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遵義有哪些特色美食?
小葉苦丁茶:產於余慶縣的小葉苦丁茶,系采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堿的代用茶飲品。遵義豆花面:據說起源於清代光緒年間,開初是素面,是壹行善人家專為來湘山寺燒香拜佛的人開的,因而取利微薄,怎樣才味美,不少人為此獻計獻方,到民國年間,已經發展成為正宗的遵義豆花面,生意興隆。豆花面配料,吃法特殊。面條是上等面加適量土堿,用手工反復揉拉,做成薄而透的寬面條,下鍋後煮熟不軟不硬,以豆漿為湯,上蓋嫩豆花,另加辣椒水壹碟,辣椒水有講究,有素、葷兩種,素椒配有五種保密的佐料,葷椒還配有瘦肉丁、雞肉丁、花生米、豆腐皮、金鉤等,其味鮮美,將豆花與面挑入辣椒碟中吃。朝天椒:遵義是全國主要辣椒產區之壹,綏陽朝天椒為全國七大名椒之壹,其椒尖簇簇向上,朝天而長,故而得名。朝天椒采摘曬幹,色澤紅亮、紅潤透明殷殷可愛,早在50年代就遠銷東南亞各國,又出口日本、美國等國。遵義羊肉粉:貴州各地均產羊肉粉,唯有遵義羊肉粉馳名。遵義市的大街小巷,羊肉粉館櫛比鱗次,食客之多,首屈壹指。遵義羊肉粉早在清代中葉就名揚遐邇。凡來遵義品嘗過遵義羊肉粉的人,無不交口稱贊。遵義人特別愛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壹碗滾燙的羊肉粉,渾身暖和。去飯館進餐的十分踴躍。當地有壹種習慣:每逢冬至這天,全城老幼都要吃壹碗羊肉粉。空心面:綏陽銀絲空心面以手工精制而成,為清乾隆年間貢品,1989年獲全國首屆博覽會“銀質獎”。鳳岡養生油茶:鳳岡縣古有“夜郎古地”之稱,追根溯源,鳳岡養生油茶是傳承了唐宋時代的煮茶遺風,風格獨具,鳳岡土家人至今仍有 “壹日不喝油茶湯,幹起事來心發慌”的傳統,油茶是鳳岡土家人世代傳承的飲食習俗。洋芋粑粑: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根據個人口味加入不同的佐料,入味爽口。鴨溪黃家牛肉:遵義縣鴨溪鎮的黃家牛肉早是遵義的名優小吃了,是具有濃厚的地方風味的特產,已有五十於年歷史了。黃家牛肉采用貴州高原鮮活牛肉配以十余種天然輔料精制而成。食之鹹淡適口,宴席配餐,伴酒佐餐均宜。仁懷三把雞:三把雞是仁懷傳統名菜,廚師能三把拔去壹只雞的全部大羽毛,故此得名。合馬羊肉:合馬山羊”是貴州四大優良品種之壹的黔北麻羊 ,“合馬羊肉”則是黔北頗有名氣的特色食品。南白黃糕粑:黃糕粑為遵義特產,尤以南白鎮所產最為出名。劉二媽米皮:老字號的名小吃,起源於90年代,開店已遍布遵義各個地方。尚稽豆腐皮:產於遵義縣尚稽鎮,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經發酵制成的豆制品。尚稽豆腐皮外呈棕褐色,質地綿韌,雖臭猶香,風味別具。不作任何加工即可食用,也可切絲涼拌,還可用水發軟或油炸至半泡後炒肉。綠豆粉:黔北民間最受百姓喜愛的小吃之壹。在鳳岡農村,每逢春節,村村寨寨家家戶戶推綠豆粉,大年初壹和十五,則有家家吃綠豆粉的習俗。蕎面條:這是壹道素食小吃,用苦蕎面加少許面粉手工搟壓而成,下鍋煮面條時在碗中加上特制的酸菜和豆腐,面條煮好後撈在酸菜和豆腐上,用壹小碗配好蘸水壹同上桌。田三蒸餃:用竹筐作為蒸籠,松針鋪墊在下面,純手工制作餃皮,清爽可口,油而不膩,在配上壹勺油辣椒,更是美味至極,該小吃已經有5年多的歷史,位於遵義市金銀新村。另有冰粉、野木瓜、桐梓方竹筍、赤水楠竹、正安油桐、五彩小花卷、金魚餃、湄窖、四色甜酒粑、涼拌米皮、香炸玉米餅、清明耙、蕨菜雞餅、菊花酥、鴻運南瓜酥、恐龍桫欏筵、赤水河鮮魚宴、龍爪肉絲、醋羊肉、尼龍豆腐、喜頭擂茶。吳茱萸等等特產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