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綠皮書》:跨越種族與階級的友誼故事
電影《綠皮書》的片名,靈感源於壹本專為黑人而設的旅行指南。這本書於上世紀60年代出版,當時美國南部城市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書裏標註了允許黑人進入的旅店、餐館等。而電影裏的兩位主角也隨著綠皮書所標識的路線展開旅途。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了意裔美國人保鏢托尼,被聘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爵士鋼琴家黑人唐的司機。鋼琴家將從紐約開始舉辦巡回演奏,巡演路上兩人展開壹段跨越種族與階級的友誼故事。
在題材上,以黑人為主角、反映種族問題的喜劇溫情片,是這幾年好萊塢喜劇的壹大法寶,也幾乎是每年奧斯卡頒獎季的常青樹。從《幫助》到《隱藏人物》,再到今年的《抱歉打擾》和《黑色黨徒》,都是票房和獎項雙豐收。而在《綠皮書》中,編劇則以公路片的形式,給該題材喜劇註入了壹股新活力。與壹些同類題材影片相比,《綠皮書》探討的主題更寬廣,關於偏見,即“刻板印象”。片中講的不僅僅是白人對黑人的偏見,也是黑人對白人的偏見。兩位角色的膚色、 社會 階級、教育程度和性取向、性格的差異,在曲折旅途之中因為摩擦而逐漸消弭。
影片表演也是壹大亮點。最佳男配角的飾演者馬赫沙拉·阿裏,在影片中有黑人、音樂家兩重身份,既有外部 社會 壓力,也與種族格格不入,並時常陷入自身性格的糾結,阿裏把影片中人物詮釋的非常出色,男配角獎實至名歸。這是阿裏第二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上壹次他在《月光男孩》有著精彩表演已斬獲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為了演好這個角色,開機前九個月,阿裏就開始跟維果探討劇本,本來就有鋼琴基礎的他提前三個月集中練琴,片中多次鋼琴獨奏都是他親自完成的。
《羅馬》:穿越時空的記憶
墨西哥影片《羅馬》(Roma)獲得了最佳外語片、最佳導演還有最佳剪輯三項奧斯卡獎。這是阿方索·卡隆在繼2014年憑借《地心引力》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後,再次獲得2019年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
《羅馬》的故事發生在導演的故鄉——墨西哥城壹個叫做“羅馬”社區的中產家庭。年輕女傭克裏奧在雇主索菲亞家中工作,索菲亞的丈夫長期在外,克裏奧照顧索菲的四個孩子。在壹場意外中,克裏奧失去了孩子,而索菲亞的丈夫因外遇離開了家庭。兩位女性在艱難中相互支持,繼續生活。同時,影片還描繪了墨西哥白人社區中白人和原住民傭人的關系圖景。
作為壹部黑白片,《羅馬》在當下電影中,風格顯得有些脫離主流。實際上,它是墨西哥導演以自己兒時記憶鑄成的影片。為了還原時代感,阿方索·卡隆復建了壹個街區,片中大部分場景源於他自己的回憶,相當多的家具由他親自走遍墨西哥收集而來。精心搭建的場景和考究的鏡頭調度,讓全片充滿壹種細膩可感的懷舊氛圍。
影片的攝影技巧比較突出,其中有非常多的長鏡頭片段,大多都是將鏡頭固定在壹個地方,讓鏡頭跟隨主角步伐,左右旋轉。表面上看非常普通,但通過與角色的調度進行配合,就會產生非常奇妙的效果。比如在壹開始,可裏奧在院子裏和屋裏來回穿梭做家務,而鏡頭僅僅固定在壹個點上,就能看到她在兩個場景之間來回穿梭。同時,通過窗戶、門,我們在院子裏能看到她在屋內做事,在屋內的時候也能看到她走過院子,方形的框架,讓銀幕內產生了另壹個銀幕。這是壹種非常高級且樸實的表現手法。
導演阿方索·卡隆表示,“這部影片描述了我生命中的那段 歷史 ,深深刻下的 社會 與時光,如留下的傷疤壹般,讓我們每壹個個體的生命發生轉變。時間和空間包含著我們個體,既定義了我們,也將我們與同壹時空下的他人聯系起來。這是壹次關於墨西哥 社會 階層的 探索 ,其中的等級與種族問題盤根錯節;但首先,這是壹幅養育我、與我有著親密關系的女性們的肖像畫,它關於了愛的識別,穿越了時間、空間與回憶。”
《包寶寶》:流淌在 美食 與家庭中的愛
由石之予擔任編劇和導演的《包寶寶》獲得最佳動畫短片。該短片由皮克斯動畫工作室出品,講述的是壹位加拿大華裔女性和壹個神奇地“活過來”的“小包子”的故事。導演石之予解釋說,《包寶寶》的英文名為《Bao》,既是指中國 美食 “包子”,也是指父母心中的“寶”(孩子)。影片講述了壹位空巢老年華裔母親的故事,當她的壹只小包子“活過來”之後,她又做了壹回母親。
短片的背景設定在多倫多唐人街,石之予與藝術指導劉碧青壹起,多次在唐人街藝術采風。從背景中的多倫多國家電視塔、唐人街菜市場的標牌,到點心店墻上的財神掛歷、家裏廚房的醬油辣椒醬、碗碟的花紋樣式,都是從觀察中得來的,細節十分逼真。
近8分鐘短片,沒有對話,通過中國風格的音樂,或舒緩,或躁動,或輕快,來推進故事情節發展。這位移民母親看到自己包的包子先是有了神態,然後長出了手腳;母親的態度也由之前的恐懼變為驚訝、試探、欣喜……最終無限欣慰滿足地將這個小包子抱在懷中。短短幾個畫面,將壹位期待成為人母的女性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 美食 、家庭、愛這三種全世界通用的語言,被導演石之予用充滿中國元素的故事串連在壹起,生動再現了親子關系的苦和樂。
這部動畫短片也是關於愛與成長、親情與理解、包容與放手的故事,是對華人移民家庭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下,在異鄉如何看待和接受子女成長以及兩代人之間關於文化與融合的解讀。母親和Bao之間的故事,似乎在每壹個華人家庭的現實生活中都真真切切地存在。
導演石之予出生在中國重慶,年幼時隨父母移民到加拿大多倫多。《包寶寶》的靈感來自她個人的成長經歷和對 美食 的熱愛。石之予說:“很多中國人不習慣用語言來表達愛,而是用行動。所以我希望這是壹個‘視覺’的故事,人物通過表情、動作來表達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