大將軍霍光是朝廷舉足輕重的大臣,深得武帝信任。武帝監死前,把幼子劉弗陵(昭帝)托付給霍光輔佐。昭帝去世後,霍光立劉詢做皇帝(宣帝)。霍光掌握朝政大權四十多年,為西漢王朝立下了不小的功勛。

劉詢繼承皇位以後,立許妃做皇後。霍光的妻子霍顯是個貪圖富貴的女人,她想把自己的小女兒成君嫁給劉詢做皇後,就乘許娘娘有病的機會,買通女醫下毒害死了許後。毒計敗露,女醫下獄。此事霍光事先壹點也不知道,等事情出來了,霍顯才告訴他。霍光非常驚懼,指責妻子不該辦這種事情。他也想去告發,但又不忍心妻子被治罪,前思後想,還是把這件傷天害理的事情隱瞞下來了。霍光死後,有人向宣帝告發此案,宣帝派人去調查處理。霍光的妻子聽說了,與家人、親信商量對策,決定召集族人策劃謀反,不想走漏了風聲,宣帝派兵將霍家包圍,滿門抄斬。

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霍光傳》中評論霍光的功過,說他“不學無術,暗於大理”,意思是霍光不讀書,沒學識,因而不明關乎大局的道理。成語“不學無術”,指沒有學問,沒有本領。

返回

--------------------------------------------------------------------------------

才高八鬥

南朝謝靈運,是壹位寫了大量山水詩的文學家。他聰明好學,讀過許多書,從小受到祖父謝玄的厚愛。

他出身於東晉大士族,因他襲封康樂公的爵位,世人稱他“謝康樂”。他身為公侯,卻並無實權,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謝靈運自嘆懷才不遇,常常丟下公務不管,卻去遊山玩水。後來,他辭官移居會稽,常常與友人酗酒作樂。當地太守派人勸他節制壹些,卻被他怒斥了壹頓。可是,謝靈運寫的山水詩,卻深受人們的喜愛。他每寫出壹首新詩,立刻就會被人爭相抄錄,很快流傳開去。

宋文帝接位後,將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詩作和書法贊為“兩寶”。謝靈運更加驕傲了,他說:“天下才有壹石,曹子建獨占八鬥,我得壹鬥,天下***分壹鬥。”

成語“才高八鬥”由此而來,形容人的文才極高。

返回

--------------------------------------------------------------------------------

草木皆兵

東晉時代,秦王苻堅控制了北部中國。公元383年,苻堅率領步兵、騎兵90萬,攻打江南的晉朝。晉軍大將謝石、謝玄領兵8萬前去抵抗。苻堅得知晉軍兵力不足,就想以多勝少,抓住機會,迅速出擊。

誰料,苻堅的先鋒部隊25萬在壽春壹帶被晉軍出奇擊敗,損失慘重,大將被殺,士兵死傷萬余。秦軍的銳氣大挫,軍心動搖,士兵驚恐萬狀,紛紛逃跑。此時,苻堅在壽春城上望見晉軍隊伍嚴整,士氣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見山上壹草壹木都像晉軍的士兵壹樣。苻堅回過頭對弟弟說:“這是多麽強大的敵人啊!怎麽能說晉軍兵力不足呢?”他後悔自己過於輕敵了。

出師不利給苻堅心頭蒙上了不祥的陰影,他令部隊靠淝水北岸布陣,企圖憑借地理優勢扭轉戰局。這時晉軍將領謝玄提出要求,要秦軍稍往後退,讓出壹點地方,以便渡河作戰。苻堅暗笑晉軍將領不懂作戰常識,想利用晉軍忙於渡河難於作戰之機,給它來個突然襲擊,於是欣然接受了晉軍的請求。

誰知,後退的軍令壹下,秦軍如潮水壹般潰不成軍,而晉軍則趁勢渡河追擊,把秦軍殺得丟盔棄甲,屍橫遍地。苻堅中箭而逃。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返回

--------------------------------------------------------------------------------

乘風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時候,宋國有位將軍姓宗名愨,他從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負。有壹天,宗愨的叔父問他有什麽誌向,宗愨回答道:“願乘長風,破萬裏浪。”意思是:我壹定要突破壹切障礙,勇往直前,幹壹番事業。宗愨經過勤學苦練,努力奮鬥,終於成為壹位能征善戰的將軍。

