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庸和諧”的儒學性格
孔子是中國儒家學說的鼻祖,“中庸和諧”是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範疇,“中”與“和”是其要義,他贊賞堯所提出的“允執其中”(《堯曰》),反對“過”與“不及”。孔子所謂“中”,不是折衷與調和,而是要做到“適度”、“恰如其分”。孔子還提出了“和為貴”的觀點。他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學而》),強調“和為貴”,就是強調協調與和諧。富順豆花作為壹種地方菜肴,處處滲透著“中庸和諧”的思想。富順豆花的特點是:綿而不老、嫩而不溏、潔白如雪,清香悠長。制作過程中選料要求顆粒均勻,浸泡時間要恰倒好處,磨的漿要不幹不清,點制豆花火溫要控制得當等等,這些均可以看出富順豆花深得儒家“中庸和諧”之精妙。
2、“冰清玉潔”的才子特質
富順文人輩出,素有“才子之鄉”的美稱,在漫長的歷史與人文的交匯中,富順才子與富順豆花結下了不解之緣,富順豆花也因富順才子而倍具“冰清玉潔”的才子特質。有詩曰:“磐石磨煎煮,瓊漿溢香分鹵。似雪如鹽若玉,勝彼羊膏牛乳。”戊戌六君子之壹的劉光第也曾在其《先妣述略》中寫到:“每用兩三錢買豆花,舉家判朝夕食為常。”
3、“生態健康”的人文需求
三國時期,豆腐制作技術傳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慶)後,在江陽縣的金川驛地區(今富順縣)很受歡迎,因為富順有壹口著名的“富世鹽井”,同時地處亞熱帶,土質肥沃,雨量光照條件好,是大豆的主產區。因為產鹽,與臨近地區的商貿往來極為頻繁,人氣十分旺盛,餐飲業自然便推出了豆腐供應市場。在北周天和二年富順因鹽設縣,鹽業手工工人和居民、商客增多,水陸交通便利,豆腐食品供應量也增大。於是沒有成型的豆腐——豆花便應運而生,成為鹽工和過往商客的佐食菜品,壹直流傳至今,成為壹道獨具特色的地方美食,無疑,富順豆花是富順“鹽業繁榮”的歷史見證和真實寫照。同時,從飲食健康的角度講,富順豆花更是適應了生態、健康的飲食需求,據美國出版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載: “豆腐(BEAN CURD),中國、日本、朝鮮、東南亞菜肴中的蛋白質主要來源。豆腐制成始於漢代(前206-公元220)將黃豆經水泡,磨細煮沸所成的混合物分離成豆渣和豆漿,再將鈣鎂的氯化物或硫酸鹽凝固劑加入豆漿,即成豆腐(花)。豆腐含6-8%的蛋白質和鈣鎂及鐵質。副產品豆渣和乳清也可食用。豆腐可炙烤、油煎,燉、清炒、蒸或生吃(豆花)。”從這段文字,可以獲取兩點最簡明的結論,壹是豆花是豆腐形成前的壹種產品,是未經再次烹飪,直接“生吃”的綠色食品;二是豆花所含營養物質和微量元素十分豐富,它可使壹切“補鈣”類食品和藥物相形失色。因此,在提倡生態、健康飲食的今天,富順豆花當是壹種最佳的飲食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