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很多看起來很厲害的人,他們在人群中大聲誇大自己的能力和成就,可是熟知後才發現他們或許沒有自己口中說得那麽厲害。
有這樣深刻地感受是因為,曾經的我也壹直自嘲自己是壹個“全能無用型人才”。
從小好奇心特強,因此興趣愛好也極為廣泛,喜歡籃球、乒乓球、羽毛球、跑步、爬山、遊泳、音樂、唱歌、畫畫、閱讀、旅行、美食等各種愛好,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每次如果以此自我介紹,都似乎會引來壹陣嘩然。
所以很長時間以來,我都非常滿足這種狀態,還以自己是壹名斜桿青年為榮,自我感覺是興趣廣泛,熱愛生活的Girl.
但漸漸地我開始發現問題,認真盤點壹番,讓我在人生上面臨更大的滑鐵盧:
除了打籃球得過第壹名以外,唱歌從沒得過“十佳”;我跑步的速度還是龜速、依舊沒有練出馬甲線;畫畫總是停留在小白的狀態...任何壹項技能我都沒有拿過60分,更不要說100分了。
內心自我反省了壹段時間後,我開始明白面臨的滑鐵盧都是由於:
正如大多數年輕人壹般,在那個不自信的年紀裏,或許只在乎收獲內心虛幻的成就感,相比是否真的閱讀進去了多少內容和知識,會更在乎發在朋友圈那張被濾鏡保護的照片是否有人點贊。
因而妳就出現了壹種,點贊數多就證明自己很厲害的錯覺!
同樣的,壹些總是泛而不專的人,或許會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只求不要讓他深入地思考下去。
這不是碰到了雷軍曾說過的:“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這句話的槍口上去了嗎?
而真正的厲害,是那些每天夜以繼日揮灑汗水,在馬拉松賽場上名列前茅的人。
人的壹生雖然有無數的分支,但卻還是有主線任務的,所以首先妳要知道自己的主線任務是什麽。
有些人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主線,而有些人卻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支線上,那只會讓妳遠遠落後於別人。
正巧今天在聽到行動派海外創始人曹鶯老師在拆《做自己喜歡事,並創造財富》壹書中講到,Doing和Being的兩種不同的狀態:
於是就要找到自我聲明中的三個正向的關鍵詞來去形容自己想要的狀態。
我的Being是美感、毅力、挑戰。
因為自己很喜歡寫手帳,記筆記,聽到壹些分享後會將心得發到群裏和大家分享,但都會很意外地贏得壹些誇贊和加好友的請求。
通過好友請求後,壹般會收到這樣的話語:哇,妳好厲害呢!
如果不是特別忙碌,我就每個都會回“說聲謝謝,然後壹起加油~妳也可以的!”諸如此類的話。
但其實我每次聽到這樣話的時候都很心虛,我擔心大家只是被我手帳裏的壹些外表給迷惑了,因為很少有小夥伴真的看進去了筆記本裏寫的分享內容,所以也很少會有人和我指出,記錄的分享內容是否有邏輯,自己的見解是否到位等等的這些問題。
而我,並不想只是看起來很厲害。
所以我每次回家後,會對著自己的筆記本,按照寫筆記的思路去重述壹遍老師的壹些觀點和可以踐行的地方,以及自己寫下的觀點進行回顧,再去思考壹下有哪些是可以直接踐行起來的。
希望能夠在天天做這些對的事情的過程中,也能慢慢變得很厲害。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不擔心自己學不到東西,我只擔心自己學到壹點東西就沾沾自喜,妄自尊大。
所以,道理先行,行動支撐。希望妳和我都不要做那個看起來很厲害的人,我們要做壹個真正厲害的人。