後來,人們就用“乘風破浪”來形容不怕困難,奮勇前進的精神

返回

--------------------------------------------------------------------------------

大材小用

南宋末,金國不斷南侵。辛棄疾參加了抗金義軍。後來,他在南宋朝廷裏,歷任湖北、江西、湖南、建安撫使。

他不僅是個愛國英雄,還寫了很多充滿戰鬥激情的詞文。由於主和派的打擊,他在上饒帶湖旁,度過18年退隱生活。1203年,朝廷任命他為浙東安撫使兼紹興知府。他常與住在紹興鑒湖旁的愛國詩人陸遊議論國家大事。第二年春,宋寧宗要他去京城,征詢他對北伐金國的意見。臨行前,陸遊送他壹首長詩《送辛幼安殿撰造朝》。詩中說:辛棄疾是管仲、蕭何壹流人物,做浙東安撫使大材小用了。

辛棄疾到了京城,皇帝只安排他做鎮江府知府。不久,這位愛國英雄在憂憤中病逝。

後來,人們以“大材小用”作成語,比喻才能高,職位低,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返回

--------------------------------------------------------------------------------

大公無私

春秋時,有壹天,晉平公問祁黃羊:“南陽縣官缺額,妳看派誰去最合適?”祁黃羊想了想,說:“派解狐去最合適!”晉平公覺得很奇怪:“解狐不是妳的仇人嗎,妳為什麽要推薦他?”祁黃羊答道:“妳只問我什麽人最適合這個職位,並沒有問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

晉平公采納了祁黃羊的意見,派解狐到南陽縣去上任。果然,解狐很有作為,為當地百姓辦了不少好事,受到人們的稱頌。

有壹天,晉平公又問祁黃羊:“現在朝廷裏缺少壹位法官,妳看誰能勝任?”祁黃羊回答:“祁午最能勝任!”晉平公說:“祁午是妳的兒子,妳推薦自己的兒子,不怕人家講妳嗎?”祁黃羊說:“妳只問我誰可勝任法官,並沒有問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兒子呀!”

祁午當了法官後,非常稱職,深受人民的愛戴。

孔子十分稱贊祁黃羊,說他是個公正嚴明的人,稱得上是“大公無私”。

成語“大公無私”形容壹心為公,沒有私心。也指處理事情公正,不偏向任何壹方。

返回

--------------------------------------------------------------------------------

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籲殺死哥哥衛桓公,自立為國君。

州籲驅使百姓去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臣石厚商量辦法。

石厚就去問的父親——衛國的大臣石碏(que),怎樣鞏固州籲的統治地位。石碏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籲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麽辦?”石碏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妳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碏連連點頭。

州籲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來,這是石碏的安排。

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籲處死。衛國的大臣們為石厚是石碏的兒子,應該從寬。石碏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碏殺了兒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現在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私情。

返回

--------------------------------------------------------------------------------

東施效顰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壹個長得很美,叫西施,壹個長得很醜,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美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壹舉壹動。有壹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壹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於是也學著她的樣子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子,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後來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裏,胡亂模仿。其中的“效”是“仿效”,“顰”是“皺眉”的意思。

返回

--------------------------------------------------------------------------------

飛鳥驚蛇

釋亞樓是唐代壹位和尚。他久居寺廟,燒香念經。別的和尚空閑時就偷偷下棋睡覺,釋亞樓卻買了硯墨筆紙練習書法。有時深更半夜,他還在苦苦練習。壹年年過去,他寫字的功夫越來越深。許多燒香拜佛的人,也來請他寫字。他都壹壹答應。 他的草書,寫得尤其飄逸奔放。有人問他:“草書怎樣算好?”釋亞樓寫了八個字:“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飛鳥驚蛇”形容字體飄逸像小鳥飛翔,筆勢遒勁連蛇也受驚嚇。

返回

--------------------------------------------------------------------------------

高山流水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湧,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郁郁蔥蔥,如入仙境壹般。壹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仿佛響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壹種前所未有的境界。

壹夜伯牙乘船遊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壹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壹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蕩,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壹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妳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鐘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返回

--------------------------------------------------------------------------------

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壽陵地方有壹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壹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麽學什麽,學壹樣丟壹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壹件事,不知道自己該是什麽模樣。

家裏的人勸他改壹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裏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醜了。

有壹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說說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壹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看見他,壹陣大笑之後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麽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終於有壹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壹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看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不過半月光景,他連走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