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它根植於民間開燈祈福的習俗。開燈祈福通常從正月十四晚上開始,十五晚上是“正燈”,百姓點燈,也稱“送燈”,開展祭祀神靈、祈福祈福的活動。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也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漢明帝永平年間,為了弘揚佛教,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和寺院“燃燈示佛”。
因此,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和道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到了南北朝時期,元宵節點燈逐漸成為壹種潮流。梁武帝信仰佛教,正月十五那天皇宮裏燈火輝煌。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佛教興盛,官員和普通百姓壹般在正月十五“燃燈祭佛”,因此佛燈遍布民間。自唐代以來,在元宵節展示燈籠是合法的。
農歷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宵節、燈節。正月是農歷的第壹個月。古人把夜晚稱為“宵”,所以他們把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習俗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它仍然是中國的傳統民俗節日。
元宵在早期節日形成時僅稱為正月十五、正月上半月或滿月,隋後稱為元夕或元夜。初唐時受道教影響,也叫上元,只是晚唐時才偶爾叫元宵。但自宋代以來,它也被稱為登喜路。在清朝,它也被稱為元宵節。在國外,元宵又被稱為燈節。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中國人民有壹系列傳統的民俗活動,例如看燈籠,吃湯圓,吃元宵,猜燈謎和燃放煙花。
2.元宵節的文化價值。
中國的傳統節日習俗適應了中國廣大人民在物質、精神、倫理和審美方面的綜合需求。在物質生活方面,中國的傳統節日在不同的節日有許多獨特的食物。元宵節那天,全家人壹起吃湯圓。“湯圓”的聲音與“團圓”相似,象征著團圓與和諧。
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壹場全民狂歡,人人參與並樂在其中。因為古代元宵節的開幕,人潮如織,男女相遇,很容易產生愛情。千百年來,元宵節上演的兩情相悅的愛情故事不絕於耳。
元宵節的主要活動是群眾娛樂,但其社會文化意義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許多宗教活動,祈求神靈的保佑。元宵節也是尋子的好時機。宋代陳的《歲時記》卷十二《偷燈》解釋了當時人們偷燈的原因,說:“壹朵雲,誰偷燈,誰就是男人的吉兆。”在這裏,“光”的諧音是“丁”,意思是男性。
這樣,偷燈象征著兒子的出生,偷燈是為了祈求孩子們繼續下去。同理,看花燈也有尋子的意思。所以古代女子以此理由出門觀燈,是理所應當的。
節日文化沒有國界,比如春節和元宵節。數億人的熱情、大膽和宣傳可以與巴西、德國和其他國家的狂歡相提並論。
3.元宵節的歷史價值。
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壹個漫長的過程。東漢時期佛教文化的傳入對元宵節習俗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漢永平皇帝在位期間,因為明英宗提倡佛教,又恰逢蔡瑁從印度回國求佛,說印度莫哈陀正月十五日,僧人聚集朝貢舍利,是參與佛教的吉日。為了弘揚佛教,漢明帝下令正月十五晚上在宮殿和寺院“燃燈示佛”。
因此,正月十五晚上燒燈籠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和道教文化的加入而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元宵節正從家庭走向社會。無論元宵節、燈籠和煙花如何變化,元宵節延續的古老傳統習俗始終不變。這些傳統文化的元素,總是人們不斷割舍的情懷。
5.元宵節的經濟價值。
元宵節臨近,燈籠、湯圓、煙花生意紅火,山東省日照市“元宵經濟”蓬勃發展。商家吹響了元宵經濟的“集結號”。2011 2月17日是元宵節。每個市民都在努力抓住春節的尾巴,在元宵節享受年味。元宵節來臨,節日經濟再次被攪動,酒店預訂爆滿,超市元宵節熱銷。
近年來,壹些春節期間沒有時間聚會的同事、親戚和朋友把元宵節作為壹起吃飯的機會,這大大增加了元宵節酒店的預訂率。元宵節期間的訂餐數量幾乎不亞於年夜飯。壹些酒店專門在元宵節推出了“憶苦思甜”菜肴、粗糧、野菜和窩窩頭,深受市民歡迎。
6.元宵節的節日意義。
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和中秋節壹樣,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事實上,它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價值遠遠優於其他節日,具有非凡的意義。
春節從除夕關門開始,到元宵節結束。它是人們不斷擴大活動和人際關系的過程。初壹給父母拜年,初二給父母拜年。今後,我們將逐步把拜年的範圍擴大到普通親友。在此期間,人們的活動僅限於熟人之間。
第五天是第五天,所以農活可以開始,商店可以開門。在此期間,社會開始正常運轉。正月十五那天,所有的社會成員,無論性別、年齡和年齡,都參加了節日活動。因此,元宵節具有確認所有社會成員(包括互不認識的人)之間關系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